郳良

郳良(?~前103年),又名倪良,戰國時人。名將兼兵法家。賈誼《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焦氏易林-益之臨》:“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

基本介紹

  • 本名:郳良
  • 別稱:倪良
  • 所處時代:戰國
  • 去世時間:前103年
倪良兵法,歷史地位,軍事著作,兵法失傳,倪郳同源,

倪良兵法

歷史地位

《呂氏春秋》: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
《呂氏春秋》是最早記載倪良的歷史文獻,它的主編是戰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呂不韋(?—前235年)。他認為,倪良是一位與孫臏齊名的大軍事家、兵法大家。
軍事著作 《漢書·藝文志》是最早記載《倪良兵法》的歷史文獻。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詔命步兵校尉任宏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兵書。此次任宏整理的重點是校勘兵書的文字,然後有中國目錄學之祖劉向加以校勘、分類、編目後寫成定本,上奏皇上,交由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收藏。此次修訂將天下所藏兵書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任宏和劉向將天下兵書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選出了最上乘的兵法“右兵權謀十三家”,其中就包括《倪良兵法》。

軍事著作

《漢書·藝文志》是最早記載《倪良兵法》的歷史文獻。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詔命步兵校尉任宏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兵書。此次任宏整理的重點是校勘兵書的文字,然後有中國目錄學之祖劉向加以校勘、分類、編目後寫成定本,上奏皇上,交由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收藏。此次修訂將天下所藏兵書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任宏和劉向將天下兵書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選出了最上乘的兵法“右兵權謀十三家”,其中就包括《倪良兵法》。 兵法失傳 《廣武君》的作者是秦漢時期的李左車、《韓信》的作者韓信是漢朝開國元勛。因此可以說,倪良是春秋戰國時期兵權謀派的最後一位兵法大家。《倪良兵法》入選“右兵權謀十三家”,使其在軍事學領域達到了至高至尊的地位。不過,這些優秀的軍事學典籍大多已經失傳,《倪良》兵法也難於倖免。那么,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那么多優秀的兵法著作失傳呢?
《漢書》上說:諸呂用事而盜取之。呂后專權時,呂氏宗親利用特權從皇家圖書館盜取兵書,致使許多兵書丟失。到了漢武帝時,再行蒐集整理兵書的時候,已經殘缺不齊了(紀奏兵錄,猶未能備)。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東漢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率關東聯軍興兵討伐董卓。董卓乃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把洛陽的金銀珠寶、文物圖書強行劫走,並焚毀洛陽。珍貴的歷史文獻典籍又一次經受了浩劫。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記載:“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蹟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溯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又是一次浩劫
自《隋書·經籍志》始,歷代已不見《孫臏》《倪良》的著錄。歷代皇家圖書館的書架上再也看不到《孫臏兵法》、《倪良兵法》的身影了。

兵法失傳

《廣武君》的作者是秦漢時期的李左車、《韓信》的作者韓信是漢朝開國元勛。因此可以說,倪良是春秋戰國時期兵權謀派的最後一位兵法大家。《倪良兵法》入選“右兵權謀十三家”,使其在軍事學領域達到了至高至尊的地位。不過,這些優秀的軍事學典籍大多已經失傳,《倪良》兵法也難於倖免。那么,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那么多優秀的兵法著作失傳呢?
《漢書》上說:諸呂用事而盜取之。呂后專權時,呂氏宗親利用特權從皇家圖書館盜取兵書,致使許多兵書丟失。到了漢武帝時,再行蒐集整理兵書的時候,已經殘缺不齊了(紀奏兵錄,猶未能備)。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東漢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率關東聯軍興兵討伐董卓。董卓乃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把洛陽的金銀珠寶、文物圖書強行劫走,並焚毀洛陽。珍貴的歷史文獻典籍又一次經受了浩劫。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記載:“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蹟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溯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又是一次浩劫
自《隋書·經籍志》始,歷代已不見《孫臏》《倪良》的著錄。歷代皇家圖書館的書架上再也看不到《孫臏兵法》、《倪良兵法》的身影了。 造成古代兵法失傳除了戰亂水禍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歷代兵家密授兵法,擇徒條件過於苛刻。二是古代統治者將兵法視為“君人南面之術”,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書成了秘籍,普通人看不到。歷經無數次戰火、水禍的那些兵書戰策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倪郳同源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組成的,如果“倪”、“郳”這兩個字用以表示姓氏,意義卻是相通的,兩個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倪氏和郳氏的這段淵源,歷來的史書都有記載。譬如,《姓纂》上記載說:“邾武公封次子於郳,是為小邾,後失國,子孫為郳氏,避仇改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則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為倪,望出千乘”;《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國時人,見呂氏春秋。”
從這些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於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樣來的呢?關於郳氏的來源,歷來也已經有了十分詳盡的考證,原來,郳氏的上世是出於邾,是邾郟的後代,傳到夷父顏的時候,由於有功於周天子,就將其次子友別封為附庸,居於郳,屢次從齊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為“小邾子”,榮耀一時。後來,郳國被楚國所滅,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開始以郳為氏。傳了若干代,由於避仇,再改為倪,或省文為郳氏。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來,也說明了這兩個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與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當時邾國,而邾國則是周武王封給上古顓頊帝的後裔的,則推算起來,後世姓倪與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榮的黃帝子孫了。
現在,在山東省的滕縣和嶧縣,同時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郳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發源地。
郳氏究竟是什麼時候才為了避仇而改姓為郳氏,然後再加上個“人”字變成為倪的?由於文獻缺詳,所以迄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按照歷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現年代看來,倪氏的得姓,至遲也應該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代,因為,在當時就有過一位叫作倪寬(或作郳寬)的人在史書上出現。此稍後的南朝時期,又有一位江陰太守名為倪啟,由此當可推知郳氏的改姓為倪,大致是在漢代之際。
到了燦爛輝煌的唐代,歷史雖久而得姓較遲的倪氏,開始出人頭地,曾經出過一位官拜尚書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績的優異而名登史冊。
到了宋代以後,倪姓的傑出人物就多了,僅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閃、倪文一、倪濤、倪祖常等青史傳名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