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崇書,河北平山縣農民作家,河北省平山縣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崇書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河北平山縣
- 職業:農民,作家
2010年10月,一部以西柏坡為題材的紀實文學《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入選中國“百部農民作品”,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向全國新華書店發行,同時,該書的作者——57歲的平山農婦郝崇書入選中國“百位農民作家”。
在由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協等六部門組織的“雙百”活動評選中,郝崇書及其作品成為河北省的唯一當選者。
二十餘年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多部作品。一位普通農家婦女在貧困中堅守理想,用堅強的信念書寫紅色文學的精神引人關注。 河北省入選“雙百”的唯一人 這本書散發著新鮮的油墨氣息,裝幀精美,設計高雅。封面的上端標有 “百部農民作品”“百位農民作家”字樣,正文前刊有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為“雙百作品”撰寫的序言。 捧著這本剛剛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郝崇書的激動與興奮無以言表。
此次“雙百”評選活動由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六部門組織舉辦,自2008年發起,歷時兩年。入選的“百部農民作品”現已陸續出版,向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對“百部農民作品”的出版,鐵凝在序言中評價說,“在新中國的創作史上,還很少有過這樣全方位展示農村文化建設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國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過這樣成規模出版的農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她稱讚這些農民作家在物質方面逐漸富裕起來後,“已經開始了新的文化追求。” 郝崇書說,《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一書並不是首次出版,早在2001年就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此書也不是她的唯一作品。當她去年下半年得知“雙百”評選的訊息後,經過長時間的斟酌最終決定把這部作品送去參選。 “這部書的題材宏大,寫的是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在西柏坡期間的豐功偉績,寫的是決定中國命運、改變世界走勢的大事件,而且對現實具有啟示意義。”更重要的是,此題材具有地域特色,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西柏坡、認識西柏坡。“由國家六部門舉辦的‘雙百活動’影響力大,此書一旦入選,便可向全國推廣。這是宣傳西柏坡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使全國人民進一步認識西柏坡,認識西柏坡精神的豐富內涵,認識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進而帶動對石家莊、對河北的認識。” 今年5月,郝崇書將此書向“雙百”組委會申報,經過層層評審,最終入選“雙百”,成為我省獲此殊榮的唯一人。
二十年出書百萬餘字 11月16日,初冬的天氣已經頗有些寒意,在平山縣古月鎮劉家溝,一座簡易的農家小院裡,郝崇書一邊寫作,一邊搬著破舊的書桌跟著太陽走,陽光照到哪裡,她就把桌子移到哪裡,“這樣寫起來暖和些”。 房間的地上,是七八摞她這些年的手寫書稿,她仔細地整理並用繩子打成了厚厚的捆兒。幾個破舊的柜子里擺滿了書,大都是文學類和歷史類著作。
57歲的郝崇書早年在平山高中教師培訓班畢業後,曾任教15年,後在古月鎮做過文秘工作,酷愛文學的她此間開始文學創作,並開始在報紙、刊物上陸續發表作品。
1995年回家務農,潛心創作。 近20年來,一位農家婦女痴迷寫作,每天看書寫作達六七個小時,成果也頗豐,先後發表通訊、散文、詩歌50餘篇,約十餘萬字。出版紀實文學《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七月流火》、《共產黨之歌》。30餘萬字的書稿《新中國水電之源》目前也已經完成,正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審定。此外,她還創作了以農家生活為題材的近50萬字的長篇小說《約定》,書稿也已完成。自今年夏季,她又開始了60集電視劇本《金光燦燦西柏坡》的創作,已完成6集的創作。 困境中堅守心中那份理想 在劉家溝村民的眼裡,郝崇書絕對算得上一個怪人,他們很難理解一個農家婦女,缺吃少穿,卻為啥非要寫書。 郝崇書是貧困的,這個沒有收入的農家婦女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作為庫區移民每個月50元的國家補貼,可這一年600元的收入也常常被她用來買了書。她說,她寫的是紀實類作品,必須參考大量資料,買書是必須的。 生活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常常是吃了上頓下頓還沒有著落。郝崇書指著身上的一件黑色上衣說:“這是一位好心人給我的。”說起她的貧困,郝崇書的一位朋友只說了一句話:“在這個年代,她居然連個最簡單的電視機都沒有!” 由於選題大多是紀實類文學作品,郝崇書的作品是無法坐在書齋里完成的,因此,創作之前的外出採訪成為她創作的一個重要前提,這些年來,她曾到山西、陝西、北京、天津等多地採訪。 為寫作《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一書,她必須到北京採訪一些當年的親歷者、見證者,生活拮据的她是背著乾糧上路的。日間採訪完畢,夜裡就在北京車站候車室或空餘地方,熱水泡速食麵,鹹菜就饅頭,編織袋就是她的“床鋪”。郝崇書至今還記得那時是早春二月,她和衣而臥時的刺骨寒冷。
在家裡,寫作最艱難的時候,她連一把可坐的座椅都沒有,只能趴在桌子上寫。寒冷的冬季,她沒有能禦寒擋風的棉衣,凍得瑟縮時,只好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等暖和了再接著寫。 是什麼力量讓她在貧困中頑強堅守?郝崇書說,她創作的作品大多是紅色文學,挖掘平山的革命歷史。在寫作過程中,她常常為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所感動,革命先輩們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時刻鼓舞著她,轉化為了她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她說,生活中的困難是數不清的,可她願意向這些革命者學習,用毅力、用西柏坡精神去克服。 生命和紅色文學連在一起 在這位貧困的農家婦女臉上看不到愁苦與抱怨,卻能感受到渾身洋溢的激情,和一種因為心存堅定信念而擁有的坦然。在她眼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她的生命“早已和西柏坡連在了一起,想分也分不開了。”
郝崇書對西柏坡的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時代,在她的兒時記憶中,村子與西柏坡隔河相望,從她記事起,村裡的長者們在農閒時,街里巷外,樹陰下面,總愛繪聲繪色地講述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在西柏坡期間的故事,還夾帶著近乎神話的傳說。“我痴迷那些常聽常新的故事,並多次產生看見故事的幻覺。”從那時起,總有一種想法縈繞在郝崇書的腦際抹之不掉,那就是能寫一部反映毛主席一代偉人在西柏坡的書,讓世人都知道毛主席在西柏坡所做的改變中國命運、改變世界走勢的大事。
後來隨著這一想法的逐步實現,挖掘平山縣的紅色革命歷史,將之生動還原成文學作品以激勵後人的思想成為她不懈寫作的強大動力。“作為一名平山人,宣傳家鄉,我責無旁貸。”對文學的愛好和強烈的責任感落在了這位普通農婦的身上,她願意不惜一切去承擔它,並為之不懈努力。郝崇書是執拗和開朗的,所以,她選擇了在艱難中笑著去完成她的使命。
讓郝崇書堅定走下去的動力還有來自社會的關愛。她說,創作的苦痛她願意坦然面對,可這些溫暖卻讓她長久地感動。在創作過程中她遇到了給予她很多幫助的“周老師”。從市檔案局退休的平山籍老幹部周紅妮近年來在老家潛心黨史研究,在史料方面為郝崇書的創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採訪過程中也給予她很多幫助。
2001年出版《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日子裡》一書時,資金困難的她無力解決,時任平山縣縣長的盧長鎖及時幫助解決。在采寫《新中國水電之源》一書時,又是縣裡的領導幫助解決部分資金,她才得以完成外出採訪任務。此次當她高興地把入選“雙百”的訊息匯報給縣領導里,縣裡的領導也很高興,鼓勵她多寫“紅書”。 “雙百”的入選對於郝崇書來說是一種鼓舞和動力。
她說,這都是她繼續寫下去的無盡動力,爭取到2012年的春天,完成《金光燦燦西柏坡》電視劇本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