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報歷史
《紅色魯南》
《紅色魯南》:民國時期的縣委機關報
1930年春,《紅色魯南》報創刊,系中共魯南第一支部主辦,為八開,不定期油印小報。組織委員孫鎮國任主編。1932年6月,為中共臨郯縣委主辦。報紙的編輯、出刊隨縣委員責人的活動而變遷地址。7月,孫鎮國被捕,馬敘卿、劉諧和繼之,轉移到臨沂城北航流國小出刊。1933年7月“
蒼山暴動”失敗,中共臨郯縣委遭破壞,《紅色魯南》停刊。
《郯城通訊》
《郯城通訊》:抗日戰爭時期的縣委機關報
《郯城通訊》 1945年春,抗日戰爭正處於大反攻、大勝利的時刻,縣所屬10區2鎮的黨政群組織機構已全部建立。為加強對全縣抗日工作的指導,推動對敵鬥爭的開展,1945年4月,中共郯城縣委決定創辦對外不征訂的內部小報——《郯城通訊》。由縣委宣傳部部長陳岩生任總編,宣傳通訊幹事楊廷谷任編輯,陳懷斌負責刻印。縣委確定《郯城通訊》主要刊載黨中央、上級黨委和縣委的指示;全國和本地抗日戰爭形勢和勝利訊息;縣屬各區鎮發動組織民眾開展各項工作的經驗。5月,第一期《郯城通訊》在馬頭鎮北劉港口村印製完畢,上面刊登了“縣委關於創辦《郯城通訊》的決定”;山南頭村開展反霸鬥爭,進行“雙減”(減租、減息)、“增加工資”的做法;還有對敵偽宣傳提綱。該報為十六開兩版,有時兩張四版,每月兩期,有時三、四期;每期印200餘份,有時400多份。印好後,交縣委武裝通訊班,送發縣直各部門和各區鎮。1947年2月,國民黨軍隊占領郯馬,縣機關編為武工隊,堅持對敵鬥爭。《郯城通訊》辦報人員曾兩次被敵軍和還鄉團包圍,但都勝利突圍。在白色恐怖和輾轉巔沛中,《郯城通訊》的印發工作從未間斷過。1948年11月,郯城解放,《大眾日報》可以及時送到幹部民眾手中,因此,縣委決定《郯城通訊》停刊。
《郯城縣報》
《郯城縣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縣委機關報
《郯城縣報》 1958年6月,中共郯城縣委根據中央“
全黨辦報”的指示精神,決定創辦中共郯城縣委機關報——《郯城縣報》。7月1日,《郯城縣報》正式創刊。為八開兩版,鉛印,三日刊。創刊當月為試刊期,每五日出刊一期,在試刊期間一律贈閱。同年8月,實行收費訂閱,每三日出刊一期,報價每份0.015元,每月0.15元,每期印發4000餘份。該報總編輯由縣委副書記崔德久兼任,宣傳部長韋愛生、廣播站長郝振輪兼任副總編輯。記者李運筠,通訊唐立峰,編輯張濟。
《郯城縣報》的基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貫徹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宣傳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任務;宣傳敢想、敢說、敢作、敢為的共產主義風格;宣傳和介紹國內外大事和祖國各地建設成就,加強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宣傳愛社如家、勤儉辦社、勤儉持家的社會主義思想;反對和批評各種類型的資產階級思想和右傾保守思想;介紹各地生產大躍進、辦好合作社的經驗;介紹各地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執行總路線的經驗及動態;介紹表揚在總路線光輝照耀下湧現出來的英雄模範人物和先進單位;表揚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等等。藉以提高人民民眾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科學知識水平,鼓舞生產熱情。
1959年7月1日,根據中央、省、地委關於增產節約的指示精神,縣委決定,《郯城縣報》停刊。《郯城縣報》從創刊到停刊,共出版115期。
《八一八報》
《八一八報》:“文革”時期的小報
《八一八報》 1968年,由郯城縣革命委員會創辦。八開二版,每期六版、八版不定,鉛印,郯城縣印刷廠承印,社址在郯城縣革命委員會(今縣委)院內。《八一八報》屬“文革”時期的小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派性鬥爭的歷史情況。
《郯城報》
《郯城報》:改革開放後的縣委機關報
1993年5月,縣委宣傳部設新聞報導科。1993年5月7日,中共郯城縣委以郯普發[1993]20號檔案印發了《中共郯城縣委申辦〈郯城報〉的請示》,並公布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祗奎兼任《郯城報》總編輯。1993年9月1日,《郯城報》正式出版發行。對開四版,每周出版一期,設有30多個欄目,全年54期。《郯城報》的基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是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宣傳改革開放,宣傳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縣委的重大部署,宣傳全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經驗、新成就、新人物、新風貌。
報紙演革
報刊更名
1998年4月3日,經縣委研究,《郯城報》更名為《今日郯城》,成為縣委、縣政府進行工作交流的內部讀物。
周期調整
1996年1月1日始,《郯城報》由每周一期改為每周二期,分別於周二和周五出版,報紙欄目沒有改變。1999年1月1日始,《今日郯城》由每周兩期改為每周三期,分別在每周一、三、五出版。
《月末版》設定
1997年2月28日開始,每月最後一期報紙改出《月末版》。《月末版》設有40多個欄目,內容豐富,是全市最早的具有晚報風格的報紙,深受廣大讀者好評。《郯城報》自創刊至1999年12月31日,共出版582期。
辦刊成果
《郯城報》創刊初期,有工作人員6人。到1999年12月,人員已增至17人。報社內設總編室、編輯部、行管部、廣告部、微機室等職能科室。1997年1月,投資10多萬元,購置雷射照排設備,《郯城報》由到臨沂排版轉為自行排版,縮短了印報時間,使讀者當天就能看到《郯城報》。《郯城報》自創刊到1999年底,有6件作品獲山東省縣(市)報研究會優秀作品獎,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4件,為全市報刊獲獎之最。
一手史料
發刊詞
獻給讀者(代發刊詞)節選 - 1993年9月1日 星期三 第1期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祗聰
《郯城報》是縣委機關報。它將遵循求實創新,服務人民的辦報方針,以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宣傳改革開放,言傳黨的基本路線,宣傳馬列、毛澤東思想,宣傳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縣委的重大部署,宣傳全縣兩個文明建設的新經驗、新成就、新人物、新風貌為己任,充分發揮自己的戰鬥、服務作用。它是縣委聯繫全縣人民的橋樑和紐帶,是我縣市場經濟的導航台,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者,人民致富的參謀。按照黨性、原則性、求實性、實踐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忠實地為四化建設、為廣大讀者服務,做覺和人民的輿論工具。
《郯城報》誕生於舉世聞名的銀杏之鄉。這裡有古老而燦爛的歷史文化,有豐富的物產,有勤勞而好客的人民。植根於這片沃土的《郯城報》,將繼承和發揚郯城人民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沂蒙精神,不斷加強思想建設,自覺抵制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努力拚搏,無私奉獻,將報紙辦成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上的參謀,人民的知音。
更名號
告讀者 節選 - 1998年4月3日 星期五 總第352期
經縣委研究,與全縣兩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四年之久的《郯城報》,從本期起更名為《今日郯城》。
更名後的《今日郯城》,仍然保留著《郯城報》“身邊人身邊事,倍感親切;欄目多題材廣,趣味盎然;信息準容量大,服務及時;傳經驗送技術,助奔小康”的特點和風格。她是縣委、縣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和紐帶,是全縣工作交流的內部讀物,是《郯城報》作用的延續和拓展。更名後的《今日郯城》將以更準確的事實,更可靠的資料,更喜聞樂見的形式,更鮮明的特點和風格,更及時的信息,更美好的風貌,奉獻給讀者,奉獻給古郯大地上兩個文明建設第一線的英雄人民。
《今日郯城》是在全縣人民認真貫徹執行十五大精神的大好風光里向我們走來的,飽含著春天的氣息和希望。《今日郯城》企望著繼續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讀者的支持和關注。過去的輝煌歷史,是郯城人民光源的所在;今後的寬闊大道,更需要全縣人民的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