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澄(1918~1985),原名治臣,曾用名郭昌吉、郭石容,化名郭紹甫。四川資陽人。1936年11月在成都讀高中時參加中共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治澄
- 出生地:四川資陽
- 出生日期:1918
- 逝世日期:1985
簡介,個人履歷,個人其它信息,成就及榮譽,
簡介
郭治澄,1937年8月,考入四川大學法學院政治經濟學系,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小隊長,領導一年級的學生運動。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個人履歷
1940年6月奉調離開川大到宜賓。1941年2月22日以“共產黨嫌疑分子”被捕,囚於宜賓縣監獄。8月11日晨日機轟炸,與難友趁機越獄逃出。此後,輾轉於資陽、成都、合江等地尋找黨組織。1942年1月下旬,偕妻林霽霞(中共黨員)到達重慶,三上曾家岩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接上黨組織關係。之後根據黨組織“易地隱蔽”的指示,來到湖南耒陽、永興、衡陽 等地,從事教育工作。1947年7月到達上海,1948年5月恢復黨組織生活。同年8月去香港參加中共中央南方局舉辦的學習班。學習結束後到武漢從事地下工作。1948年10月後,歷任中共武漢市委文化教育工作組副組長、文化新聞工作組組長、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以華中經濟通訊社經理的職務為掩護,企業文化新聞界開展迎接解放的鬥爭。
1949年5月底,調《長江日報》社工作,任財經組長、經濟部副主任。1952年底,中共中央中南局機關報《長江日報》停刊,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新武漢報》改名《長江日報》,郭調武漢《長江日報》社任副社長、副總編輯,制訂了《〈長江日報〉改進民眾工作方案》。1954年7月,武漢遭到特大洪水襲擊,他常駐市防汛指揮部,親自部署防汛報導,及時撰寫有關社論,推動防汛鬥爭,受到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的表揚。1959年9月廬山會議後,被錯誤批判,戴上“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帽子。次年3月下放大悟縣農村勞動半年。1960年12月底,《長江日報》停刊。不久,參與籌辦《武漢晚報》,草擬《關於籌辦武漢晚報的初步方案》,並帶領幾名業務骨幹去京、津學習《北京晚報》、《天津晚報》的辦報經驗。1961年5月1日,《武漢晚報》創刊,任副總編輯,1962年任總編輯,並任中共《武漢晚報》社委員會書記。
個人其它信息
“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走資派”、“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罪名,多次被批判和鬥爭,但他心地坦然,樂觀豁達。
成就及榮譽
1972年《武漢晚報》社改《長江日報》社,在報社民眾擁戴下,任副社長,並任中共《長江日報》社委員會副書記。1978年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積極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宣傳報導;領導報社幹部在辦報思想上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響。郭在《長江日報》、《武漢晚報》社工作近30年,發表社論、評論、新聞報導、時事講話、雜文等各類文章約400篇,還應出版社之約,撰寫了幾本關於國際問題的著作。1978年5月,調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分管新聞和理論方面的工作。1982年被選為中共武漢市顧問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共武漢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和武漢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顧問及武漢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