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典故
周郯子、魯人。史佚其名。天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而不得。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之深山中。入鹿群之內。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得免。
王應照曰。孝子事親。必養其心志。而不徒養其口體。鹿乳異味。因老人偶然思食。蒙皮入山。本一片誠孝之心。發為機智。得乳歸奉。父母之心順。孝子之心安矣。李文耕謂為反哺至情。不亦然乎。
現代漢語釋義
周朝時候。有一個賢人。叫做郯子。是魯國里的人。歷史上遺失了他的名字。他的天性非常孝順。父親母親年紀老了。兩個人的眼珠子裡都有些病。所以心裡常常想吃鹿的乳。可是一時辦不到。那郯子知道他的雙親有這個意思。他就打定主意。穿著了鹿皮的衣服。扮著鹿、走到深山裡。夾在群鹿的裡面。找些鹿的奶來。預備做醫治雙親眼睛的物品。不料有幾個獵人見了他披著鹿皮。當他真箇是只鹿。就左手拿著弓。右手抽著箭。想射中了這隻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來。趕忙盡情的告訴獵人道。我不是鹿。原來我是穿著鹿皮。到這裡找些鹿的奶乳。去醫治父親母親眼睛的。你千萬不要錯認我作鹿呀。獵人聽到這話。方才曉到是個孝子。就放著弓箭不射了。於是郯子才得免了。
他又把詳情告訴了那些獵人,大家都非常感動郯子的孝心,以後誰上山獵鹿,都會記得幫郯子取些鹿乳回來。
王應照說,孝子服侍雙親,一定要奉養雙親的心意,而不僅僅是奉養雙親的吃穿。蒙皮上山尋鹿乳,這真是一片孝誠之心,李文耕所說的“反哺至情”,不就是這樣的了嗎?
(王應照:明末清初學者,曾任明熹宗展書官。著有《錫類編》。本書引述王應照的話均出自該書篇後的“論贊”。)
相關詩作
《鹿乳奉親》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此為《二十四孝》的第六則故事。
有詩為證
老親思鹿乳,身掛鹿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郯子其人
郯子,是春秋時候
郯國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他時刻體恤父母的艱辛,是一個真正至孝之人。郯子的孝順,給雙親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歲月一年年地度過,郯子逐漸長大成人。同時,父母也在漸漸變老,他們的兩鬢慢慢地白了。俗話說,人生的四大苦事,莫過於生老病死。雖然是苦事,可又有哪一個人能夠逃避的了呢?郯子深諳人生的苦短,他越發感覺到父母一生的不易,從而倍加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時刻。
但不幸的是,兩位老人都害了眼病,幾乎到了失明的邊緣。內心的苦悶,令雙親陷入了對生活的絕望之中。父母終日地憂嘆,加深了他們臉上的皺紋。生活好像變成了一灘死水。孝順的郯子看在眼裡,痛在心上,難道生養了自己的父母注定要在黑暗中度過餘生嗎?能有什麼辦法讓父母的眼睛好起來呢?郯子平日一邊安慰父母,一邊加緊尋醫問藥,他要想盡一切辦法解除父母的痛苦,使家庭恢復到其樂融融的氣氛中。
郯子已經成了雙親活下來的唯一希望。在郯子的精心的照顧下,雙親的心情恢復了不少,家裡也出現了久違的歡笑聲。一天,他們對郯子講,常聽別人說鹿乳可以治眼病,所以自己也很想試試到底能不能見效。郯子聽後,記在心裡。他一面讓父母放心,一面盤算如何才能獲得鹿乳。母鹿是不會輕易讓別人採集奶汁的,郯子就決定喬裝改扮,披上鹿皮,扮成一隻小鹿,鑽進深山尋找鹿乳。由於郯子的裝扮非常逼真,還仿照小鹿的姿勢和動作,所以當他進入到鹿群棲息的地方後,並沒有驚動鹿群,也沒有引起母鹿的懷疑。終於,他小心翼翼取到了鹿乳。
內心的喜悅令郯子忘記脫去身上的裝束,他一心想著雙親能儘快吃到鹿乳,於是手捧鹿乳疾步返回。但是,途中恰遇獵戶,郯子逼真的裝扮迷惑了獵人的眼睛。看到「獵物」,獵人舉箭就要射,這時郯子趕忙停下,站直身子,喊到:「請不要射我,我不是鹿。」獵人這才清楚地看到是一個人。他們很驚訝,上前問到:「你怎么一個人在這裡?還扮成這個樣子。」郯子解釋說:「家中父母,雙眼失明,聽說鹿乳可以救治,我特意來這裡找些回去。剛才的裝束讓你們誤會了,這是我的錯,讓你們險些誤傷了人,我以後不再這么做了。」獵戶聽後,不但沒有責怪郯子,還都為郯子的孝行所感動。他們還異口稱讚郯子是一個孝子,為了父母,可以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深山,其中的膽識和智慧的確令人佩服。
延伸閱讀
關於郯國
郯國,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少氏的後裔即在此建立了炎國,至春秋時期演化為郯國。古城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二十里。郯,秦置郯縣、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隋唐幾經廢置,元時始稱郯城縣,其後成為了較為穩定的縣級城市。今天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是著名的銀杏之鄉、杞柳之鄉。境內馬陵山綿延東境,沂、沭河貫穿南北,又素有“魯南糧倉”之稱。郯城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龐涓溝、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臨處,一線南北;孝婦冢、於公墓、郯國故城、郯子廟、傾蓋亭等,星羅棋布。位於新村鄉銀杏古梅園內的“老神樹”,是“華夏銀杏第一雄樹”,雖歷經2000餘年,仍樹葉繁茂,果實纍纍。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傳著。
郯子軼事
關於郯子,《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段記載:這一年的秋天,郯子來到魯國朝見昭公。魯昭公與他宴會時,問起少氏用鳥來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很博學,回答說: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為什麼。往昔黃帝以雲作為百官名號,炎帝以火作為百官名號,共工以水為百官名號,太以龍作為百官名號。我的高祖少摯立朝時,有鳳凰正好飛來,因此用鳥作為百官的名號。於是百官的名號,有如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雎鳩氏、鳩氏、鶻鳩氏、爽鳩氏、五鳩、五雉、九扈等。――孔子聽到這一信息後,求見郯子,向他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據說當時孔子還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至今還流傳著“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這裡可以看到,除了血統的傳承外,郯子有孝行,而且有豐富的學識,也許這些都是他能成為國君的原因之一吧。再說,郯子披著鹿皮,偽裝後居然能忽悠母鹿,而騙取乳汁,如果不深知鹿的生活習性,怎么可能呢?這也見到郯子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一面,也許他的血脈中就遙承了來自他高祖的“天人合一”的智慧。
關於孝道
其實,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真正稱得上孝子的人,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始終把孝養父母擺在人生目標的第一位。奉養雙親是每一個為人子的應盡之責。
對父母的孝養不僅在於養父母的身體,更要養父母的心志,就如郯子鹿乳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僅是要滿父母的口體之需,更是要順應雙親的心志,令父母寬心。《弟子規》上有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為人子女,只有真正落實經典的教導,以反哺之道,切身力行,才是成就自己的孝子之德,令父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