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解放後歷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雲南省長兼省委書記。1957至1963年任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63年調任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78年人大復校後任黨委第二書記兼副校長。
相關事件
辭去省長當校長
1952年秋,郭影秋擔任雲南省政府副主席。當時雲南省政府主席是陳賡,省委書記是
宋任窮。半年之後,郭影秋被委任為省長,並任省委書記處書記。50年代中,黨中央提出向科學文化進軍,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社會上一些人則議論“共產黨領導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產黨“退出高校”,郭影秋主動向中央“請纓”,要求到教育部門工作。他從一個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出發,“不相信共產黨領導不了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也不相信共產黨人成不了業務上的內行。”1957年7月當時的中央組織部長安子文找郭影秋談話,轉達了政治局的意見,決定調他擔任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後來,
周恩來總理曾對雲南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說:“貴省的省長郭影秋,不願當省長,自告奮勇到大學去。”
南大師生聞訊而喜,又覺新奇,不免還有人頗有疑惑:“他是來當省長的,還是來當校長的?”弦外之音是:他來搞政治,還是辦教育?
郭影秋1957年9月來南大時,反右鬥爭正是高潮,不久,“大躍進”浪潮席捲全國,大煉鋼鐵、除四害、“
教育大革命”、勤工儉學……對學校教學科研衝擊很大。郭影秋堅持一條:“學校還得上課,學校畢竟要以教學為主,假如不上課,還要學校乾什麼?!”他為了減少政治學習、勞動和各種運動對教學的衝擊,親自擬定了“三條防線”,強調教學是高校的“主線”,要想方設法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正常進行。1959年3月,郭影秋在全校運動大會上,向全校發出“坐下來,鑽進去,認真讀書”和“教學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的號召,要求學生“不只要做運動場上的英雄,而且要做課堂上的英雄”。在貫徹《高教六十條》時,他又提倡“有經驗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老教師上第一線”。這些舉措,減輕了極“左”思潮和大轟大鬧的“
教育大革命”造成的負面影響。許多教授、學者頷首稱許:“郭校長是懂教育的”。
三老祝壽
郭影秋曾在無錫國學專修科讀書,受業於
唐文治、
錢基博、
夏丏尊等著名學者。他對學有專長、育人有方的學者教授十分尊重。當時“左”的傾向日益明顯,反右鬥爭對我國知識分子的狀況作了錯誤的估價,挫傷了相當一批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郭影秋依然認為,要辦好一所大學,必須相信和依靠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有較深學術造詣的學者、專家。
1957年11月,“反右”剛剛結束,郭影秋到南大任職才兩個多月,恰逢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
胡小石、
陳中凡、
汪辟疆的七十壽辰,郭影秋支持中文係為三老祝壽,並在自己家中設宴,親自斟酒、敬酒,感謝三位老教授潛心治學、辛勤執教,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
“郭校長為中文系三老祝壽”,這訊息在校園不脛而走,傳為美談,也給心懷疑慮和不安的知識分子送去一縷春風。
黨代會上
郭影秋提議要有高級知識分子進入黨委會,以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並顯示黨對知識分子工作的重視。當時任教務長的高濟宇和外文系副主任陳嘉這兩位入黨不久的教授,被選為黨委委員,在當時被視為“破例”之舉而頗引人注目。
1962年8月2日,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
李方訓教授病逝。當時郭影秋因病住在上海華東醫院治療,他不僅發來唁電、輓聯,而且抱病趕回南京,親致悼詞,悲慟、惋惜之情,由衷而發。
搶救遺產
來
南京大學工作後,郭影秋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南大有諸多學術有專精、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他們中不少已年邁體弱且多病,如何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如何使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薪盡火傳”,繼承發揚?不久,他在黨委會上鄭重提出採取“對號入座”的方法儘快為老教授配助手,他強調:“要搶救遺產!不能不急,不然來不及啦!”後來,學校陸續為一批老教授配備了學術助手。郭影秋又鼓勵中青年學者“能者為師”,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練好基本功,爭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全校通過“層層掛鈎”,老年帶中年,中年帶青年,加快了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1962年5月,南京大學六十周年校慶時,學校為執教、工作滿20年的老教師和老職工頒授獎狀,郭影秋揮毫潑墨,在獎狀上題詩一首:廿年培養費艱難,桃李盈門露未乾。浩蕩東風憑藉力,好花栽與後人看。
《李定國紀年》
郭影秋重視科學研究,1958年曾提出“教學為主,科研突出”的口號,並根據國家科技、經濟發展和學校已有的基礎,採用多學科協同作戰的方法,組織專、兼職結合的科研隊伍,“狠抓尖端,重點攻關”。60年代初被譽為南大科研“
五朵金花”的華南花崗岩及其成礦規律的研究、內蒙草原綜合考察、分子篩研究、金屬缺陷研究、大米草的引進與推廣,就是在這一時期打下基礎並形成特色的。
作為一校之長,郭影秋不僅號召教師鑽研業務,著書立說,而且身體力行。儘管身兼校長、書記兩職,校務繁忙,且體弱而嚴重失眠,但見縫插針,手不釋卷,並盡其可能參加教學、科研活動。他給師生講政治理論課,為歷史系學生指導畢業論文。他曾經說過:“科學知識的取得是相當艱苦的勞動過程,任何貪快取巧而不肯用功的做法,都不會得到好的收穫。”他愛好南明史的研究,把工作之餘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史料的收集、分析與考證上,他書房的燈光總是亮到12點之後。他不滿意“尋章摘句”的史學研究方法,儘可能占有資料,系統而深入地探討。正是在工作重、頭諸多、紛繁忙碌的1959年,郭影秋完成了他的史學研究專著《
李定國紀年》。
欀木精神
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副食品供應緊張,高校師生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也面臨諸多困難。郭影秋在迎接1962年元旦的講話中,號召南大人發揚坑道的“欀木”精神,他說:
“欀木的偉大在於它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頂著萬鈞的壓力,使無數的礦工得以自由,使廣大人民獲得豐富的礦產……如果每個共產黨員都是象欀木一樣,把自己所應當頂住的困難頂起來,每一個支部,每一個黨組織都把困難頂起來,那么中央的困難就減輕了。”
郭影秋在1960年前後健康狀況不好,浮腫、失眠,肝腫大,可他仍加班加點地工作,並與師生同甘共苦,堅決不搞特殊化,不僅學校送上門的東西一概退回,而且常將自己的副食品送些給身體不好的幹部。他請統戰部舉辦副教授以上教學骨幹和民主黨派成員的聯歡會,破例用校農場產出的副食品招待大家,並關照要保證“每人兩隻肉包子”。每年辭舊迎新之際,無論是元旦,還是除夕晚,郭影秋總要和全校師生一起聯歡,常常應邀來一段清唱。深夜十二點,當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全校師生都靜靜地聆聽他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廣播講話。學校運動會上,郭影秋胸前掛個相機,到處給運動員攝像,鼓勁,既是領導,又當記者。黨辦秘書包仁娟與中文系教師吳枝培結婚時,郭影秋用精緻的信箋抄錄了江蘇教育廳廳長吳天石的一首詞《生查子·詠紅豆》,並附上兩顆紅豆,作為他們的新婚賀禮,勉勵他們互敬互愛,珍惜青春,努力有所作為。
在那困難的歲月,郭影秋以他特有的胸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著南大師生,共同與困難鬥爭。一些老教師至今仍懷念那“生活清貧而精神富足的年月”,緬懷“把歡笑與堅定帶給大家”的郭校長。
總理點將
1963年初,周總理要調郭影秋去國務院任副秘書長,郭影秋因鐘愛教育事業而要求仍留在南大工作。不久,
中國人民大學老校長吳玉章急請總理給他派一得力助手,是年5月,中央改派郭影秋到人大協助吳老主持校政。
1964年在人民大會堂開會,周總理看到郭影秋,就指著他說:“你靠近我坐,你不是到底來北京了嗎?”當他走近總理坐下後,周總理又問:“你為什麼不願意到國務院工作?”郭影秋回答:“不是我不願在總理身邊工作,實在是怕耽誤您的大事。您精力那么好,每天睡得那么少,我精神不濟,誤了您的大事怎么辦?”總理揮了揮手,笑著說:“什麼精神不濟,你不就是失眠嗎?每晚睡前喝兩杯白蘭地,保你能睡好覺”。
郭影秋不禁想起:九年前,周總理等出席
萬隆會議後回到昆明,他和
秦基偉等陪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暢飲茅台。酒過數巡,郭影秋不勝酒力、莫辨東西,而總理仍神采奕奕,若無其事。往事濃如酒,而總理的關愛比酒更濃,郭影秋不禁笑了。
校慶長聯
“文化大革命”中,郭影秋被康生、戚本禹等誣為“假黨員”、“叛徒”、“二月逆流的急先鋒”而遭到批鬥和折磨,南大很多師生自發地北上,進京保護老校長。郭影秋也一直關注著南大的發展與變化。1982年,他為南大八十周年校慶撰寫長聯一副:
蒼莽石頭,長虹橫貫;浪淘盡三國風流、六朝金粉、二陵煙月、半壁旌旗。況虎踞春殘,寂寞明封餘數壘;龍蟠葉老,蕭條洪殿鎖斜陽。初解放時,只剩下蔣山青青,秦淮冷冷。
東南學府,赤驥飛馳;名奕留兩江情采、四壁弦歌、八十年代、千秋事業。欣棲霞日暖,郁茫天塹變通途;浦口新潮,百萬雄師傳夜渡。本世紀末,定贏來人才濟濟,科教芃芃。[芃芃(音朋):形容草木繁盛貌]
主要著作
《往事漫憶》,《抗日戰爭前徐州舊事雜憶》,《郭影秋學術傳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