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王安石詩作)

郊行(王安石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郊行》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在至和年間(1054-1056)所創作的一首諷刺詩。全詩通過描寫蠶農勤勞辛苦還鬧饑荒的現實,暗示苛捐雜稅猛於虎,諷刺統治者民不聊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郊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柔桑采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
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凶飢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柔桑:嫩桑。
⑵蘆箔:用蘆葦或蘆竹編的養蠶工具。
⑶聊:暫且。風俗:這裡指年景、收成。
⑷凶飢:凶年飢歲。

白話譯文

嫩嫩的桑葉采完了,綠色的樹蔭漸漸稀疏,芒箔上的蠶繭結得又密又肥。暫且向村民們問問今年的收成,(你們養蠶人)這樣勤勞辛苦,為什麼還鬧饑荒呢?

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舒州任滿赴闕,除群牧司判官。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安石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第二年五月,安石離京,就任知常州軍州事。根據當時情況推測,此詩當系至和年間(1054-1056)所作。時年三十四、五歲。

作品鑑賞

本詩先寫桑葉采盡,蠶繭肥密,這是蠶農大獲豐收的喜悅之景。這本是令人欣喜的,詩人也欲藉此機會與蠶農分享收穫時的快樂心情。於是他隨便問了問農家的生活,結果卻讓世人困惑驚異:農人長年勤苦,生活卻一貧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飢歲。
郊行
詩人在作品中並未寫出疑惑的答案,但是他一定也和作者一樣心知肚明:正是統治者的殘酷盤剝,讓百姓愈勞愈貧,最終民不聊生。
本詩首聯“稀”字用法巧妙,寫出了桑葉被採摘後樹陰稀疏的特點,與後文“盡”、“密”、“肥”互相照應,暗示了蠶農的豐收。頷聯中“密繭肥”連用兩個形容詞修飾蠶繭,更突顯蠶農豐收的場景,為後文的疑問埋下伏筆。後兩聯主要運用對比(反襯)手法,將養蠶農民的辛苦勞動、豐碩的勞動成果與他們依然像荒年一樣淒 苦的生活形做出鮮明對比,在如閒話家常般的語句中,在只問不答,而答案盡在問中的含蓄技巧下,體現作者對對勞動農民深深的同情、對統治階級剝削的不滿及作為封建官員的自責。
這首詩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寓深刻的社會現象於樸素平實的語言中,反映作者對民生的關心之情。
郊行
本詩印證了顏習齋對王安石的如下評論:“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學家、政治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曾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郊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