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68年至1978年在山東濰坊無線電三廠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攻讀研究生,1981年在北京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93年起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曾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工作。曾任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物理II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2008年2月退休。
研究方向
加速器質譜(AMS)與C測年(高精度AMS C測年技術、系列樣品年代校正的貝葉斯方法)
強流離子直線加速器技術(強流RFQ加速器、強流ECR離子源、束流輸運、強流離子束診斷設備)
小型加速器中子源與中子成像技術(中子的產生與慢化、靶站技術、成像設備與圖像處理技術、編碼中子源成像技術)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他長期從事加速器物理與技術、核技術及套用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致力於加速器質譜學與C測年技術的研究,1988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重大項目“套用於地球科學的加速器質譜計的研製與建立”,擔任該系統的物理設計負責人,建成了中國第一台可進行批量C樣品測量的加速器質譜計。1996年起參加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任該項目專家組成員、加速器質譜C測年研究專題負責人,對高精度 AMS C測年與使用貝葉斯方法進行系列樣品年代校正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建立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以來從事強流離子RFQ加速器的研究,開展了RFQ束流動力學與射頻結構設計、加工工藝與調諧調試,以及相關的強流離子源技術、低能束流傳輸技術、強流束髮射度測量技術、加速器控制技術等研究工作,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個強流質子RFQ加速器工藝腔和強流離子束髮射度測量儀,並於2012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強流氘離子RFQ加速器。2014年參加973項目“強流高功率離子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先導研究”,參與研製成功開窗四翼型強流氘離子連續波RFQ加速器。2003年以來在北京大學開展中子成像研究,2008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子成像若干關鍵物理與技術問題研究”主持人,2010年任973項目課題“中子在物質中的衰減及中子成像研究”負責人,於2012年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基於小加速器的中子成像裝置PKUNIFTY,並將其成功地套用於對飛機發動機葉片的無損檢測。2020年1月起擔任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拍瓦雷射質子加速器裝置研究與套用示範”項目的顧問專家。
教學與研究生培養
主講本科生課程《計算方法與程式設計》及研究生必修課程《粒子加速器》。參與編寫陳佳洱先生主編的教材《加速器物理基礎》。指導和協助指導了數十名研究生,其中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林晨獲得了中國物理學會蔡詩東電漿物理獎。
學科建設
他從1993年擔任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起,開始負責北京大學核技術及套用專業的學科建設工作。該專業199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設立了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獲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大學的核技術及套用專業在2001年和2007年兩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他從1994年開始擔任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此後多次調整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布局,擴展了實驗室的學科寬度和隊伍規模,2001年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後提出了實驗室的目標是升級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004年實驗室參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評估獲得優秀,教育部科技司確定將該實驗室作為向科技部推薦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候選實驗室。2006年7月列入科技部發布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指南,2007年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正式成立。
學術代表作
[1] 加速器質譜C測年研究---夏商周時期考古遺址於殷墟甲骨測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
[2] 加速器質譜學//現代核分析技術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套用. 第四章. 原子能出版社(1994): 79-127.
[3] Improvements of PKUAMS for precision C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of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172 (2000) 70-74.
[4] Design of a high current RFQ for neutron production.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521 (2004) 326–331.
[5] PKUNIFTY: A neutron imaging facility based on an RFQ accelerator.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651 (2011) 62–66.
[6] Neutronic Design of PKUNIFTY.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651 (2011) 67–72.
[7] Deuteron injector for Peking University Neutron Imaging Facility project.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83 (2012) 02B711.
[8] Progress of PKUNIFTY – a RFQ accelerator based neutron imaging facility at Peking University. Physics Procedia 43 (2013) 79–85.
[9] The Beijing ISOL initial conceptual design report.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317 (2013) 257–262.
獲獎記錄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6年獲核工業總公司部級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1998年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獎一等獎
200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獲中國物理學會優秀導師獎
2018年被授予北京大學老有所為“學習之星”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社會任職
中國核學會理事(2004-2008)
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理事(1992-2016)、常務理事(2004-2016)、副理事長(2004-2016)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四紀年代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5-2012)
中國質譜學會理事(1996-2004)
國際中子照相學會(ISNR)理事(2010-2014)
國際小加速器中子源聯盟(UCANS)執委(2010-20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物理II學科評議組成員(1999-2002)
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2001-2005)
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副主任(1994-2001)、主任(2001-2006)
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