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漁池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5公里,地處寨里鎮西北部,距鎮政府3.5公里。南與東漁池、大漁池相鄰,東跨黑龍河與枯河接壤,北靠九頂山,西依西山子,地處丘陵。全村387戶,1176口人,耕地144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郗魚池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634
- 人口數量:1176 人
據《郗氏譜》記載,明初郗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臨大漁池村,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郗漁池。
據傳說,郗姓來此建村以後,又有鞏姓遷到此處,有“郗鞏二家”之稱。後來朱姓,劉姓,蘇姓,王姓,聶姓,陶姓,魏姓、景姓遷聚。現在聶姓,魏姓已無。明朝中期,朱姓第八世由朱家莊遷到郗漁池。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漁池鄉·郗漁池。”1939年至1941年,萊蕪縣委決定成立八、九區聯合區委,郗漁池隸屬萊蕪八區;1941年萊蕪縣撤銷八區,建立寨里區,歸寨里區管轄;1945年縣委調整行政區劃,建立水北區,郗漁池村隸屬水北區;1958年隸屬寨里人民公社,後改為寨里鎮;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隸屬萊城區寨里鎮。全村總面積4.96平方公里。
郗漁池,地處丘陵,境內西高東低,西、北丘陵地,東部窪地。過去,早年,窪地收點糧食;澇年,丘陵地收點紅薯。這裡經濟貧窮,交通閉塞,商賈少見,很少與外界往來。
據說,很早以前的舊村,靠黑龍河,村東立有“開墾碑”一塊。村西建有觀音廟,是明朝嘉靖年間,村民為乞求平安所建。廟東曾是異常熱鬧的場所,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多會於此。村南有一菏塘,占地3畝有餘,俗稱“南灣”,夏日灣內荷花盛開,是舊時的一大景觀。西山水盡會於此,滿溢出流人黑龍河。村北是北灣壩子,這裡地勢較高,不管黑龍河河水多么大,夏季洪水時也漫不過此處。
郗漁池東部是窪地,窪地間排水溝常年流水不斷。九頂山雨水順趕牛道而下,與排水溝水匯合流經此處,向東流入黑龍河。在北灣壩子北部,村民捐款修建北石橋一座,又稱“月梅橋”。為防止匪盜搶掠,保民護財,清末枯河出錢,漁池出工,聯合在西山山頂建有圓形山寨,寨牆均是就地取材,用石砌成。寨內依山勢建有很多石屋,分為東寨、西寨。東寨郗漁池用,西寨前枯河用。在寨中用石灰石建有蓄水井一口,住寨時用。山寨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發揮了作用。如今石井遺址猶存,但寨牆遺石所剩無幾。
西山子北鄰北山子,取名九頂山,因有九個山頭而得名。山前是棗行,山南腳為火石嶺,山後有石洞一處,因洞頂露天,又稱“露天洞”,抗日戰爭時期是區中隊、武工隊秘密駐紮的地方。
郗漁池村民歷來積極參加革命事業。1940年,日本鬼子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當時,郗漁池住著八路軍第四支隊醫院,傷病員不少,由於情報及時,在村民的掩護下,安全轉移。敵人撲了空,日本鬼子氣急之下放火燒掉了學堂三間東屋。1943年1月7日,區中隊、武工隊駐紮郗漁池,由於敵探告密,被敵人包圍。武工隊隊長許會員指揮隊員向西突圍。當時許會員已經受傷,在他掩護下,其他同志都已突圍,許會員壯烈犧牲。朱茂德手負重傷。1947年郗志順在打穀場上幹活,此時,前枯河據點的兩名漢奸打賭練瞄準,槍響後郗志順倒在血泊中,當場死亡。
萊蕪地區有了中共黨組織活動以後,郗漁池村民積極支前,婦女做軍鞋,送軍糧、青壯年積極參戰。抗日戰爭時期,朱茂德的母親曾被漢奸捉入魯西據點,受酷刑折磨,她咬緊牙關始終沒有說出兒子的去處,表現了一個革命老人的英雄氣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了朱茂先、郗志木等10位革命烈士。朱茂德、鞏長興、蘇等孔,鞏際信都是抗日戰爭參加革命的老幹部。解放後,朱茂德任肥城礦務局建井工程處處長,鞏長興任福建某部團政委,蘇等孔任上海軍用機場組織部長,鞏際信任浙江溫田造紙廠黨委書記。
郗漁池人憨厚樸實,勤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住戶漸多,人口增加,村莊漸往西擴。村西觀音廟競成村中央。過去郗漁池人少與外界往來,人們日日農耕,種植黍子、高粱、穀子、豆子、地瓜,後來水源漸好,增種小麥、玉米。農閒時節,人們以石業為主,手工業為輔,因而郗漁池石匠很多,鋦匠不少。民國初年,郗漁池副業,只有郗志富一家饃饃坊,朱爾賢一家油果鋪,還有郗公林的眼科藥鋪和朱玉元的婦科藥鋪。據說,1947年土改時定成分,郗魚池村找不出一家地主,只有一家富農,也就相當於其他村的中農。
郗漁池人尊重文化,出現過不少文人雅士,明末朱考中進士,授予七品知縣。清末,朱本香善寫“狀子”,四里八鄉只要有官司,都邀請朱本香寫“狀子”。他寫的“狀子”無不勝訴。他為人耿直,勇於伸張正義。縣官到任,也要來訪朱本香。光緒年間,朱玉芳考中秀才,沒等任官就英年早逝。民國初年,朱玉泗愛畫古代人物畫。他親筆畫的二十四孝圖,至今有收藏。朱茂亭善於書法、精於顏體,劉東江善於刻碑文,技藝嫻熟。當時漁池一帶的石碑,都是朱茂亭書寫,劉東江鑿刻,那時有“毛筆朱茂亭,鐵筆劉東江”之美稱。20世紀50年代初,朱茂文在本村冬學當教書先生,擅長楷書。20世紀80年代初、朱應俊任萊蕪市鄉鎮企業局副局長,酷愛書法,筆耕不輟,取得一定成就。郗長勤自幼愛作畫,曾得到萊蕪文化館領導的肯定,90年代,郗新遠曾任省科協行政處副處長。
郗漁池人,重視教育,從民國初到建國後,先後有劉西湖、邢曰義、朱茂文、朱爾勤、郗恆遠在郗漁池創辦冬學。1951年建立漁池初級國小,首任教師是郗志松,校址在村中觀音廟前。此後初級國小逐步發展,到2000年合班並校歸人大漁池聯小。近20多年來,村中共考入大中專學生三四十人。
郗漁池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建國初期,戲曲愛好者郗志園、郗志倫、郗立遠、郗志讓、朱茂告同前枯河的李海橋,在郗漁池創立冬閒劇團。他們自籌經費,購買樂器、戲裝,排練傳統劇目萊蕪梆子《小姑賢》、《吉陽關》、《三世仇》、《牆頭記》等十多個劇目,年關上演慶賀新年,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1965年,村里建立合作醫療衛生室,老中醫徐壽青任主治醫生。現在,以蘇鹹振為主治醫生的衛生室,村民很滿意。
解放後,歷屆村領導立志改善山村面貌,把改善水源條件放在首位。1959年,在郗漁池順南北街挖溝建地下渠,引黑龍河之水,澆灌村南農田。1966年,修雪野西乾渠,建黑龍河壓力管道,築出水大壩。建梯田,改造澇窪地,興修水利。從1970年至1975年在朱爾禹書記帶領下連續修3座揚水站,築1座跨河渡槽。從1976年開始,在郗長勤書記帶領下將舊村遷到九頂山前雪野西乾渠以西,現在已遷去100餘戶,稱郗漁池新村。由於西乾渠間隔,形成兩個自然村,又打了200餘米深井兩眼,解決了新村吃水和澆灌問題。從1990年開始在朱爾珍書記帶領下,又打了3眼機井,把水送到半山腰,徹底改變了水源條件,山嶺薄地能種生薑大蒜,農民收入逐年增長。1997年,在朱司建書記帶領下,在村中修起柏油路,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已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