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陽東門街西端,接近中山路處,有一地方,人稱“部主前”。
據研究分析,“部主”可能是“部署”之誤。“署”是官府辦公地方。明、清時期,縣令以下設縣丞、主簿、典史、縣尉等職,分工管理兵、糧、戶口、監獄等工作。是縣令以下一個部,部的辦公衙門稱“部署”。縣府則稱“衙門”。當年部的衙署多設於東門街頭, “部署衙前”,簡稱“部署前”。這些署衙,現在還有些痕跡。從中山路走進東門街不遠處,有一大門樓,坐北向南,裡面有些廳房,比平常房屋寬敞,有廳有房,有廊有廡,不像點金也不是祠堂,據說便是古時縣屬理事和食宿的地方,這地方之所以出名,是有原因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部主前
- 所在城市:揭陽市
地點介紹,歷史來源,
地點介紹
在揭陽東門街西端,接近中山路處,有一地方,人稱“部主前”。
歷史來源
據研究分析,“部主”可能是“部署”之誤。“署”是官府辦公地方。明、清時期,縣令以下設縣丞、主簿、典史、縣尉等職,分工管理兵、糧、戶口、監獄等工作。是縣令以下一個部,部的辦公衙門稱“部署”。縣府則稱“衙門”。當年部的衙署多設於東門街頭, “部署衙前”,簡稱“部署前”。這些署衙,現在還有些痕跡。從中山路走進東門街不遠處,有一大門樓,坐北向南,裡面有些廳房,比平常房屋寬敞,有廳有房,有廊有廡,不像點金也不是祠堂,據說便是古時縣屬理事和食宿的地方,這地方之所以出名,是有原因的。
明朝末年,有一位被朝廷貶謫的命寂,名叫高攀龍,任揭陽典史。典史專管社會治安,是輯捕罪犯,管理監獄的,他為人正直,敢於為民申冤,在揭三月,為民辦了很多好事,部署前總是很熱鬧,地名也便傳開了。
高攀龍是江蘇無錫人,生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朝官至吏部行人司,他生性耿直,不怕權貴。在明朝政治腐敗,權閹專制中,他聯合其他忠臣,堅持與太監鬥爭。由於皇帝昏庸,被貶來揭陽縣當典史。他到任後,當時揭陽縣最大的問題是出了一個訟棍,名叫陳所蘊,這人長於刀筆,慣於顛倒黑白,狡詐異常。他收羅了社會一些流氓無賴,組成黑勢力,爪牙遍布全縣。凡打官司都得由他包辦。以錢銀論輸贏,混淆是非。社會上或鄉裡間有些小矛盾,爪牙們便慫恿打官司,一入陳之手便不罷休,多至家破人亡,官府也無奈他何。高攀龍到任後得知這一情況,便明查暗訪,掌握實據後便迅速逮捕了他,並發動民眾控訴,組織捕快打擊其黑勢力,終於把陳給處決了。他官雖小,但職責所在,又是朝遷命官,就連縣太爺也敬重他幾分,他辦事利索,為民除害,人人稱頌。
高攀龍在揭任職只有三個月,便被朝廷削職回鄉為民,他在家鄉擇一清靜山水景地,與幾位被揭職的同僚,成立“東林書院”組織學社,一邊講學讀書,一邊抨擊政弊,在社會上很有影響,書院有一名聯:“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起了太監門的不滿。天啟六年(1620),魏忠賢以東林逆黨罪名大肆逮捕東林黨人,大部分被杖死於獄中,高攀龍雖逃出卻無力營救,日夜憂煩,不久也投河自殺,年64歲。
揭陽縣紳耆及百姓,感念高攀龍的恩德,敬佩其為人,在他離開揭陽之後,便把他在揭辦公、居住以及周邊地區,定名為“攀龍坊”。坊,是當時的基層行政單位,當年,揭陽縣城內設七個坊,分別是:解元坊、朝天坊、魁元坊、攀龍坊、魁隆坊、椿桂坊、達道坊,以追念他的功勞,還把他的牌位奉祀於學宮“名宦祠”中,享春秋拜祭。
至於“部署前”說為“部主前”則是諧音誤讀之故,但也只能約定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