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808),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唐肅宗末年至唐代宗永泰年間,吐蕃不斷侵入大唐西部邊疆,郭昕奉命巡撫河西、安西等地,繼爾朱某之後,擔任安西四鎮留後。
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虛陸續占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然而,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各鎮。郭昕被隔絕在西域長達十五年,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始與內地聯繫上。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吐蕃軍攻陷北庭,安西再度與內地失聯。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冬,吐蕃攻陷龜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右散騎常侍、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殉職於任上。後世尊其為“鐵血郡王”。
基本介紹
- 本名:郭昕
- 字號:字昕
- 所處時代:唐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長安
- 去世時間:約808年
- 宗族關係:郭子儀的侄子
- 職位:安西大都護、武威郡王
基本概況
歷史事件
人物生平
軼事典故
公元781年,即唐建中二年,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适已經登基並改年號建中,同時郭昕和其手下將士因頑強抵抗土蕃有功,都受到了德宗的嘉獎,郭昕也被封為武威郡王。
另,郭昕是名將郭子儀的親侄兒,德宗的封賞除了對郭昕功勞的肯定外,也是郭氏家族的莫大榮耀。
可以想像,此時的郭昕對德宗的感激之情和誓死捍衛大唐帝國的決心,那是一定要爆表的!
所以,郭昕鑄“大唐建中”錢,來向德宗和大唐帝國表示忠心。同時也能讓軍民知道,“大唐”並沒有拋棄我們,現在是“建中”年間,以便鼓舞士氣,安撫人心。這些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歷史背景淺析: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夏四月,吐蕃軍隊攻陷河西,深入西域各地,先後攻陷龜茲、拔換城(阿克蘇)。不久,安西四鎮均被吐蕃攻陷。
這一時期,守衛西域的唐朝軍隊在安西、北庭都護郭昕及四鎮留後揚襲古的率領下,在與唐王朝中央政府失去聯繫和斷絕外援的情況下,臨危受命,孤懸塞外,為保衛安西與吐蕃軍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從此後西域與內地“隔絕不通”,“聲問絕著十餘載”。 安西各地在這種王命阻絕,孤懸塞外的危機時期,一方面要維護安西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籌措軍費與吐蕃軍隊進行戰鬥,維護唐安西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那么,鑄造貨幣就成為這一時期安西軍民自救的唯一方法。
因此,在阿克蘇地區境內出土的唐代“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及“中”、“元”字錢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由龜茲當地鑄造。
唐大曆末年,由於日益嚴峻的形勢,吐蕃與回鶻對絲路北道的激烈爭奪,使安西與唐王朝聯繫的最後途徑被阻斷,安西的唐朝軍民泣血相守,為保衛安西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在克孜爾石窟第223窟中曾發現唐代”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漢文題記,這是目前已知的唐王朝安西守軍的最後紀錄,至少在這一年安西地區尚在唐朝軍民的守衛之下,而不是以前人們常說的,在公元790年安西等地就陷落於吐蕃。
自公元794年,安西之後關於安西便不見於史書的記載,龜茲等安西四鎮均落於吐蕃之手在新和縣的通古斯巴西古城曾出土一紙借糧契,尚書有“大曆十五年”日期。另,出土的《楊三娘借錢契約》尤為完整珍貴,所落款為“唐.大曆十六年”日期。
“大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號,大曆年號只行用了十四年。
“大曆十五年”應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則是唐德宗李适(kuò)的年號。
“大曆十六年”則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也就是說,由於這一時期吐蕃攻陷河西、隴右並與回鶻爭奪北方絲路,使安西軍民與內地的聯繫徹底中斷,安西地區的唐朝軍民尚不知道年號已經更改為“建中”年號,而仍然沿用“大曆”年號。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昕輾轉派遣使者借道回鶻,到朝廷間道奏事。唐帝國的統治者才驚奇地發現,“原來,鬧了半天,河西、安西等地,及瓜、沙、甘、涼、肅諸州還在啊!”。
因此,嘉獎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封郭昕為武威郡王。
雖然“建中”年號(公元780年---783年)只有四年,但“建中通寶”錢應該是始鑄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在中國歷史上只開鑄了短短的不到三年時間。
結合上元元年之後,安西軍民在郭昕的率領下,所面臨的危困局勢和自鑄貨幣來看,在阿克蘇地區境內的唐代遺址中出土和發現的由安西守軍自鑄的唐代“大曆元寶”和“建中通寶”及“元”字錢和“中”字錢,正是安西軍民萬里懸孤,軍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對祖國的一片耿耿忠心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