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詹

郭可詹

郭可詹,鐵路高校數學教育專家,西南交通大學資深教授。從事數學教育近50年,是我國鐵路教育系統數學學科的主要創辦者和開拓者。主張工科教育必須理工結合,人才培養必須知識全面。長期潛心於數學教學及研究,編寫多部教材,為研究生譯著和開設多門新課程。在鐵路教育事業的發展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少年時代,大學畢業後,回國後,主要學術成就,提倡理工結合 全面教育,鐵路高校數學學科的主要創辦者,師者風範 誨人不倦,育人在先 論著在次,執著追求 志在千里,主要論著,

個人履歷

1917年2月12日 生於安徽安慶市。
1922-1936年 讀私塾、國小、北平育英中學
1936-1940年 就讀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1949年稱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獲學士學位。
郭可詹唐院畢業證書(現西南交大)郭可詹唐院畢業證書(現西南交大)
1940-1942年 敘昆鐵路工程局實習生、工務員。
1942年5-12月 中印公路第四工程處工務員。
1943-1945年 甘肅水利林牧公司幫工程司。
1945年春 考上公費留美。
1945-1946年 天水鐵路工程局幫工程司。
1946-1947年 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47-1950年 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50-1951年 美國賓州一家小工廠任研究工程師。
1951-1989年 唐山工學院(1952年起稱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數學教授。
1952-1957年 兼任唐山鐵道學院數學教研室主任
1978-1983年 兼任西南交通大學基礎課部主任
1989年4月 退休。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郭可詹,字學書,1917年2月21日出生於安徽安慶市,祖籍福建閩侯。其父郭鐵梅早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土木系,是一位愛國工程技術人員,一生致力於鐵路工程建設。1951年其父郭鐵梅向鐵道部捐贈工程圖書,鐵道部登報表彰。
從小跟隨搞鐵路工程的父親走南闖北的郭可詹,在東北讀國小時,就親眼目睹了日寇慘無人道的侵略罪行。後來轉學去北平就讀於北平育英國小育英中學,但日本侵略步步進逼,國家處於危難之中。青少年時代的郭可詹是在民族災難深重、內心壓抑著屈辱與痛恨中度過的。1936年郭可詹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考取了清華、北洋、武漢和唐山工程學院4所大學,他選擇了被譽為“東方康乃爾”的唐山工程學院(1949年起稱唐山工學院,1952年起稱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繼父業選讀土木工程專業。在讀大二時,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唐山校園淪入日寇魔掌。學校被迫而一再南遷,由湘潭復校到平越重建至再遷璧山,篳路藍縷、顛沛轉徙。在一次日軍飛機轟炸中,郭可詹險些喪命。這一切使年輕的郭可詹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國家之所以被倭寇侵凌、列強瓜分,國民之所以慘遭凌辱、任受宰割,就是因為中國太貧窮、太落後,因而越發接受“知識救國”、“工業救國”愛國思想,立志努力學習科學技術。

大學畢業後

1940年大學畢業後,郭可詹先後在敘昆鐵路、中印公路第四工程處、甘肅水利林牧公司等多處鐵路、公路、水利界從事土木工程諸方面的工作5年多。1946年他考取公費留學,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讀研究生,因成績優異,於1947年提前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郭可詹天資頗高,極具數學天賦,從小就喜歡數學,到後來對數學產生濃烈的興趣。在美國大學里,學籍管理是靈活而開放的,學生有很大的自主權。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他就選修了許多數學課程。因此,在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就繼續在伊利諾大學攻讀數學,並於1950年獲數學博士學位。
在美國學習的幾年中,郭可詹切身感到華人受盡歧視和寄人籬下的酸楚,也深知這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導致了國衰民哀。郭可詹和一些愛國的中國留學生一起參加了進步社團,非常關注國內的形勢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需要科學技術,需要建設人才,他決心儘快回國,為祖國的興盛盡力。他畢業時的1950年7月正值抗美援朝戰爭,美國當局極力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當時郭可詹收到了台灣邀請他去台工作的信函。他當即果斷地在信上劃了一個大“×”,毅然拒絕前往,於是國民黨政府斷絕發放他的路費。為了積攢回國路費,郭可詹在美國賓西維利亞州麥基斯堡一家鋼鐵工廠做了一年的研究工程師。1951年8月,他幾經周折,繞道澳門,終於回到祖國。

回國後

回國後,郭可詹的工作本可以有多種選擇。當時他的家人都在北京,也都希望他留在北京工作。但郭可詹早在美國學習期間就認定,中國長期挨打是由於落後,喚醒民眾在教育。從而他抱定終生從事教育的決心,為培養新中國的建設人才獻身鋪路。他在回國前就寫信與唐山工學院的數學教授黃壽恆聯繫,表達了回母校任教的意願。1951年8月,郭可詹回國奔赴唐山母校,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郭可詹從當時的唐山工學院任數學教授至今,歷任數學教研室主任、基礎課部主任;是校學術委員會、四川省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教育部工科教材《高等數學》編審委員。半個世紀以來,他為數學學科、數學教育與人才培養及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學、教材及學科發展,殫精竭慮、盡奉畢生。

主要學術成就

提倡理工結合 全面教育

郭可詹從自身實踐及國外學習的經歷深刻地體會到,工科院校學習的業務面太窄。他認為,學校要發展非辦理科不可。工科與理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他說,國內某些著名大學如清華大學,上得快,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開辦了理科與文科。唐山交大只有工科是不行的。他一回國就建議學校辦理科,他的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先進辦學理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顯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不久,國家學習前蘇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院系調整,當時的唐山工學院冶金、採礦、建築、化工等幾個系都被調整出去了。他痛心疾首,認為這注定學校發展受到損失,學校必然要落後。院系調整後學校改名為唐山鐵道學院,學校里系、專業設定都是鐵道部有什麼,學校才辦什麼。學習前蘇聯,把前蘇聯的一套硬搬到中國來,他認為這樣一來太專門化,橋樑專業只學鐵路橋樑。乾測量的,不會幹築路,知識面太窄。這樣,線路也選不好。郭可詹認為一個好土木工程師應是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識都具備,只有具有施工與養路的經驗,才能是一個好的選線設計工程師。
因為鐵路是在複雜多變的大自然環境中的工程,只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從容應對。他認為我們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理工分家,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
正確的教育和育人理念對教育事業和學校的發展是根本,郭可詹不斷地向鐵道部領導和學校領導諫言,他說,我一有機會就喊,抓住時機就提,真可謂是苦心孤詣。

鐵路高校數學學科的主要創辦者

機遇總是屬於那些有思想準備的人。1958年在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各行各業都在大幹快上。鐵道部在大辦教育的形勢下,許多鐵路局都在辦大學。當時的唐山鐵道學院也在擴招。一時全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尤其缺少數、理、化基礎學科的人才,為適應這一發展形勢,經鐵道部同意,唐山鐵道學院創辦了數理力學系。這在當時全路是唯一的,在全國工科院校也是少見的。1958年招了新生,又從原工科專業1956級、1957級的學生中調整了部分學生到數力系,改學數學,因此有了3個年級,其他還有物理、力學等理科班。
當時學校數學教師人數本就不多,一下子增加了這么多的理科班,教師的負擔可想而知。郭可詹教授在數學多個領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詣,責無旁貸,勇挑重擔,一周上課多達26學時,每天上午的課一連4小時排得滿滿的。任務十分繁重,辦系相當困難。就這樣,郭可詹教授和黃克歐教授、苗邦均、黃盛清等其他老師一道,支撐下去,把唐院的數學專業辦起來了。培養了一大批大學數學教學骨幹和科研人才,這些人為今後的西南交通大學和其他鐵路院校的數學教學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中的優秀代表“侯氏定理”的創造者侯振挺教授,正是當時的數理力學系56級的學生。
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唐院數學專業停止招生了,到1965年送走了畢業生後就停辦了。因為十年動亂和學校內遷四川峨眉,數學教師散失很多。在1972年恢復招生之後,現有的數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甚至不能維持正常教學,不得不靠工科教師來支援。還在粉碎“四人幫”之初,他就敏銳地意識到數學師資的補充,解決人才斷層問題只能靠自力更生。於是,還在撥亂反正初期,他就想學校所想,急學校所急。他決心和其他教師一起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數學師資。適時提出:再乾、重新組建數學專業。為此,他又多次向鐵道部領導和校領導呼籲恢復數學專業,為鐵路高校培養數學人才,解決數學教師斷層問題。由於郭可詹和其他教師四處奔走,多方努力,鐵道部領導很快於1977年批准同意西南交通大學恢復數學等理科專業。這不但很快為學校補充了師資,還使這批教師成為了今天學校的教學骨幹;同時為其他鐵路高校解決了缺乏數學師資的難題。1978年11月,郭可詹被任命為基礎課部主任。由於他工作十分出色還於當年獲“年終特等獎”。
最應該讓郭可詹感到欣慰的是:國家也不斷反思,總結我國教育走過的40多年風雨歷程,郭可詹教授的理工結合,知識全面的教育與人才培養的理念已被領導與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並接受。近些年來國家教育形勢大好。學校也在這個大背景下,不僅辦了理科,還辦了其他多個學科。今日的西南交通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醫、農等多科性綜合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有了根本性的轉變,變專業培養為大類培養,每個學生都可以選修他喜歡的課程,學生的知識面比過去寬多了。

師者風範 誨人不倦

“文化大革命”搞得高等教育滿目瘡痍,在恢復招生和恢復高考後,高教戰線蓬勃發展,形勢喜人,形勢也逼人,教材匱乏就是突出矛盾之一,不但學生需要合適教材,工科教師為了跟上時代步伐需“充電”也要教材。郭可詹教授不等不靠就開始自編、自刻、自印了 《微積分》、《線性代數》、《近世代數》等教材。針對學習對象不同,這些教材都各具特色,不僅解決了教學上的燃眉之急,還體現了他的因材施教以及教改思路,從學時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做了精心安排。以《線性代數》為例,它是為工科教師編寫的,他們都有工科背景,他把代數裡的抽象概念用力學實例詮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分顯示了他的博學與多才。
在講台上,他旁徵博引,縱橫馳騁,講課生動有趣,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受學子的熱愛與尊重。聽他的課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開拓了視野和思路。他為人師表,一向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又和藹可親,循循善誘。
1983年,郭可詹教授辭去了基礎課部主任職務以後,更是一心撲在培養研究生和提高青年教師的工作上,孜孜不倦。他不顧年事已高,先後編寫了70多萬字的教材,還為研究生新開了“群論”、“拓樸學”、“代數”等課程。當時教材奇缺,有些課就選用英文版圖書作為教材,如“代數”就是這樣。同學們到圖書館借或買,最後還是有八九位同學沒有書。郭可詹教授去書店恰好遇到這本書,他一下就買了十幾本,回來就發給沒有書的學生,同學們深受感動。郭可詹教授在教學上就是這樣公而忘私,對莘莘學子愛護有加。平時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日常生活中亦是處處以身作則,深受大家的尊敬與愛戴。
郭可詹教授目光深邃,他不只是關注數學學科的發展,也關心著數學對工科的作用與影響。想辦出高水平的工科,培養出高水平的工科學生,缺失數學是不行的。他說,數學是基礎學科,必須努力學習,如果不抓好這門學科,對學工科的學生是一大缺陷。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培養青年教師,使他們有紮實的功底、厚實的積澱。他曾無限深情地說,我已是夕陽餘輝,我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對青年人的培養和提高上。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已是古稀之年的郭可詹教授先後親自主持“代數讀書班”,並指導第三梯隊青年教師從事“抽象代數”、“組合數學”、“糾錯編碼理論”的研究。使參加者受到了紮實的基本訓練。他要求他們翻譯數學名著,藉此了解國外數學研究動態,開闊了視野,為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郭可詹教授還親自批閱譯文,指出錯誤,並提出改正意見。
教學實踐方面,郭可詹教授經常聽青年教師的講課。在組織教學、準備教案等方面都給予認真的指導。有一次青年教師在講高等代數課的一個輾轉相除的算法時,將“輾”字說成是“碾”字,為了把這個字讀準確,他還親自查字典,並幫助青年教師把這個字糾正過來。當時郭可詹教授還住在成都分部教學區,為了聽課,他從分部提前步行到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區,每次聽課他都認真做記錄,在每一處需要改進的地方,都及時指正並說明道理,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使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提高。在 《線性代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他反覆進行修改,並進行多次教學實踐後才同意出版,在嚴謹治學方面始終為學生做出了表率。
郭可詹教授真正做到了誨人不倦,只要有人求教於他,他總是熱情鼓勵和指導。為了一個問題,他開列一大堆各類參考書目,並不惜把自己多年研究所得的筆記送給求教的人們。
1989年至1990年郭可詹教授指導西南交通大學數學系青年教師進行糾錯編碼理論討論班,在對Van Lint的Introduction to Coding Theory(編碼理論導論)的討論中,由於郭可詹教授在抽象代數、數論及組合數學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使得在糾錯編碼理論的討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為青年教師在將純數學理論與套用的結合上開闢了新的途徑,並為青年教師從事數學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如一些青年教師所說:“郭教授真像一支蠟燭,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的師長風範給莘莘學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後來者留下了寶貴財富。

育人在先 論著在次

郭可詹從教幾十年,總是一心撲在教學上。由於他對教學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加之教學和行政工作的繁重,以及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國家正處在激烈動盪之中,使極具數學天賦的郭可詹教授無暇顧及著書立說,這對國家是個損失,對他個人是個遺憾。但由於他一生勤奮不息,刻苦鑽研,還是為社會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學術財富。
郭可詹教授先後發表過《帶有一個不完全、可交換加法系統的嵌入問題》(1951年)、《可交換半群的冪等元子半群》(1962年)、 《半群中一種對偶性》(1964年)等高質量的研究論文。1956年與本校黃克歐教授等人合譯前蘇聯數學家吉洪諾夫與薩馬爾斯合著的《數學物理方程》。1958年為教學所需,翻譯了前蘇聯康托諾維奇的《線性賦范空間》,用作“泛函分析”課程的教材。1958年大躍進時,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教材建設,數學教研室決定自編《高等數學》教材,編寫出了《高等數學》教材一套。“文化大革命”後高考招生制度恢復,為解決教材缺乏的矛盾,郭可詹教授採取自力更生的辦法自編教材,編寫出了一套仿群論、半群論、格論、環論、向量空間及歐氏空間與酉空間的《近世代數》教材。與此同時,還應當時校內外工科教師學習線性代數的需要,編寫了《線性代數》。為擔任的工科高等數學課又重新編寫了一套 《微積分》教材。1985 年暑期高教部決定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辦高校數學教師進修班,為教學的需要,郭可詹教授趕編了《積分變換》講義和其配套的 《廣義函式簡介》各一本。1992年至1993年為了配合高教部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對教材的需要,郭可詹教授不惜70高齡,主持編寫了《線性代數》一書。郭可詹教授所撰寫的科學論文是高水平的,可以說20世紀數學的主攻方向就是代數結構,郭可詹教授在這一發展過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的《帶有一個不完全、可交換加法系統的嵌入問題》文章就被收集到建國十周年論文集中。而他編寫的教材更是碩果纍纍,其主要特點在於大部分是為了教學任務的需要,實踐了育人的目的。

執著追求 志在千里

在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國家蓬勃發展的形勢下,郭可詹教授由一個樸素的愛國知識分子,實現了向共產主義戰士的轉化。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並於1956年向黨組織提出了“請黨培養我”的入黨申請書。1957年“反右”期間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多次被關進“牛棚”,愛人也遭迫害。但“極左思潮”並沒有動搖郭可詹教授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年,郭可詹同志再一次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並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1983 年3月,已66歲的郭可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此,1985年4月3日的《人民鐵道》報還專門刊發了一篇名為《老教授的心愿》的文章並配發了照片。
入黨後,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模範地履行黨員義務,更加勤奮地工作學習。於1984年、1985年及1993年先後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79年、1984年兩次被選為峨眉縣人民代表;1984年被鐵道部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職工”,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35周年觀禮;1985年被鐵道部評為“優秀教師”。鑒於郭可詹教授幾十年來勤勤懇懇地奉獻於教育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98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郭可詹教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光榮稱號,並頒發“五一勞動獎章”和證書;1991年郭可詹教授被鐵道部評為“全國鐵路優秀知識分子”,被國務院確定為“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並發給津貼。
如今,90歲高齡的郭可詹教授仍關心著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以親身經歷介紹學校的優良傳統,講述中國歷史,講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民眾所受的苦難,使學生受到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他還常給校領導建言獻策。清晨人們總會看到一位滿頭白髮老人的身影走在學校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那樣的認真穩健、踏實。這不正印證了郭可詹教授的一生嗎,他一輩子認認真真做人,認認真真教書。世界上最長的是路,但路是永遠也走不完的,至今他還在繼續開拓、追求、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走著。夕陽餘輝,光彩照人。

主要論著

[1] 郭可詹.帶有一個不完全、可交換加法系統的嵌入問題.數學學報,1951,1(1).
[2] 郭可詹.可交換半群的冪等元子半群.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62(7).
[3] 郭可詹.半群中的一種對偶性.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64(1).
[4] 郭可詹.線性代數學.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0.
[5] 郭可詹,等.線性代數.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