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曾姓總系宗源,曾氏的旺族中心,邵陽太平曾氏,邵陽太平曾氏字輩,
基本簡介
贊歷代先祖(四十首)
贊福仲公
始祖江西來邵陽,迷人境地稻花香。
歡心篇著遂貞集,樂育子孫涌四方。
贊一世祖妣
劉家閨秀貌端莊,來到吾庭引吉祥。
貴贈安人皇慶歲,勤修內政立新邦。
贊財瑛公
太常典簿美傳名,隨父遷移至太平。
鎮坐衡州行審理,柏園居士樂其稱。
贊二世祖妣
君臨佘府雨聯姻,二子早亡孫輩紛。
壽過期頤多四歲,姜公郡守拜安人。
贊友銘公
攻書勤奮振鄉邦,蒸水湖山遍地行。
策劃新修長慶院,領頭出力免漕糧。
贊三世祖妣
三世孺人獨有能,昭陽藝海首留名。
中年夫逝引心疼,力作勁詩祭茂陵。
贊志暹公
先祖賑災救大荒,毀家紓難美名揚。
英宗皇帝賜金匾,冠帶儒官保國昌。
贊四世祖妣
公配孺人譚府門,曹娘賢淑待郎君。
耄齡後裔群羅拜,族譜行中留德音。
贊景黌公
正直為人善治生,解囊慷慨順民情。
宜唐觀址承新貌,冠帶義官紅榜登。
贊五世祖妣
李府門庭好女郎,聰明賢淑助夫昌。
待人接物情深厚,子孫發達遍城鄉。
贊興銎公
天生誠樸禮彬彬,孝友篤行啟後昆。
兄弟分田讓肥美,待人以禮振舒軍。
贊六世祖妣
六世孺人名晚娘,古稀壽享度霞光。
舒家屋後長眠地,水秀山青百草香。
贊大激公
親嘗湯藥待嚴翁,枕土食粥泣母陵。
弱冠年華通大義,不求名利重農耕。
贊七世祖妣
劉家閨秀字衣娘,貞靜端莊處事祥。
三從四德名傳世,溫恭淑慎永流芳。
贊永善公
先祖謙和揚德馨,開倉施捨救饑民。
為人厚道傳鄉里,教子有方行善心。
贊八世祖妣
妣生王府字茶娘,四十有七痛報喪。
棄下童男三五個,含悲駕鶴入仙鄉。
贊惟楚公
力行仁讓振家風,好義急公廣結朋。
當代名流題巨匾,鄭公作序贊言評。
贊九世祖妣
九世金娘申府人,懿行慍恕待夫君。
姑嫜和睦傳鄉里,七十高齡蘭桂馨。
贊朝德公
制行耿介性端嚴,知縣劉公作贊言。
利到眼前不苛就,族人災寡記心田。
贊十世祖妣
婚配郎君朝德公,婦隨夫唱夕陽紅。
待人寬厚聲名遠,八十有三歲壽終。
贊廷登公
明末清始屬賢能,縣誌叢中有好評。
曾氏四賢師友記,傳山集裡數其名。
贊十一世祖妣
孺人羅氏性溫慈,教子有方千古知。
賢淑齊名傳梓里,待人禮讓奈人恩。
贊萬英公
少年苦讀躍群峰,學識淵博爐火青。
劉氏譜前公作序,名流贊語有詩評。
贊十二世祖妣
夔士太婆天性柔,克勤克儉世人謳。
如斯淑德傳鄉里,奉待翁姑無厭求。
贊載晟公
十三世祖字西平,榮獲康熙邑稟生。
書畫詩詞揮筆就,為人處世信而誠。
贊十三世祖妣
衡州丁府繡花郎,紅線引牽來邵陽。
育女生兒傳後代,齊眉舉案世流芳。
贊忠烈女
十三伯祖字如熊,年至破瓜歲壽終。
申府門庭忠烈女,哭夫三載九泉逢。
贊榮品公
朴茂天資傳四鄰,大清雍正秀才身。
祠堂圖解譜中艷,行事謙虛易近人。
贊十四世祖妣
趙氏孺人命不祥,年方三十步仙鄉。
舍夫棄子忍心去,尖嶺山頭起雪霜。
贊世棣公
周歲嬰兒母別郎,哭天呼地斷肝腸。
孩童壯志撐天地,成家立業奔小康。
贊十五世祖妣
日月如梭幾十春,人生若夢度光陰。
撫兒育女憂心重,貫堂沖後永安身。
贊子時公
篤行孝友話和謙,禮學前人捷足先。
濟困扶危常布施,八秩有四去登仙。
贊十六世祖妣
持家勤儉品優兼,典範超賢留世間。
苦育孩童心費盡,懋功堂後作神仙。
贊開金公
少年聰慧性剛柔,慷慨濟人品德優。
孝順可嘉傳梓里,族親稱頌美名留。
贊十七世祖妣
仁慈殷實慨而慷,懿範端莊應壽康。
以儉持家承可貴,五男二女助鄉邦。
贊宗秩公
生來子輩十來房,四女六男聚滿堂。
所學武功傳弟子,迎來桃李滿園香。
贊十八世祖妣
外祖榮登太學生,子孫發達貫吾庭。
婦隨夫唱為人好,五世其昌躍太平。
贊延文公
嚴父一生處事誠,至公會上領頭兵。
供銷系統傳佳話,德劭年高世好評。
贊十九世祖妣
慈母生於陳府門,姻聯二老過金婚。
養生我輩三兄弟,玉樹新枝萬代欣。
贊歲豐伯父
歲豐二字震湖湘,蓋世武功志氣昂。
表演技迷崇禧眼,台灣不戀愛家鄉。
曾姓總系宗源
曾氏祖宗聖公諱參。生於東魯,移居武城。乃軒轅黃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
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吾祖,意生豈圩,圩生鯀,鯀生禹。禹生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地區的郯城縣和蒼山縣一帶) 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禹後五十三傳,至鄫。甑君時泰,也就是魯襄
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時泰繼任鄫子爵,甑國被邾人和莒人所滅,其世子巫為避亂而奔魯,座寧陽嘆曰:國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為曾。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
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參。這58傳是: 曲烈——炫忠——坤仁——錄——源——富材——昆——伯基(相繼為王283年,至此夏亡歸商,仍繼承爵位)——銳——汪——志梁——煌——相奎——世鑒——政治——模——煥——垠——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維熹(翟嘉)——損和——成銳——倩——椿——炯——垣——銷——福波——時榮——炳——均柞——鈴——宏仁——松——怡——墅——鎮玉——邑——祥——炷——方呈(方星)——宇鑾——沛恩——朴——世美——時泰——巫(曾姓從此代開始)——夭——阜——蒧(點)——參。
武城曾氏,以曾參開一派祖。自曲烈至巫相傳54世,共1577年,至參又經九十二年,參公三十歲移居武城(又稱南武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曾蒧(〈〈論語〉〉中為“點”),孔子學生。生於周景王丙辰年(公元前545年)九月十四日,歿年失考。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城南40里之南武山。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後裔奉旨重修墳墓,設祭祀生一名,每年祭祀均有常典。配上官氏,夫妻合葬。生一子,即曾參
。曾點在今山東曲阜孔廟與孔子之父叔梁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一同供奉專祠祭祀。曾參,人敬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道,後人敬為“宗聖公”。
一派祖曾參:生三子,長子曾元、次子曾申、三子曾華。
二派是曾參長子曾元,字子元,配高陽氏生子:曾西,副室侯氏生子:中;
三派元長了曾西,字子照,生於魯貞定王丁酉年,魯列王壬子年卒,生三子:欽、鐸、錫;
四派西長子曾欽,字子敬,生三子:旦、莊、筐;
五派欽長子曾得,字若得,官封平海侯,配卜氏生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
六派得長子曾羨,字學余,官至徐州刺史,配謬氏生一子:遐。
七派羨子曾遐,字子盛,官使邑太守,任揚州刺史,配言氏生二子:煒、盈。
八派遐長子曾煒,字子美,官至漢尚書,生於周赧王丁亥年,卒於漢壬子年,配壇氏生一子:樂。
九派煒子曾樂,字訓韶,官至山陰縣令,因有功加封都鄉侯,配周氏生子:浼、況。
十派樂子曾浼,配伏氏生二子:旃、光。
十一派浼長子曾旃,字仲勸,官至冀州太守,配鄢氏生一子:嘉。
十二派旃子曾嘉,配鄭氏生二子:寶、頊。
十三派嘉長子曾寶,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車騎侍郎,配歐陽氏生子:琰,繼室王氏生子:璜、景。
十四派寶長子曾琰,官至提舉副使,配鄔氏生二子:據、援。
十五派為曾琰長子曾據。
武城曾氏族譜按宗聖公曾參為一派祖。 十五派寶長子據南遷廬陵吉陽所繁衍子孫,其曾氏後人稱據公房系。
十六派據長子曾闡,配文氏生子:植,副室王氏生子:橫、茂、楫。
十七派闡長子曾植,配李氏生子:耀,繼室簫氏生子:炯、柄。
十八派植長子曾耀,諫議大夫旋任福州刺史,配胡氏生子:培,繼室文氏生子:城。
十九派耀長子曾培,字本固,配陳氏生子:德,副室張氏生子:行、徵。
二十派培長子曾德,配董氏生子:珣、珍。
以上為武城曾氏第十六開派至二十開派,屬據公房系,時為西漢末至三國初年。 繼而為曾德公房系,即二十一代至二十五代。
二十一派德長子曾絢,字貴文,三國時任中郎將軍,配宋氏生子:煥、震。
二十二派絢長子曾煥,官拜景陽侯,配劉氏生子:梓、耀。
二十三派煥長子曾梓,字伯其,配丁氏生子:勰(協)。
二十四派梓長子曾勰,官至鎮南將軍司馬,生於太康丁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卒於興康甲子年,配文氏生子:端。
二十五派勰子曾端,字正亦,配胡氏生子鉉、宏。此五代時為漢末至三國吳。
二十六派端長子曾鉉,字道遠官至大司馬,配簫氏生子:海。
二十七派鉉長子曾海,又名吳官,裘州錄事參軍,配楊氏生子:橫、椅。
二十八派海長子曾橫,配謝氏生子興、田。
二十九派橫長子曾興,字兆發,配張氏生子:隆,羅氏生子:陳、陂。
三十派興長子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子:鈞。
三十一派隆子曾鈞,字洪舉,生於開皇丁巳年,官至唐級事,卒庚戊年,配王氏生子:謀。
三十二派鈞子曾謀,字以中,配高氏生子:丞、巴。
三十三派謀長子曾丞。司空兼尚書令。居廬陵吉陽鄉上黎堡螺獅嶺。生三子:曾珪、曾舊、曾略又各衍一房。曾圭為廬陵、吉陽房,曾舊為樂安、臨江房,曾略為撫州、南豐、臨川房。
曾氏的旺族中心
曾參的後裔多代未出山東境地。至曾樂(字訓韶),雖曾出關為漢山陰(今浙江紹興縣)縣令,因有功加封都鄉侯,但後又返回山東。至王莽篡漢時,山東武城曾氏南遷江南廬陵,曾琰(官漢提舉副使)長子曾據,為曾氏“南遷鼻祖”。曾據,字恆仁,為曾氏第十五派。生於漢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鄉侯,因治朝有功,西漢永光年間加封關內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
自稱假皇帝,第二年確立年僅2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造成社會、經濟及為混亂。曾據遵循宗聖“愛忠忠君,驅邪匡正”之訓,對王莽的舉動認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職而得罪於當朝,於始建國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餘人,盡徙江南,居江西廬陵吉陽鄉。至此山東武城曾氏幾乎無人再居此地。
廬陵則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復至明代才有曾氏裔孫奉旨回山東原籍,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宗聖公”之職。據元、明、清幾代御史考證,宗聖十五派曾據南遷這裡後,人丁興旺,由十五派發展至八十餘派。特別是三十四派曾珪、曾舊、曾略三兄弟發脈,衍徙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成為中國曾氏繁衍昌盛之期。
秦王統一中國,置郡縣為天下,江西置廬陵縣,隸屬九江郡。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廬陵稱楚地,廬陵縣改屬豫章郡。漢初平二年(191年),廬陵由縣升郡置。三國時期屬吳地。寶鼎二年(267年)吳主孫皓文置吉陽縣,屬廬陵郡。隋改廬陵郡為吉州。公元561年並吉陽、石陽、陽豐三縣入廬陵縣。唐時先為廬陵郡,後復置吉州。宋改吉安路,明、清為吉安府廬陵縣。原吉陽縣治在今永豐縣古縣鄉,吉陽
邵陽太平曾氏
三十四派:略公,配范氏,繼娶危氏,生生子一:煬。曾略是三十三派丞公的第三子,唐朝官光祿大夫,節度使。由廬陵吉陽遷居撫州西城甘山,他就是江西撫州、南豐、臨川等地的房祖。
三十五派:煬公,配湯氏,生子一:詠。
三十六派:詠公,配錢氏,生子一:萬。 三十七派:萬公,配趙氏,生一子;道始
三十八派:道始公,,生子三:可徒、洪立、宏立。
三十九派:洪立公,配黃氏,生子三:福、構、鐸。
曾洪立,初官南豐縣令,後遷平章修職郎。全家由甘山遷居南豐縣南城瓦子巷,兄弟三人裔衍南豐,史稱“南豐三祖”。於是,略公房人們又專稱為南豐房。 從唐到宋,南豐房不但丁口興旺,而且人才輩出:曾致堯,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官吏部尚書。子易叢、易知、易占皆中進士。易占的兒子曾鞏、曾布兄弟同登科第;布弟曾肇、曾宰分別於英宗、哲宗時,又先後為進士。曾鞏,宋仁宗時官中書舍人,文章精湛,系唐宋八大古文家之一。曾布,宋神宗時官拜右僕射(宰相),獨秉國政。於是,致堯以子易占貴,贈右諫議大夫,又以孫曾布顯貴,追贈太師密國公。易占亦以子曾布顯貴封魯國公。南宋,曾鞏之孫曾怙,曾肇之孫曾悟,在抗擊金兵入侵時,先後戰敗,不幸被俘。但皆堅貞不屈,臨刑,面無懼色,抗詞謾罵,威懾金兵,令敵人目瞪口呆、驚惶失措。先祖盡忠愛國,名垂青史。 以上史實,清楚地顯示,略公房在曾氏史上是發跡較早的一支,僅曾洪立一家,四代30人,受皇帝封贈的就有4人,其餘亦均系知州以上的官員,早在唐代,就有“江南仁宦家”之稱。北宋至南宋,南豐房湧現如此之多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詞人和抵抗外族入侵的英雄,這說明,宋代是南豐房繁衍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南豐來表示略公房派,宋朝開始,明時已普遍使用了。
四十派:延鐸公,配羅氏,繼娶嚴氏,生子五:敷、昭、嵩、旺、光。
四十一派:仁旺公,配周氏,生子四:致堯、從堯、咨堯、佐堯。
四十二派:致堯公,配黃氏,生子七:從、知、直、簡、占、豐、持。
四十三派:易直公,字型愚、號不屈,配劉氏生子二:斝、卿。
四十四派:叔卿公,字升炆,配李氏,生子二:紈、琳。
四十五派:琳公,行九郎,配張氏,生子二:憑、(十、四、一、心 由上而下組合一字)。
四十六派:憑公,字沅翼,由南豐徙吉州(盧陵縣北郭里),配黃氏,生子一:旴。
四十七派:盱公;
四十八派:戩公;
四十九派:秋公;
五十 派:沅礽;
五十一派:廉二公;
五十三派:財瑛公,字侶瓊,配佘氏,生子二:友銘、友泰;財琚公,字侶瑤,配魏氏,生子二:鳳、族;財瞿公,配申氏,生子一:權; 財琦公,(失考).
邵陽太平曾氏字輩
福(52)財友志景興大,
永惟朝廷萬載榮,
世子開宗延夏統,
賢侯紹武示周行,
文章代煥貽風遠,
忠恕家傳德教成,
勉迪後嗣善繼述,
聿懷紹義先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