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北塔

邵陽北塔

邵陽北塔,建於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級八角,磚石結構,鐵頂,位於中國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是我省唯一一處古塔“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邵陽北塔
  • 地理位置:中國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
  • 建立時間: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
  • 塔高:26米
地理位置,交通,結構,歷史淵源,古塔美景,相關資料,

地理位置

位於中國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在資江邵水匯流的北岸,與東塔遙相對峙,又與砥柱磯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

交通

計程車,起價7元

結構

塔高26米,七級八方,磚石結構。塔內寬敞,有磚砌旋梯、可登塔頂。石基插地,底層可容百人。

歷史淵源

我省唯一一處古塔“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市轄縣級行政區———北塔區便因其而得名。
明隆慶四年(1570)吳兌、高岡鳳等籌建,明萬曆元年(1573)動工,萬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塔高26米,七級八方,磚石結構。塔內寬敞,有磚砌旋梯、可登塔頂。石基插地,底層可容百人。一至三層塔檐斗拱皆鑲以精磨片石,工藝精美。塔頂以三個疊立的鐵質寶瓶組成塔剎。第二層牆間,由鐵片楔緊的石碑,載工匠姓名。塔內空,有磚砌旋梯登塔頂。1944年,日寇空襲,一鐵寶瓶震落,重500千克,塔一角被寶瓶撞壞。逐層每角原配有銅鈴,風吹鈴響,悅耳動聽。
建塔源自天竺之國。然而中國化的塔的建築,已不限於宗教之義,它成為裝點江山和城市文化的象徵。明萬曆年間南京禮部尚書邵陽人車大任所撰《北塔》載,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寶慶府城之東北二里許,資江邵水二水匯流其間,一折而北,地勢低矮空曠,以形家言,宜建塔鎮之,以培風水而振人文”。北塔建成後,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無念閣,相傳明代高僧鎮江人大錯和尚錢邦芑(音“起”)曾在此靜養。因此,這裡在明清時期又曾是一個佛教活動場所。而今它雄立資江北岸,不失為寶慶古城一大人文勝景。
北塔處於資邵二水匯合處下游,既與東塔對峙,又與對岸砥柱磯上亭外亭和關聖殿等古建築隔江相望,形成一幅絕妙圖畫,素有“天開畫圖”之稱。清人吳德襄亭外亭聯云:雲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把這一如詩如畫的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塔北碧水茫茫,襯托著北塔雄姿,真是另有一番情趣。   江流千古,塔影千古。經歷400餘年風雨的北塔,雄姿依然。如今,邵陽市人民政府已規劃以北塔為中心修建北塔公園,市委、市政府已將北塔周圍400多畝土地劃為北塔公園用地,並劃撥30餘畝土地作為北塔文物保護用地,將北塔及其保護範圍列為一級保護區。目前,北塔公園和北塔文物保護區內的配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環境優雅的北塔保護區將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古塔美景

北塔與東塔遙相對峙,又與砥柱磯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清末徐小松曾為亭外亭撰名聯:“雲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登塔而望,碧水古塔,資水如帶,龍山如畫,月朗風輕之夜,塔影倒映資水,有姍姍過江與南岸雙清亭相會之態,極富詩意。
北塔系樓閣式磚塔,外觀八面七層,塔身通高37米。塔底南面設半圓券頂大門,大門兩側以半圓形青磚築倚柱四通,上方築門檐,重檐翹角,出檐飾磚磨如意斗拱。自大門入塔,沿塔內折上式甬道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上,可通達頂層閣室及南、北大門;底層外壁則嵌有《修砌北塔石碑記》,塔磚上多模印有“萬曆元年信士施磚”等字樣,至今筆畫顯豁,字跡清晰可讀,為明代磚塔的斷代等課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登臨塔頂,可見八角攢尖頂,原角上均飾有銅鈴,微風輕拂,聲音悅耳。尖頂上三個鐵鑄葫蘆寶瓶收剎。抗日時期,日本飛機投彈撞落一寶瓶。而今,塔頂生有一株5米高的黑胡椒樹,垂垂而立,四季常青。仲夏深秋,邀二三知己,登塔遠眺,但見資江浩浩,城廓歷歷,四方風物,盡收眼底,邑人鄒漢紀有《北塔詩》云:
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勢高寒峙邵州。鳥道盤桓人向背,雲林平繞氣沉浮。江天漠漠雙魚挺,風日遲遲一荻洲。世事由來蒼狗似,登臨休動古今愁。

相關資料

中國古塔的建築歷史中,關於塔有佛塔與景觀塔之分。景觀塔的建築,其實還有著鎮守一方平安的寓蘊。北塔就是建在資水岸的一座鎮江之塔,它是在江水上討活的船工們祈求平安的寄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佛語注定著佛塔必是七層的建築層次,北塔當然是在"救"湍急資江河灣中的船夫,於是它依佛塔七層的造構,聳立在資江急彎處的河灣北岸。
北塔,從此成為邵陽資江岸邊人們、水上船夫們心中的保護神,精神的支柱。
寶慶府境內有通航河道22條,共長1420公里。各州縣的農產品及土紙、煤炭、大條鋼均以木帆船載運。通過資江幹流運銷省內外。竹木分別在資水巫水紮成大型排筏,經洪江、常德、益陽過洞庭,運銷漢口等地。尤其是用毛板船運煤炭至益陽、漢口後,船主是先賣煤,再將空船賣給拆板廠。這種連船帶貨一齊賣掉的獨特水運方式,在資水水運中持續百年,主要原因就是寶慶府盛產竹木,二是逆水返回成本太高,船夫們也太累。然而,寶慶府境內所需的物質如淮鹽,糧食及手工品等又不得不溯資水而上,運至境內。在陸內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後的那時,資水幾乎成為寶慶府物流人流的動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