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谷作為姓,東漢三國時期,益州刺史以橫徵暴斂被起義軍殺死的郤儉,他的孫子是蜀漢的著名內臣內臣郤正。
基本介紹
- 本名:郤姓
郤
資料記載郤現有QUE QIE JIAO Ⅺ 三個讀音。其中QUE音全國均使用。
⒈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他的後代遂以封地為姓,稱郤氏。
⒉是春秋時期郤宛的後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後三郤誣陷伯宗,伯宗身死,伯州犁逃亡楚國,伯州犁之子郤宛在楚昭王時任左尹,其子孫後代沿襲祖姓為郤姓。
“中軍堂”:晉國郤谷通禮樂,敦詩書,懂兵法,晉文公封他為中軍。
濟陽郡:晉惠帝時置。在今河南省蘭考線一帶。濟陰郡:西漢時置。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山陽郡:漢時置。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東晉至隋初,移治江蘇省淮安市。
三、歷史名人 郤正:三國時蜀漢太守。博覽墳籍,弱冠能文,為秘書令史,遷郎至令。澹於榮利,依則先儒。郤犨:春秋時晉國大夫,有才辯。與郤至、郤錡並稱“三郤”。郤缺:春秋時晉國大夫。耨於冀,其妻鈳之,相敬如賓。臼季(胥臣)薦,文公聞其事,用為下軍大夫。東漢有侍中郤巡,晉代有雍州刺史郤誢,明代有遼東總兵郤永。
“郤”,姓氏,詞典標註xì。但現在能聯繫到的郤姓族人,基本都是讀“què”,雖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對應的國語讀音均為“qu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而現在一般常用字詞典均標註為“[xì]”,似有不妥。中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對“郤”字的標註:
◎ 郤 xì
〈名〉
⑴(形聲。從邑,谷(què)聲。本義:晉國大夫 叔虎的封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
⑵同本義 [Xi,a fief]
郤,晉大夫 叔虎邑也。——《說文》
郤鄉在 河內。——《聲類》
⑶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王。後喻科舉及第)
⑷假借為“隙”。空隙;裂縫 [crack]
若白駒之過郤。——《莊子》
相見於郤地曰會。——《禮記·曲禮》
令臣與將軍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⑸又如:郤穴(孔穴);郤地(兩國交界之地。即國境線)
⑹隔閡 [rift]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與紅陽侯有郤。——《漢書·孫寶傳》。師古曰:“郤,與隙同。”
⑺小恙,不舒適 [ill]
玉體有所郤。——《戰國策·趙策》
從這個註解中可以看出,對這個字的結構本音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後來的字書也都採用此說。“⑴(形聲。從邑,谷(què)聲。本義:晉國大夫 叔虎的封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作為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為“邑”,聲旁為“谷”,(què)聲。按照形聲字的讀音規律,這個字的本音應該為“què”應無疑議。同時,讀這個音時表示地名,這一點似乎也可以肯定,各類詞書都作此解。
⑵同本義 [Xi,a fief]
郤,晉大夫 叔虎邑也。——《說文》
郤鄉在 河內。——《聲類》
⑶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王。後喻科舉及第)
⑵⑶二注一為地名,一為姓氏,均應讀(què)聲。因為在古代以地為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不難理解,讀音也大多一致。
至於後來詞書中標註的[xì]音,大概與假借有關。從第四個註解可以看出,作為假借,這個字後的例句均出自春秋以後所編定的書籍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而郤姓得姓始祖叔虎為晉獻公(?-前651年)時公族子弟,比莊子要早上三百多年,即使是郤氏被滅族,也要比莊子早上近三百年(晉厲公(?~前573)時期)。由於郤氏被滅族,在當時改名換姓遠走它鄉的大有人在,以致三四百年以後,郤氏被人遺忘,本在情理之中,更何況假借的出現,也加深了人們對這個字的誤讀,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說文解字》將其標註為“xì”也就不難理解了。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與郤氏被滅族已時隔千年,以訛傳訛,更是在所難免了。
綜上所述,“郤”字本音應該讀為“què”,作地名和姓氏解;而作為“隙”字的假借字,讀為“xì”。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應分開標註。
“郤”姓人口不多,但國內山西、河北、陝西、黑龍江、內蒙古、北京、江西、湖北、上海、江蘇、安徽、浙江、貴州、雲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分布。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郤 ·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7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音。《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儀禮·士昏禮》贊啟會郤於敦南。《疏》郤,仰也。謂仰於地也。 又與通。《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注》郤地,謂閒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也。《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按《正韻》從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從阝為隙,從谷從卩為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5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郤
晉大夫叔虎邑也。從邑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