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道

郭玉道,河南新野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湖北實驗師範學校。歷任中學教師,西寧市文化館創作組創作員,西寧市文聯委員,西寧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玉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新野
  • 出生日期:1937年
  • 逝世日期:1983年
簡介,個人作品,

簡介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37-1983
民族: 漢族
自1964年在《青海湖》發表處女作《馴山小兵隊》後,郭玉道先後在《人民文學》、《小說季刊》、《兒童文學》、《解放軍文藝》、《廣州文藝》、《青海湖》等刊物上發表數10篇小說及散文。1980年8月,郭玉道創作的中篇小說《瑪瑙河邊的琴聲》單行本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6萬多字。

個人作品

內容簡介中說:這部中篇小說講了一個反特故事。60年代初期的青藏草原上,為改變靠天養畜的傳統習慣,掀起了大規模的草原水利建設,以改善草原的灌溉條件,改良牧草,徹底改變牧區的生產生活條件。這卻引起了敵人的仇恨與驚慌。解放前隱藏下來的美蔣特務阿旺糾集反動牧主旺木倉進行破壞,妄圖炸毀大壩工程,以達到破壞草原建設、渙散人心的目的。在我軍民團結合作下,經過曲折艱難的努力,終於挖出了暗藏的敵特分子,確保了大壩建成放水。小說著力刻畫了小主人公金珠、甘登的形象與性格,表現了一代新人成長的過程。為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與生活色彩,更緊密地貼近兒童們的生活,郭玉道經常深入牧區,體驗草原生活,與藏族兒童一起放牧,幫他們背水、打酥油。這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形成了他樸素紮實的文風。著有短篇小說集《草原雛鷹》(譯有蒙、朝、法文版本),中篇小說《瑪瑙河邊的琴聲》、《鳥島歷險記》、《水灘下的秘密》等。
長期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的郭玉道,把一生中的許多心血獻給了兒童文學事業。郭玉道來自農村,曾度過15年的中國小教師生涯,對孩子們的生活十分熟悉,對他們的行為及心理了解較仔細,並有很深的感情。長期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生活經歷,使郭玉道產生了用文字表現他們生活的欲望,促使他走上了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
為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與生活色彩,更緊密地貼近兒童們的生活,郭玉道經常深入牧區,體驗草原生活,與藏族兒童一起放牧,幫他們背水、打酥油。這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形成了他樸素紮實的文風。
郭玉道的作品,絕大部分表現了草原藏族兒童的生活,讀他的作品,仿佛使人回到了廣闊的大草原,從中可以看出作家對牧區兒童生活的深情與了解。他的作品有《在索郎山口》(《廣州文藝》1981年6月)、《我和多欠》(《兒童文學》1981年8月)、中篇小說《鳥島歷險記》(人民文學出版社《朝花》叢刊1981年第5輯)、《加羊》(《人民文學》1982年第4期)、《拉姆》(《北京文學》1981年第5期)、《索南和他的夥伴》(《東方少年》1983年第l期)。《加羊》和《拉姆》是以草原兒童的生活故事,寫出了兩個藏族小學生對學習和老師態度的轉變,富有草原兒童生活的特色。女教師的家訪和“美力努”種羊之死,引起了小加羊、小拉姆心靈上的極大震動,從而在思想和認識上發生了轉變,這些都符合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特點。《索南和他的夥伴》中,可愛的小豹娃是兩個好朋友產生矛盾衝突的體現物。爸爸打獵回來給巴洛帶了一隻小雪豹,於是一系列矛盾衝突就此展開了,得到小豹後的驕傲,丟失小豹後的苦惱,巴洛因產生誤會後的憤怒,索南上山獵豹而摔傷,直到巴洛最後的恨與轉變。整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出人意料,矛盾衝突激烈但不失真,故事的發展變化獨特但不離奇,與草原兒童的生活方式很貼近,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郭玉道的作品還有《珊瑚串的秘密》(載《青海湖》1982年6月)、《能飛的巴桑》(《青海潮》1979年3月)。中篇小說《草原明燈》(載《朝花》1982年3期)獲青海省建國35周年優秀作品獎。還有《啊啊,阿媽》(載《青海湖》1981年6月)、《依希卓瑪》(載《青海湖》1983年6月)等一些非兒童文學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