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士廉行政村

郝士廉行政村位於東明縣城西南19公里,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長(興)金(堤)公路橫貫東西。轄郝士廉、馮寨兩個自然村。現有310戶,1271人,耕地298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郝士廉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東明縣城西南19公里
  • 人口:1271人
基本信息,歷史記載,水利工程,文化情況,經濟發展,

基本信息

該行政村民國初(1911年)屬東明六鄉,1928年屬東明六區,1944年屬長垣縣二區,1947年屬東明五區,1958年後屬東明集人民公社(鎮)。
郝士廉自然村:明永樂二年(1404)郝氏祖郝士廉從山西汾州府平遙縣遷居此地建村,以人名命村名為郝士廉村。後郝氏遷村西一里現西郝莊村,但該村仍沿用郝士廉村名,現有288戶,1175人,耕地2710畝。
該村現有七個姓氏。沈姓,於明末清初由大屯鎮夏營村遷入,現有130戶522人。朱姓,於明朝弘治年間由菏澤馬嶺崗朱廟村遷入,現有92戶376人。周姓,由大屯鎮前排遷入(時間不詳),現有42戶176人。另有劉、宋、鞏、郭等姓,總計24戶101人。該村於1956年至1958年有12戶支邊新疆等地。

歷史記載

郝士廉村是一個具有六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有一古文化遺址—郝士廉寺(店子集村稱“義合集寺”)位於村西,緊鄰西郝莊、店子集、馮寨三村。據古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明初,占地二十餘畝,有大門、正殿、中殿、側殿、廊房及鐘樓等建築。供奉佛、道、儒諸神,又稱“三教堂”。歷史上郝士廉寺廟貌巍煥、雕樑畫棟、檐牙高啄,盡顯軒昂壯觀;法像嵯峨,雍容華貴、莊嚴肅穆,皆呈神聖威嚴。每日僧人道士,誦經布道,善男信女,焚香膜拜,鼎盛一時。後因屢遭洪水、戰亂襲劫,雖經多次修繕,亦漸顯淒涼。光緒年間那裡曾建過學堂,民國初,設牲畜交易市場,曰“西大市”。十里八鄉村民聚集那裡進行大牲畜交易,繁盛一時。

水利工程

2000年,村民興修水利挖掘出石碑三通,因為年代久遠,該碑都已字跡模糊,但從碑文的支言片語中,仍可顯示出郝士廉寺宏偉的建築和當年的盛況以及歷代修葺的大概。經縣文管所考證,認定古碑及遺址具有保護價值,現古碑立於郝士廉寺遺址。為保護古文化遺產,在縣有關部門關懷下,該村與店子集、西郝莊、馮寨四村聯合成立了遺址保護委員會。募籌萬金,於丙戌中秋(2006.9)重建大殿,再塑金身,立碑誌石。如今,古寺展新顏。紫霞縹渺、綠萌掩映,成為該村及鄰村百姓強身健體,娛樂休閒,緬懷古文化之地。
郝士廉村也是一個戲曲之鄉。據傳,大平調劇種在該村有300年的歷史。1967年成立了35人的文藝宣傳隊,郭金玉為業務指導,排演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龍江頌》等劇目。演出精彩,深受觀眾歡迎。當時,曾被公社請去指導、培訓鄰村的平調劇團,由此,郝士廉大平調劇團名聞鄉里。紅臉演員馮剛參軍,演技精彩,後轉業天津,從事演藝職業。至今還流傳有郝士廉是大平調窩的說法。

文化情況

1988年該村曲藝演員孔信枝、朱良善夫婦帶領一班人成立了“化妝墜子劇團”,其父朱新明曾是縣大平調劇團有名的絲弦手,其子振平也曾在菏澤藝校、開封藝校學鋼琴、小提琴等樂器,他們一家三代從藝。在他們一家帶動下,該劇團活躍於黃河兩岸冀、魯、豫三省六市。
郝士廉人歷來是勤於學習的。至今,該村還傳誦著沈米貴四十五歲中秀才的逸聞。沈米貴,清末武秀才,初隨西郝莊曾任山東守備的武進士郝玉堂學文習武,經多次鄉試不中,村人譏諷,親人規勸,都改變不了他考取功名的決心,勤學苦練不綴,終於45歲考中,不知何因,郝士廉村一帶忌諱“45歲”,但沈米貴高興之餘,大喊“我沈米貴就不忘45”。百年以來,該村長者多以沈米貴的勤學事跡勸勉晚輩。
抗日戰爭時期,在該村曾發生過兩次大的戰鬥。1939年冬,由宋任窮,程子華統一指揮的魯西、冀魯邊、冀南、冀魯豫等部隊在冀南地區發起了討伐頑軍石友三戰役。1940年2月28日,石友三部在濮陽南張合溝被戰敗後退守黃河以南。3月6日,討頑部隊突破黃河防線。3月10日,八路軍冀中南下部隊在郝士廉村和石部一八一師一個團發生激戰,殲敵800人。5月15日,楊得志率領的二縱隊以三個旅的兵力再次發起討頑戰役。黎明時,三四四旅六七八團三營和退守郝士廉的敵一八一師一部再次相遇,激戰兩天。殲敵2000餘人,俘敵500人,繳獲武器裝備一批。
1944年6月10日8時許,偽二方面軍第四軍四十師警備團約千餘人押著民夫車輛向郝士廉村逼近,其前哨部隊闖進了十八團郝莊陣地,敵誤認十八團是縣大隊,傲慢輕視、猛撲過來。待敵人攻進村寨時,十八團一個反擊摧垮敵人一個營兵力。余敵慌忙潰退入郝士廉村,十八團趁敵立足未穩,發起強攻,沖入村內,激戰兩個小時,殲滅敵人一個營,擊潰敵人一個營,此戰斃俘敵官兵36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18梃,步槍378支,十八團政委王丕壯烈犧牲。
郝士廉村歷史上教育薄弱,建國後一直同西郝莊、店子集共謀發展。2001年三村乘校改之東風,集資興建全鎮一流的高標準教學樓一處,為全鎮中心校區之一,1977年以來有大中專畢業生59人,其中研究生3人,副縣級幹部4人,高級職稱2人。
退休教師劉存才、劉玉泰父子書法頗具名氣,皆為本市、縣書協會員,其作品也多次在省、市、縣獲獎,為廣大愛好者懸掛、收藏。
該村邢偉竹、李瑞平等6人信奉基督教,每到星期日去半坡楊做禮拜,唱《聖經》。

經濟發展

解放前,該村農、工、商等經濟落後,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加上天災,村民收入微薄,生活窮困潦倒。建國後,實行了土地改革,家家耕有其田,農民生活逐漸好轉。隨著合作化的實行,農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農民收入增加。隨後,掀起農田建設高潮,採取大兵團作戰方式,平整土地,規劃大方,修路挖溝,給農業更快發展創造了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農、工商迅速發展,特別是農業發展更快。該村的清沙地是傳統的花生種植區。1984年,該村沈文耀從煙臺引進“海花1號”優良花生種,首次種植30畝。收後做為良種推廣,僅此一項收入過萬元。當年被縣政府授於農村“萬元戶”稱號,予以獎勵。次年該村花生面積大增,達到2000畝,全村銷售花生果50萬公斤,成為東明集鎮花生種植專業村。
1988年以來,該村黨支部帶領廣大民眾大搞公益事業建設,辦電、修路、挖溝、造林、建揚水站。1992年又新打機井21眼,澆水農田達95%,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井灌河灌雙配套。1995年以來,改變種植理念,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經濟作物迅速發展。花生、西瓜、棉花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僅西瓜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1500元。同年,又開始了小麥良種繁育,幾年來,繁育品種有“穩千1號”、“濟麥20”、“濟麥21”等,普及了大田供種,增加了收入。1999年,落實國家退耕還林的有關精神,大搞植樹造林,在溝、渠、路旁植樹5000株,並在低洼瘠薄的地塊種植了成方連片經濟林500畝。
郝士廉村是個有名的建築專業村,有建築隊3個,從業人員90人,周邊村莊、集市經常不斷有該村的建築工地,收入十分可觀。勞務輸出也是該村的一大經濟收入。不少人由外出務工當上經理、老闆,買上了轎車。沈在運一家幾年務工收入就達一百萬元以上,在本村屬首富。科技能人劉玉領也是由務工開始,到開著轎車奔忙在自己的幾個工地上。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家變富了。全村農戶農用機動車擁有率90%,機車、電動車擁有率50%,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擁有率70%,個人小轎車8輛,新式住宅小院,小洋樓也開始出現。村變美了,藉助黨的村村通的優惠政策,2006年,籌資40餘萬元,修通了村裡的三縱三橫並連通馮寨自然村的柏油路2700米。從此結束了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坎坷難行的歷史,既促進了本村的經濟發展,也使郝士廉的村容村貌發生了重大變化。相信郝士廉人會抓住機遇,與時俱進,乘黨的惠民政策之東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創造出更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