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廬斷裂帶中生代以來基性岩牆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劉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郯廬斷裂帶中生代以來基性岩牆年代學和地球化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燊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最重要的斷裂帶之一,以往對其伸展作用的研究已有較多積累,但這些研究主要偏重於伸展盆地和中酸性岩漿岩方面。作為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特徵產物,基性岩牆已成為大陸動力學的重要研究手段。雖然已注意到郯廬斷裂帶晚白堊世-早第三紀岩石圈伸展與基性岩牆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但斷裂帶伸展與基性岩牆之間究竟存在何種聯繫,卻是尚未很好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本項目從大陸動力學與基性岩牆關係的研究思路出發,圍繞中生代以來郯廬斷裂帶伸展的化學與物理過程,選擇斷裂帶伸展期形成的5個代表性地區基性岩牆為研究對象,通過精確厘定其成岩年齡(40Ar/39Ar和鋯石U-Pb原位定年),準確獲取地質學和地球化學信息(元素和Sr、Nd、Pb、Hf、O同位素),建立該斷裂帶中生代以來幔源岩牆精確年代學格架,確定基性岩牆源區性質、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成因。從而揭示郯廬斷裂帶伸展活動的時限、期次、變化規律、動力學機制和背景。
結題摘要
郯廬斷裂帶中生代以來發生了明顯的岩石圈伸展,但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相對薄弱。基性岩牆為岩石圈伸展背景的典型產物,其研究對岩石, 圈伸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郯廬斷裂帶中生代以來基性岩牆以煌斑岩和輝綠岩為主,輝綠玢岩含量較少。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顯示,斷裂帶上基性岩牆成岩時代範圍為215-114 Ma,鹼質含量性對較高。另外,基性岩牆以大離子親石元素富集(Ba、U、K、Pb、Sr)和高場強元素虧損 (Nb、Ta、Ti、P),高的Sr初始比值(0.7055-0.7104)和負的ε Nd (t) (-8.3~-19.6)特徵,變化較小的206Pb/204Pb (16.44.15-17.17)、207Pb/204Pb (15.44-15.54) 和208Pb/204Pb (36.49-37.68),以及負的ε Hf (t) (-31.4~-8.4) 特徵。已有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中生代以來基性岩牆皆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的產物,源區受到來自俯衝揚子地殼物質或大陸沉積物以及拆沉大陸下地殼交代作用。母岩漿在上升侵位過程發生了橄欖石、輝石和含Ti相物質的分離結晶作用,但幾乎不受地殼物質的混染作用的影響。本項目共發表SCI論文11篇(Precambrian Research, Acta Geologica Sinica, 岩石學報,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eicnes、Ore Geology Review、Journal of Geodynamics、礦床地質)、3篇核心期刊論文(礦物學報、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出版外文專著2部(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