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曉,材料化學教授,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首位華人副校長,主管UCL的整個亞洲區事務。英國商業創新技能部-英中納米材料聚焦合作負責人(2009-2011)。主要從事清潔能源及二氧化碳捕捉的基礎和套用問題研究。多次應政府機構邀請商討能源戰略計畫,為英可持續能源供給計畫(SUPERGEN)下氫能源和生物能源電池主團隊成員
郭教授多年來在高溫,儲能,納米,及生物材料的製備與多層次模擬方面貢獻突出。開發最佳化了多種製備技術及材料,並用於工業界。把多層次材料模擬方法用於研究高溫鈦基材料、醫用材料、納米材料及儲能材料,為上述材料的發展與套用做出了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驗證工作。而後主要從事清潔能源及二氧化碳捕捉的基礎和技術套用問題研究。所領導的材料製備與模擬研究室近幾年共獲歐共體、英政府、皇家學會及工業界資助7百多萬英鎊,參與3千多萬英鎊的科研團隊。發表主要國際期刊論文150多篇,會議論文及文摘160多篇。組織、主持國際會議或做特邀報告50餘次。為多家國際學術刊物編委和審稿人, 英國和歐共體資助機構評審。多次應政府機構邀請商討能源戰略計畫,並參與規劃由工貿部2007年發布的四個能源材料“戰略研究議程”中的兩個:”可替代能源” (Alternative Energy); 和 “能源傳輸,分布及存儲”(Transport,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為英可持續能源供給計畫(SUPERGEN)下氫能源和生物能源電池主團隊成員,及英政府和意昂(EOn)集團共同資助的3個碳捕捉研究團隊成員。多次組織參與英中材料,能源合作論壇及合作項目, 為促成中英科技創新計畫(ICUK: 5百萬英鎊), 中英科技年材料能源活動,及英中能源合作項目 (6百萬英鎊)等出謀劃策; 和中、美、歐、日等實驗室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是一所創建於1826年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倫敦大學聯盟的創校學院及規模最大的校區。UCL通常被認為是繼牛津、劍橋之後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UCL是第一個在招生上不論種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英國大學,被認為是英國教育平權的先鋒。UCL一直以來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一起並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和金三角名校,它同時也是羅素大學集團的一員。郭正曉
UCL學生人數大約有24,000人,其中研究生約占10,400。教職員人數約4,000人,其中46名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s of Royal Society),10名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Fellow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55名不列顛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士(Fellows of British Academy),99名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Fellow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同時UCL過去的成員中,有26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有14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