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橋

郭若橋

郭若橋,男,漢族,1989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

現任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閣底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若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9年7月
人物事跡,人物履歷,人物榮譽,

人物事跡

2015年,郭若橋來到奇奇里村擔任第一書記,用4年時間把封閉落後的小山村改造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棗村、旅遊村、攝影村、網紅村。他帶著夢想與信念紮根黃土地,用實際行動彰顯了青年幹部的青春風采。

人物履歷

2015年8月,年僅26歲的郭若橋從臨汾市委組織部下派到永和縣奇奇里村任職“第一書記”,他這一乾就是5年。在續任第一書記又期滿之際,他並沒有離開這個離家三百多公里,讓其錯過見親人最後一面的地方,而是轉任到基層擔任鄉鎮幹部一職,他說:願做大山裡的那座“橋”,架在需要我的地方,深扎泥土,鋪接美好。
為了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郭若橋一年有330天住在這裡。他把自己當成村里人,當成村民的孩子,他挽起褲腿幫著村民乾農活兒,在田間喝著白開水,吃著饃饃就鹹菜;村裡的孤寡老人病逝後,他頭扎白布條在老人靈前守孝,並跑前跑後料理後事兩天兩夜不合眼,可自己的姥爺病逝,他卻因為村里征地修路的工作沒有回去;他駕車300多公里,把病重的老人送到醫院,並自費為老人就診、買藥、住賓館、做飯,可自己女兒中度燒傷住院他卻忙碌在脫貧攻堅的田間地頭;為了讓留守的老人有獲得感、幸福感,他多次組織村民們包粽子、煮餃子過佳節,替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行孝,可自己父親心臟搭橋手術,他卻未能趕到醫院的病房;為了鼓勵村民科學管理棗樹,他拿出自己的精神文明獎金,在村里成立紅棗基金,引進企業贊助,牽線人壽財險創新出“紅棗保險”,為有困難的棗農提供幫助,可自己卻經常因為女兒想買一個小朋友都有的玩具想了又想;為了設計旅遊線路,探索“溝域經濟”,他不顧勸說背著乾糧跟著村裡的放羊人走著羊腸小道到深山裡做規劃,可自己的扁平足不能多走路,他一直沒有告訴同行的民眾;為了節省村委開支,他讓村幹部吃住在自己家裡,寒冬臘月,他帶著大棗到市區擺地攤,獨自累睡在麥當勞的二十四小時營業店裡;為推廣奇奇里村旅遊,他自己當導演,拿出妻子的嫁妝錢,墊資拍攝旅遊宣傳片,可妻子生日想換一部新手機他勸了又勸...
而如今,在他的努力下,一個封閉落後的小山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紅棗村、旅遊村、攝影村、網紅村,如果您在網上搜尋“奇奇里”三個字,全國第一個共享腳踏車進駐的貧困村、中國攝影家首次以影像為主題創辦的攝影村、山西省首批旅遊扶貧示範村等新聞連結都會映入眼帘。他將永和大棗帶到央視欄目《食尚大轉盤欄目》,把永和大棗推銷到全國各地;他將村歌《我在奇奇里》唱到央視欄目《開門大吉》,奇奇里村藏在巷裡的“好酒香”為人所聞;他應邀到江蘇衛視錄製節目《美好時代》,講述年輕幹部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跡被中組部拍成電教片《棗娃》,教育引導一批批年輕黨員幹部,成為村民口中的“紅棗書記”。
疫情期間,擔任鄉鎮幹部的他,在親人的牽掛中大年初二就義無反顧的回到工作崗位。臨行前他給家人煮了一碗湯圓,提前和家人過了元宵節,他深知疫情防控是場持久的阻擊戰,不破樓蘭終不還,臨走前女兒大哭,我沒有爸爸。他回鄉迅速建立起的“312”防控工作機制,在全市得到好評及推廣,有效阻擋了疫情擴散。他與鄉鎮幹部帶頭募捐,在這個貧困發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的貧困鄉鎮籌集善款25萬元援助武漢。他發揮大學專業特長,用漫畫和抖音等形式進行疫情防控宣傳,得到團省委好評,並在“山西共青團”公眾號運用。
5年來,這位準90後的城市青年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和辛苦把自己深深融入到了大山深處的村民當中,這個因聚少離多一度被妻子“拉黑”的小伙子還忙碌在基層一線,一年回五次家的他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新青年的含義,先後被評選為“全國向上善好青年”、“中國最美村鎮50人”、“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貢獻人物”,山西省“脫貧攻堅貢獻獎”、“農村模範第一書記”、“山西五一勞動獎章”、“山西青年五四獎章”、“山西十大三農新聞人物”,並作為山西省團代表出席共青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真正做到了守崗有責,守崗盡責,讓黨的旗幟在大山深處高高飄揚。

人物榮譽

曾獲得山西省脫貧攻堅貢獻獎、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2020年4月,被評為2020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