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兆文,民國11年(1922)8月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石門鄉的一個農民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間,郝兆文遭受嚴重迫害。南平境內,江河密布,他倡導集資修建公路大橋,先後建成沙溪口、來舟、峽陽、七星橋和龍池等大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條件,促進了山區經濟發展。南平人民懷念郝兆文,讚譽他為“公路書記”。1985年5月30日,郝兆文在福州病逝,終年6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兆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武鄉縣石門鄉
- 出生日期:民國11年(1922)8月
生平經歷,文革迫害,政治工作,
生平經歷
幼年在家鄉國小讀書,因家庭貧困輟學,而後在家鄉學木工和當僱工等。民國28年2月,年僅17歲的他,就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入伍後任山西省武鄉縣關家垴編村青救會秘書、救聯會主席、村長、中共武鄉縣一區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1949年南下福建途中任長江支隊三大隊一中隊區委書記。入閩後,在南平先後擔任中共南平縣第三區(今樟湖)區委書記兼區長、中共南平縣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常委、公安局局長、宣傳部部長、中共南平縣委第三書記兼城工委書記、中共南平市委第一書記、中共南平地委農辦副主任、地區農機局局長、二輕局局長、行署經委第一副主任、地區革委會工交組組長、南平市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南平市委副書記、書記等職。
文革迫害
“文化大革命”期間,郝兆文遭受嚴重迫害。但始終堅持黨性、堅持原則。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於1977年8月,郝兆文調任中共建陽地委副書記、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地委第二書記。1978年8月調福建省總工會,歷任黨組書記、省總工會主席,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執委,中共福建省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省第五屆人大常委等職。
政治工作
郝兆文入閩,首任中共南平三區區委書記時,古田、尤溪2縣土匪猖獗,嚴重威脅新政權的建設。他領導廣大幹群配合解放軍,開展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等工作。調任縣委工作期間分管工農業和主持全面工作,兢兢業業為南平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1976年,郝兆文號召各公社開發荒山,開展造林、種茶、種果樹等多種經營。動員夏道鎮(公社)各大隊勞力8000餘人,開墾夏道鎮後山——麒麟山,建成夏道茶場。鼓勵乾群同心協力,僅用半個月時間,開闢茶山133.33公頃。還籌建夏道畜牧場(南平市副食基地夏道場),成為畜牧、果樹和養魚的綜合場,為夏道鎮富餘勞力提供就業出路,並增加夏道鎮財政收入。在這基礎上,企業經營愈來愈好,成為本省鄉鎮企業先進單位。
他倡導各公社(鄉鎮)平整土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動員市屬機關和駐延省、地屬單位的工作人員萬餘人支援西芹鎮長建村平整農田36.7公頃,使它成為旱澇保收田。
為了改變南平山區交通落後狀況,決定成立南平市修建公社公路指揮部,他兼任總指揮。任上,嘔心瀝血,踏遍境內山山水水。因資金不足,提出“民辦公助”的辦法籌措資金。使境內公社公路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呈“掌形”展開,配合國道、省道向各公社、鄉村和鄰縣輻射。他親自抓了關鍵性工程,如:修建水東(明翠閣)路段,提高路基,拓寬路面,減少來往車輛阻塞,基本保持暢通;開發楊真堂居民區公路,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修建環城公路,起於甌朋線水南公路大橋,經環城運行,至安豐地段,全線12千米,(任內規劃,1979年破土動工,1981年12月通車),緩解市區車輛過多的壓力;修建新建村至沙溪口水電站路段(沙溪口水電站建設中才竣工)與316國道相連。同時,著手修建幾條鄉際公路:東坑至太平、太平至樟湖、樟湖至巨口、巨口至赤門、巨口至洋後、洋後至大鳳、大鳳到吉溪與赤門公路匯合至市區、安豐至大洋和茂地、茂地至來舟,西芹至塔前、塔前至夏道、夏道洋頭到虎山、樟湖至西塘等。為了縮短路程,節省投資,他親自帶領有關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甌朋線上的東坑(橫排路)出發,沿途爬山越嶺,途徑夏道,爐下、太平、樟湖、巨口、赤門、洋後、大鳳、回到南平。途中跋涉,不畏艱辛。在郝兆文領導下,農村廣大幹群排除“文革”中的各種干擾,堅定地修公路、架橋樑、築涵洞,歷經三年,基本實現了南平市鄉鄉村村通公路。至1978年,境內17個鄉鎮全部通了汽車,在224個大隊(行政村)中,有187個通了汽車,占83.5%。全市公路總里程915.5千米。南平境內,江河密布,他倡導集資修建公路大橋,先後建成沙溪口、來舟、峽陽、七星橋和龍池等大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條件,促進了山區經濟發展。南平人民懷念郝兆文,讚譽他為“公路書記”。
1985年5月30日,郝兆文在福州病逝,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