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珍,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於嘉慶二年(1798年),享年74歲,清代費縣方城社邵家村人(今屬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原為一名鄉村醫生。他家境雖不富裕,可經常接濟鄰里,不求回報,當地人尊稱邵珍為“方城公”,把他比作後漢隱士韓康。
基本介紹
- 本名:邵珍
- 別稱:方城公
- 字號:文學席菴先生
- 所處時代: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清代山東費縣方城社邵家村
- 出生時間:1724
- 去世時間:1798
- 主要成就:因監理建造乾隆行宮期間恪盡職守而受到嘉獎
人物生平,邵珍故居,邵珍墓碑,邵珍家族,劉淑愈其人其事,邵氏譜碑,方城簡介,
人物生平
邵珍,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於嘉慶二年(1798年),享年74歲,清代費縣方城社邵家村人,原為一名鄉村醫生。費縣方城邵氏祖籍河南洛陽,明代洪武年間遷費縣。據前順天府房山縣知縣費縣毛家河進士劉淑愈為邵珍撰寫的墓志銘(墓碑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記載,邵珍年少時酷愛讀書,孝敬父母,對兄弟關心備至,幫助撫養教育侄輩,可謂孝悌雙全。他家境雖不富裕,可經常接濟鄰里,不求回報,當地人尊稱邵珍為“方城公”,把他比作後漢隱士韓康。
當時在費縣任職的黃知縣也是一個賢德的官員,早聞邵珍的事跡,對他非常讚賞,但二人一直未曾見面。後來黃知縣得病(據邵珍後人邵維桓介紹,當時是黃知縣的母親得病;邵珍先生墓志銘則顯示為黃知縣本人得病)久治不愈,有人推薦了民間醫生邵珍。邵珍是忠厚老實人,只去了兩次,用了些平常藥就把知縣的病治好了,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黃知縣覺得邵珍是個實在人,就安排邵珍去做監工,修建乾隆皇帝的萬松山行宮。
行宮工程施工複雜,千頭萬緒,邵珍恪盡職守,事無巨細,賬目絲毫不差,自己一絲一毫不沾,還節餘了不少木料。黃知縣感嘆道:“邵,方城真端士也。”
黃知縣把剩餘的房料獎勵給邵珍,說:“你是個老實人,家裡又這么窮,就帶回去蓋個宅子吧。”據清光緒《費縣誌》記載,黃知縣名叫黃熙中,在費縣任職時間約為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四年。邵珍的房屋建成時間也是此時。
邵珍故居
邵珍新居剛建成時,為北京四合院樣式。正房五間為瓦房,南屋五間為草房,東西廂房各三間,也是草房。正房高5.6米,寬6米,長17米,為明三暗五格局。房屋正中有兩根立柱,有通往後花園的後門。兩側各隔一間房,門為雙門,磚券拱形門。正門兩側各有一根立柱,門窗選用上好木料,至今無蟲蛀、腐爛現象。老宅現由邵珍後人邵士欽(臨沂市模範教師)居住使用。
老宅傳到邵世欽曾祖父邵會廷時,將宅院分給兩個兒子:一份是南屋草房帶三四畝地;一份是正房五間瓦房。大兒子要了南屋草房和三四畝地;二兒子邵寶明(邵世欽的祖父)則要了瓦房。雖然住的房子好,沒有土地讓邵寶明生活的非常窘迫,無奈下東北謀生。好房子沒有給他們帶來財富,卻帶來了無數麻煩。戰爭期間,各方勢力認為有好房子,家裡一定很有錢,攤派的錢糧也特別多。每次幸虧有村里出面證明他們家裡很窮,才讓他們得以解脫。
經過二百多年的風雨,南屋和東西廂房早已蕩然無存,但正房五間瓦房卻保存得非常完好,他記錄著邵珍作為一個小小監工嚴以律己、廉潔奉公的職業操守,對研究當時的建築藝術和萬松山乾隆行宮的基本情況,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邵珍墓碑
邵珍先生的墓碑現在位於邵家村村委後面的邵氏碑林,邵氏碑林內除了譜碑外,另有8塊個人的墓碑,這8塊碑都是邵珍及其家人的墓碑,由此可見當時邵珍家族的興旺。8塊墓碑均坐北朝南,自西至東依次為:邵珍長子、邵珍五弟、邵珍三弟、邵珍側室、邵珍、邵珍父親、邵珍祖父、邵珍曾祖父之墓。
邵珍先生的墓碑曾造破壞,斷為幾截,雖已修復,但仍有一些字難以考證,以下為墓志銘原文及釋文:
邵珍先生墓志銘(原文)
文學席菴先生,諱珍,方城人也,因號方城公。父文臣,字元宰,太學生;母李孺人;兄珩,字楚玉,業儒早逝;三弟萬年,字璐菴,武庠生;四弟璟,字瑜菴,太學生;五弟允中,字誠齋,由諸生貢成。均早逝。公弱冠游庠,篤志讀書,事親食色養,旋棄舉子業,襄家事,丁外艱,哀毀逾禮,丁內艱,亦如之,人鹹以此重方城公。方城公念楚玉不嗣也,以己之次子克漠,帶產出繼,為立碑碣。又念誠齋公之不祿也,撫諸孤而訓誨之,所造就居多,馬伏波之誡兄子弟五倫之,撫侄輩不是過也。家本素封,又以其盈餘分潤鄰族,間施藥餌,濟人不求報。
邑宰黃公,賢吏也,慕公名不獲面,時黃公遘疾,延公治,公至而黃公有間,遂定,交如平生。會聖駕南巡,營行宮於萬松山之陽,黃公以公為監理,千緒萬端,罔有遺漏,楚楚然,井井然,無絲毫侵漁。黃公嘆曰,邵方城,真端士也。後嘉慶二年,以耆德膺譚恩,即於是年為龍蛇之歲,年七十有四。配曹孺人,生女二,側室田孺人,生子四女二,孫十餘人,曾孫十餘人,元孫三四人。是宜銘,銘曰:方城一老胡皤皤爾,爾孝爾友,積則厚矣,其厚云何?康伯之賣藥人來長安城裡。
鑾輅所經,廼作監理萬松山下,惟君子使薰德者良,聞風者起。我銘斯墓以告外史。
賜進士出身前順天府房山縣知縣姻再晚劉淑愈頓首拜撰
孫廩生 步雲敬書
峕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小春穀旦
邵珍先生墓志銘(注釋版)
文學席菴(an,一聲,同庵,草屋也)先生,諱珍,方城人也,因號方城公。父文臣,字元宰,太學生;母李孺人;兄珩(heng,二聲,古玉器名),字楚玉,業儒(以儒學為業)早逝;三弟萬年,字璐菴,武庠生(武科舉選拔,作為將軍的未來人選);四弟璟,字瑜菴,太學生;五弟允中,字誠齋,由諸生貢成。均早逝。
公弱冠(20歲)游庠(庠,xiang,二聲,原指周代的鄉學,後泛指學校;游庠,就讀於府或州縣的學宮),篤志讀書,事親(侍奉雙親)食色養,旋棄舉子業,襄(幫助,輔佐)家事,丁外艱(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哀毀(因悲傷哭壞了身體)逾(通逾,超過)禮,丁內艱(舊指母喪),亦如之,人鹹以此重(敬重)方城公。方城公念楚玉不嗣(無後)也,以己之次子克漠,帶產出繼,為立碑碣。又念誠齋公之不祿(士之死曰不祿)也,撫諸孤而訓誨之(撫養侄兒長大並教導訓誡他們),所造就居多(成就了很多人才)。馬伏波(馬援(前14—後49)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時,為新城大尹。後依附隗囂,繼歸劉秀,攻滅隗囂,為隴西太守。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後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馬援的一封家書叫做《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這封信是馬援率兵遠征期間寫給兩個侄兒的書信。在信中,馬援針對兩個侄子喜歡議論別人,愛結交輕薄俠客的弱點,以自己平生的經驗指導他們如何為人處世。)之誡兄子弟五倫之,撫侄輩不是過也(撫育侄輩如此認真不會超過這樣)。家本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即因出身低或因入仕的苛刻條件所限,無法通過做官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後通過經商或其它勞作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有了社會地位以後的稱謂),又以其盈餘分潤鄰族,間施藥餌,濟人不求報。
邑宰黃公,賢吏也,慕公名不獲面(仰慕邵公的姓名但未曾謀面),時黃公遘(gou,四聲,相遇、遭遇的意思)疾,延(請)公治,公至而黃公有間(有看法),遂定,交如平生(黃公開始對邵公有看法,後來沒有了。這裡涉及到一個典故:邵公給黃公號脈的時候,黃公給邵公點了一袋煙,邵公張嘴把煙桿銜在嘴上,連聲謝謝也沒說,黃公認為邵公架子大,此舉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對其有些看法。後來知道邵公因號脈時需集中精力才沒有說謝謝,也就沒有看法了。兩人從此定下交情,就像老朋友一樣;平生,舊交情,老朋友)。會(恰逢)聖駕南巡,營行宮於萬松山(今崮子)之陽,黃公以公為監理,千緒萬端,罔有遺漏,楚楚然,井井然,無絲毫侵漁(侵奪,從中侵吞牟利),黃公嘆曰,邵方城,真端士(端人,正直的人)也。後嘉慶二年,以耆德(耆,qi,二聲,六十歲以上的人,泛指年高;耆德,年高德劭、素孚眾望者之稱)膺譚恩(受到皇上賞賜)。即於是年為龍蛇之歲(歲在龍蛇,指命數當終;此句指邵珍在這一年去世),年七十有四。配曹孺人,生女二,側室田孺人,生子四女二,孫十餘人,曾孫十餘人,元孫三四人。是宜銘(這樣的人應該為他撰寫銘文),銘曰:“方城一老胡皤皤(po,二聲,頭髮白的樣子)爾,爾孝爾友(如此孝順和友善),積則厚矣(積累多了人就顯得就很厚重),其厚云何(他的厚重怎么描述呢)?康伯(指後漢隱士韓康。康字伯休,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者三十餘年。長安市婦孺皆知,後遁入霸陵山中隱居)之賣藥人來長安城裡(就像來長安城賣藥的康伯一樣厚重)。
鑾輅(輅,lu,四聲;鑾輅,又名鑾駕,指皇帝的車架)所經,廼(通乃)作監理萬松山下。惟(希望)君子使薰德者良(受邵公薰陶而更加賢良),聞風者起(聽到邵公的節操能更加振奮努力)。”我銘斯墓以告外史。
賜進士出身前順天府房山縣知縣姻再晚(親家的祖父、母稱老太姻翁、姆,反之則稱姻再侄、姻再侄婦。在此指有姻親關係的孫輩)劉淑愈頓首拜。(據邵珍後人邵維桓介紹,從邵氏族譜可查,邵珍之次子邵克漠(後過繼給邵珍大哥)的妻子為劉氏,既邵步雲之母系劉淑愈之姑。)
孫廩生 步雲敬書。
峕(通時)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小春穀旦(好日子)。
邵珍先生墓志銘(翻譯版)
文學席菴先生,名珍,方城人,所以稱為方城公。父親邵文臣,字元宰,是太學生;母親是李孺人;大哥邵珩,字楚玉,以儒學為業,早年去世;三弟邵萬年,字璐菴,是武庠生;四弟邵璟,字瑜菴,是太學生;五弟邵允中,字誠齋,由幾個哥哥供養長大。邵珍四位兄弟都早早去世。
方城公20歲左右時在縣上的學校學習,一心讀書,盡心侍奉父母吃穿,不久放棄了考取舉人的學業,幫助家中事務。為父親守喪時,因悲傷而哭壞了身體,超出了常禮,為母親守喪時也是如此,人們都因此而敬重方城公。
方城公考慮到大哥沒有子嗣,讓自己的二兒子邵克漠帶著家產過繼過去,並為大哥修建了墓碑。又考慮到五弟去世,因此撫養幾個侄兒長大並教導訓誡他們,並成就了很多人才。就像馬伏波訓誡兄長的兒子一樣給自己的侄兒們講述五倫之禮。撫育侄輩如此認真的不會超過邵公這樣。
邵公家裡本是平民,沒有做官但通過學醫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又將自己富餘的錢財幫助周圍鄰居,經常施捨藥物,救助別人但不求回報。費縣縣令黃公,是個賢明的官吏,仰慕邵公的名聲卻沒有機會見面。恰巧黃公遭遇疾病,邀請邵公為其醫治。邵公給黃公號脈的時候,黃公給邵公點了一袋煙,但是邵公連聲謝謝也沒說,黃公認為邵公此舉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對其有些看法。後來知道邵公因號脈時需集中精力才沒有說謝謝,也就沒有看法了。兩人從此定下交情,就像老朋友一樣。恰巧乾隆皇帝巡視江南,在萬松山的南面修建行宮。黃公讓邵公擔任監理,雖然工作千頭萬緒但是卻沒有遺漏,很清晰,很條理,而且黃公沒有侵占絲毫財物。黃公感嘆說:“邵方城,真是個正直的人啊。”
後來在嘉慶二年,邵公因年高德劭、素孚眾望而受到皇帝賞賜,同年邵公去世,享年74歲。邵公妻子曹孺人,生兩個女兒;側室田孺人,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有十幾個孫子,十幾個曾孫,三四個元孫。這樣的人應該為他撰寫銘文,銘文寫道:“方城一個老人頭髮花白,如此孝順和友善,積累多了人就顯得厚重。他的厚重該如何描述呢?就像來長安城賣藥的康伯一樣厚重吧。後來皇上的聖駕經過這裡,於是就擔任萬松山(行宮)的監理。希望君子受到邵公品德薰陶能更加賢良,聽過邵公節操後能更加振奮努力。”我為這座墓碑寫下銘文來告訴那些外史典籍。
賜進士出身前順天府房山縣知縣姻再晚劉淑愈頓首拜撰。孫廩生 步雲敬書。
峕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小春穀旦
邵珍家族
邵珍家族雖稱不上名門貴族,但至少是書香世家。邵珍父親邵文臣為太學生,邵珍兄弟及其子孫分別有庠生、武生、廩生、太學生、監生、貢生、附貢、教諭、耆賓等(此細節從譜碑上可見)。由此可見此家族之書香之氣,而且這樣的家風延續至今,老宅現在的主人是邵士欽,早年學過赤腳醫生,後來又乾過民辦教師,再轉公辦教師,做過方城完小的副校長,無論教書還是管理都受人擁戴。邵珍事跡的主要講述者邵維桓先生也是退休教師,最早的碑文就從邵老師處抄錄而來。
邵珍墓銘為清進士劉淑愈所撰,其孫邵步雲書丹。
邵步雲在鹹豐五年歲次乙卯被山東學道授“明經”匾額一塊,同時設旗桿走馬過轎門樓一座,門樓台階為五層。
劉淑愈其人其事
劉淑愈(1796—1863) ,字亦韓,山東費縣毛家河人。
幼時家貧苦讀,曾為豬倌。酷好讀書。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中舉人。1826年(清道光六年)中進士。1839年始選授河北房山縣知縣,因忤上愛民,在任僅百日被降用。不久,改任泰安縣教諭,仍不見容於當道,又以“有文無行,難司風化”的罪名被清廷藉故革職回家。劉淑愈智力絕佳,文才出眾,科舉生涯,一帆風順。但因出身貧寒,受到鄉宦土紳的輕視排斥。
他身處基層,深切了解勞動人民的痛苦,從而對反動腐朽的清統治階級產生了不滿。後因組織幅軍反清復明,兵敗被清廷殺害。
邵氏譜碑
和邵珍家族碑林毗鄰的就是邵氏譜碑,記錄了費縣方城邵氏從始世往後的家族關係。
費縣方城邵氏原籍河南洛陽,始世失諱,自朱田匣窩遷居方城,墓在韓家屯東北;二世兄弟三人,景春、景昌、景陽;景昌子一,為三世思孝,與二世俱葬韓家屯前;四世自新,墓在王家莊前;五世彥恆;彥恆子三,分別為從、典、仕,是為六世,邵家村“老三支”一說即為邵從、邵典、邵仕(邵珍祖父)兄弟三人。
方城簡介
方城簡介:方城是方城鎮政府所在地,因北三里許有春秋戰國時防城遺址,“防”與“方”諧音,逐步演化為“方城”。方城地處平原,人口稠密,毗連24個自然村,12個行政村,自古就有“一溜二十四方城”之稱。二十四方城計有:東街、田家園、侯家窩、殷家村、韋寨、東亭子、宋家圍子、鄭家園、方家村、劉家村、東王莊、前河崖子、小西莊、西街、姚家寨、李家園、韓家村、邵家村、相家村、小王家莊、後學、楊家村、張家街、孫家寨。
方城地理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是方城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農曆初一、初六是方城萬人大集。方城的歷史名吃“方城大鍋餅”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