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友興,男,漢族,1964年8月26日出生,浙江省臨海市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浙江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浙江大學中國社區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政治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民盟參政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人大立法諮詢專家、浙江省信訪局諮詢專家、浙江省社會組織促進會理事等。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對策研究”子課題“中國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浙江省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及其與政府互動關係”(國際合作)、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基於社區的基層治理研究”等課題,在《政治學研究》、《二十一世紀》、《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等期刊發表多篇論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郎友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臨海市
- 出生日期:1964年8月26日
- 職業: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杭州大學
- 主要成就:獲2007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
- 代表作品:承擔各類科研項目8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
人物簡介,教育經歷,工作與國際交流經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主要成果,
人物簡介
郎友興,男,漢族,1964年8月26日出生,浙江省臨海市人,博士學位。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浙江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浙江大學中國社區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政治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民盟參政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人大立法諮詢專家、浙江省信訪局諮詢專家、浙江省社會組織促進會理事等。
教育經歷
1985年,中國杭州大學哲學學士;
1990年,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碩士;
2000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政府系博士生;
2001年1月—2004年8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2004年4月提交論文,2004年8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工作與國際交流經歷
1985年8月—1995年11月,中國杭州大學政治系,助教、講師;
1995年12月—1998年8月,中國杭州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1998年9月—2000年,中國浙江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1996年10月—1997年10月,澳大利亞默道克大學訪問學者;
1999年9月—2000年1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2004年9月—2005年11月,中國浙江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2005年12月— ,浙江大學政治學系與行政管理系教授
學術兼職
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當代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政治學研究會秘書長;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民盟參政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浙江省人大立法諮詢專家;
浙江省信訪局諮詢專家;
浙江省社會組織促進會理事等。
研究領域
社會理論,政治社會學,民主與民主化,中國農村選舉,地方政治
主要成果
1.《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2.《尋找民主與權威的平衡:浙江村民選舉經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3.《發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與村民選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4.白蘇珊:《鄉村中國的權力與財富:制度變遷的政治經濟學》,郎友興、方小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郎友興、韓志明選編:《政治學基礎文獻讀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6.郎友興//(瑞典)史雯//毛丹//(瑞典)羅傑:區域治理與績效(2009年浙江發展經驗與中國模式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7.郎友興、陳剩勇、鄭永年、毛丹主編:《非政府部門的發展與地方治理:2006年非政府部門與地方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結構性情景下的構建’: 一個分析中國地方政治變遷的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6月夏季號(總第27期)。
9.“中國式的公民會議:浙江省溫嶺市民主懇談會過程和功能之分析”,《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4期。
10.“步雲困境:中國鄉鎮長直接選舉考察”,二十一世紀 (香港),總第64期。
11.“村莊選舉對村莊權力結構的影響及它的運作”,《香港社會科學》,2000年春季卷。
12.“社會實驗與中國地方治理的民主轉向:以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民主懇談實驗為例”,文載於楊龍主編的《南開政治學評論》(2010),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3.“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研究論綱”(汪錦軍、徐東濤合作),《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14. “China’s First Direct Election of the Township Head: A Case Study of Buyun,” (with Dr. He Baogang),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2, No.1, May 2001, pp.1-22.
15. “So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Reform,” (co-authored with Yow Cheun Hoe and Zhou Xiaozhuang) in John Wong, Aw Beng Teck and Lai Hongyi (eds.), AnalysingChina: Commemorating EAI's 5th Anniversary.Singapore: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Singapore, 2002, pp. 80-91.
16. “To Craft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Roles of National Political Elites.” In Leadership in a Changing China, eds.Weixing Chen and Yang Zho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pp.105-130.
17. “Crafting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Roles, Networking, and Strategies of Provincial Elite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11, No.2, Fall 2006, pp.83-104.
18.“External 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 Elections: Foreign NGOs and China”, in China's Opening Society: the Non-State Sector and Governance, eds. Joseph Fewsmith and Zheng Yongnian (Routledge, February 2008), pp.223-237.
19."Will China's Deliberative Mechanism Increase and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Local Government? "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ume 4, No.1, March 2011,pp.
20. Will a "Deliberative Mechanism" Increase and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 China's Search for Good Governance, edited by Deng Zhenglai and Sujian Guo, Palgrave Macmillan, ISBN-10: 0230117287 | ISBN-13: 978-0230117280, Octo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