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牧馬圖

郊原牧馬圖

《郊原牧馬圖》是清代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畫又稱《八駿圖》,畫面上八匹駿馬散放於郊外曠野之中,或臥,或立,或吃草,或嬉戲,自在悠閒,放牧者在樹下休憩觀望。放牧題材的畫作不是對單匹馬的寫生,而是綜合、融匯了各種馬匹的形象,所以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更能充分地發揮想像力,使馬匹顯得活潑自然、生動有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郊原牧馬圖
  • 作者:郎世寧
  • 創作年代:清代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51.2cm,橫166cm
  • 現收藏地: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幅式:長卷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風格,形象,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郊原牧馬圖
《郊原牧馬圖》
展開畫卷由右向左,畫面的起首,畫有一位牧者,也是一位武士,他側身佇立,身著馬袍,腳穿皮靴,腰間佩帶短刀,他神情專一,十分留神地看管好眼前八匹駿馬;八匹駿馬大體分為二組,即五匹、二匹、一匹,姿態各異,肥瘦不同,其中只有一匹馬較清瘦,其他七匹駿馬豐滿多姿,各具情態;有的兩兩相嘴,扭打嬉戲,有的在搔癢,有的低首食草,有的靜立,有的聚精會神注視前方。

創作背景

駿馬是郎世寧作品中常見的繪製對象。自古以來,馬是社會賢良的象徵,封建帝王命宮廷畫家以馬為題材進行創作寓意著尊重社會棟樑、求賢若渴的殷切希望。圖寫八駿亦有為君主歌功頌德、彰顯威儀之含義。圖中背景的樹木、山石、花草全用明暗變化來表現形態,由此判斷該畫應是郎氏在雍正年間所創作,因為到了乾隆時期,在郎世寧的繪畫中往往自己僅畫出人物、鞍馬,背景則由中國畫家補繪。

藝術鑑賞

風格

畫家藉助了西方追求如實表現物象體積感和立體感的繪畫技巧,將馬的各種姿態刻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毛髮的光澤也清晰地呈現在觀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這是中國藝術史中以郎世寧為首的“海西畫派”所獨有的藝術風格。

形象

畫家精於動物的解剖結構,將馬匹的肌肉、皮毛、筋腱都描繪得十分真實畢肖,但馬匹的畫法與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同,以細密小線表現皮毛的皺摺,關節彎曲變化,再染以厚重的色澤。畫山馬的立體感和質感。此畫背景為寬闊的郊野,山石、坡陀橫列其間,地上花草遍地是牧馬的好場所,山石旁坡陀間長有一棵枝幹粗大的垂柳和其他雜樹,有的樹上樹葉旱黃色,已是仲秋時節,正是放牧的最好季節。背景中的樹石,幾乎滿塗色彩,未留有什麼空白,但能注重明暗對比,不同於傳統中國畫的皴法,圖中的色彩較為厚重,但又與工筆重彩畫有所區別。從這件作品中看到歐洲風味較濃厚,基本沒有線條,人物的面部及衣紋都用色彩的深淺來表示轉折與凹凸,這裡必須指出的是,由於郎世寧不是對某匹名馬的寫生,所以更能充分發揮其想像力,故圖中的馬匹更顯得活潑自然,生動有趣。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駿馬在郊野飲水、吃草、臥憩、奔跑,牧人悠然自得。駿馬、牧人、山水、草木以及畫的構圖、色彩仍保留了濃重的西畫格調,反映了郎世寧來華初期作品的藝術特色。

重要展覽

2019年5月28日,“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郊原牧馬圖》在其中展出。
2022年,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通過3D掃描、互動感應裝置展示清代郎世寧的《八駿圖》。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年),義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