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何氏宗祠

郭洞何氏宗祠

郭洞何氏宗祠是該村眾多文物古蹟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築之一,建於明朝萬曆37年(1609年)。何氏宗祠位於郭下村,占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洞何氏宗祠
  • 地位: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築之一
  • 建於:建於明朝萬曆37年
  • :全縣有祠126座
概述,環境與構造,歷史,

概述

武義縣嘉慶縣誌記載,全縣坑捉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確切並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這10多座祠堂中現在仍保存比較完好的已經不多墊霸犁臘,郭洞何氏宗祠是較好的一座,頗具代表性,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郭洞何氏宗祠

環境與構造

祠堂分為頭門、正廳和後廳三進。頭門(前廳)三大艱套立重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正廳五大間及東西迴廊,廂房左右各三間;後廳五間與左右迴廊及東西廂房各三間。正廳前的天井中建有宇台(俗稱戲台)一座,戲台正面寬5.8米,側面寬6.2米,面積36平方米。祠堂門廊跨全地大門邊一對直徑90厘米的抱鼓石(俗稱戶對)連同石雕底座共高1.76米。門口上方一塊白色匾額上書“源泓派浩”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這是明朝崇禎癸未年(1643年)明朝世襲靖南王、浙江撫台耿精忠題贈的。兩扇大門各繪彩色鬥神像,大門兩邊木刻對聯是:“入堂思起敬,繩武樂明倫。”門口上方牆上凸雕楷書“何氏宗祠”四個莊重大字。
祠堂戲台翹角飛檐,台前翹角頂端泥塑鰲魚入海,屋脊東西翹角泥塑倒立飛龍。戲台柱樑的牛腿雀替皆精雕細刻。戲台中部雙層八角藻井內,至今仍保留明朝彩繪的花鳥人物。戲台後壁正面彩繪巨幅唐皇游月宮圖。圖中著名道教法師葉法善正向唐玄宗講述楊貴妃仙逝後的情況。 “清明樂”三字匾額高懸上方。前後四根戲台木柱,刻著對聯兩副。前柱聯“永團圓全福五星聚,春富貴雙紅百子圖駝屑慨”。後柱聯“莫虛作傳奇演舊,須學他耀祖光宗”。沿口橫樑懸掛“佾庭”兩字扇形小匾。整座戲台輝煌華麗,古樸典雅,確是一處難覓的明代古文化遺蹟。祠堂正廳建築氣勢雄偉宏大,寬敞明亮。廳柱直徑近40厘米,大梁直徑60餘厘米。國家文物局高級工程師梁超看了祠堂盛讚:“了不起!這麼粗大樑柱建築的古祠堂北方少有!”“文革”前,祠堂正廳、後廳及戲台邊廳懸掛著明清兩代浙江巡撫、撫台、學正、郡侯、邑侯、教諭、學師等名人題贈郭洞傑出人物的匾額90餘塊。這些匾額充分說明了郭洞曾有過輝煌歷史,匾額也是教育子孫後代奮發讀書為國效勞的好教材,入祠者見到這麼多的匾額都肅然起敬。祠堂後廳的天井中建祠時栽種有殃尋雄松柏兩樹,現僅存400多年樹齡的雄性羅漢松似一把巨大的羅傘覆蓋了半個多天井。
郭洞何氏宗祠

歷史

何氏宗祠建成至今近400年,進行過三次大修,即乾隆甲子、乾隆辛丑、道光庚子年。自三修至今150餘年,宗祠建築結構雖然完好,但已顯蒼老,門面陳舊,戲台殘缺,牆壁千瘡,塵封樑柱,匾額無存。為維護數百年的文物,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給旅遊者參觀考嬸全符察,郭下村眾老人聚會決定重修何氏宗祠,並勇挑重擔,老年人協會經理始終,於1996年作了修繕。1998年在郭洞開發旅遊景區時,何氏宗祠被列為開發的重點之一,主要增添了古文化的內容。一是維修古戲台;二是重製了40餘塊匾額;三是把先祖留下並代代相傳的對聯製成永久性的掛聯;四是將部分祖宗撰寫的詩詞製成掛屏;五是挑選了一部分先祖清政為民、廉潔做官的事跡製成仿古竹簡張掛起來;六是在牆壁上大字寫出何氏源流和中順大夫、長沙太守叔瑛公(諱貴)的傳記;七是把郭洞宋、元、明、清幾代官宦人才和科舉士子人數統計表制屏張掛;八是收集百餘件生產、生活民俗用品陳列展覽。這些項目大大增加了郭洞何氏宗祠古文化內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