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局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鄉政府駐地北15公里處,北距渤海10公里,全村面積353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3.33公頃。有居民240戶、75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營市
- 面積:3533公頃
- 人口:756人
- 耕地面積:53.33公頃
簡介,歷史,
簡介
1922年春,廣饒縣三水口村村民劉增田為生計所迫扶老攜幼來此墾荒種地。後無棣縣郭四、陽信縣勞店勞辭長遷此圈地墾荒種地,五穀豐登。為防壞人盜竊,遂修局子,養護坡之人,日夜巡邏田間,故有郭局、勞局之稱。因郭家勢力較大,逐漸稱郭局。後住戶逐漸增多,形成村莊。
歷史
郭局背靠渤海灣,位置偏僻,是霑化、陽信、無棣三邊聯地區。1941年11月, 河口境內第一個中共支部“郭家局子支部”誕生。1942年,清河區黨委在郭局興建碼頭,設立中共海上工作委員會(簡稱海上工委)及海防辦事處,建立海防大隊。開展組織對外貿易,開展稅收工作,保證冀魯邊、清河、膠東三個戰略區的海上聯繫,維護海上治安,保障漁民生產。郭家局子農救會、婦救會、民兵基幹隊等抗日民眾組織與敵人進行了機智、英勇鬥爭。1948年,郭局村先後有35人參軍參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郭局村,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村內設有清河行署、北海銀行、濱海稅務總局和郭局稅務分局等單位。行署、軍區與地方聯辦油坊、貨棧、旅館、飯館,較有名氣的貨棧有宗興、天祥、海盛、海興、福順東、信昌、仁合等。時霑化、利津墾區糧食充盈,天津、大連等地正鬧糧荒。兩地的糧商,就悄悄購買軍火、藥品等軍需物資,從水路來到郭局,兌換當地的糧食。這些軍需物資再由郭局轉發各抗日戰場。當時郭局為主要通商口岸。郭局以北的半截河內,每天停泊的外埠商船近百艘。港口上、大街上車水馬龍,住戶增至4000餘戶、1.4萬人。1964年4月5日,大海潮侵入內地,郭局一帶一片汪洋。大多墾戶或回歸故里或遷徙他鄉,郭局村僅剩百十戶、幾百口人。因海潮侵襲,土地鹼化,民眾僅以打漁為生,生活窘迫。1984年,郭局村歸屬河口區後,實施區政府“海上新戶”戰略,臨海各村,揚帆大海,進行海水捕撈,發揮灘涂優勢,發展海水養殖,在養護區內大面積放養文蛤。2005年,“金河口”文蛤貨櫃運銷日本。該村大部分荒鹼地和灘涂實施“上農下漁”項目,35公頃荒鹼地成為新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