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作品系列·時評卷:時代講話

邵洵美作品系列·時評卷:時代講話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詩人,詩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譯家,本書為我社已出“邵洵美作品系列”新一種,是他的隨筆小品精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洵美作品系列•時評卷:時代講話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806352, 9787545806359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 作者:邵洵美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頁數:307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邵洵美作品系列·時評卷:時代講話》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邵洵美(1906-1968),浙江餘姚人。原名邵雲龍。詩人、文學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1926年回國。曾辦金屋書店,出版《獅吼》、《金屋》,後接辦新月書店,出版《新月》和《詩刊》,又辦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先後出版《時代畫報》、《論語》半月刊、《時代漫畫》、《萬象》等九種刊物。1938年出版抗日雜誌《自由譚》。早年推崇『為藝術而藝術』,風流倜儻堪與徐志摩媲美,與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徐悲鴻、郁達夫、沈從文、施蟄存等過從甚密。1949年後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工作。著有詩集《天堂與五月》、《花一般的罪惡》、《詩二十五首》和文藝評論《一個人的談話》等,譯有《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家庭與世界》、《瑪麗·巴頓》和《湯姆莎耶偵探案》等。

圖書目錄


容忍的罪惡
學者的態度
戲劇色彩的政治
出主意的動物
當我參預政治的時候
為要人們伸冤
天機一條
外國街道與中國街道
弱國三事
感想的權威
老長輩的責問
破壞戰爭以維持和平
愛國不是投機,愛國不是反動
激昂慷慨的文字忽然少了
究竟有沒有藍衣黨
請宋部長說真話
自由監獄
頭腦簡單的元首
領袖的人選問題
藍鷹運動與統制經濟
新罪惡
中國始終是中國
文盜
德意志的公開秘密
權威在中國
毒國
新人材的發見
七日日記
藏本事件的教訓
言論自由與文化統制
外商控制與計畫經濟
真正的元首
痛苦外交
挽留孫科胡漢民等
吃飯問題
中國應有準備
“日本通”通不通
小百姓的三問
外國話
自由與幸福
偶像與人格
青島與廬山
人民與國家
姦情的暴露
中東路賣買與日俄妥協
分頭協約
開誠布公
新英國運動
經濟的理想國
孔子之道
自由萬歲
對事不對人
白銀問題
醫生殺人不犯法
中國的男女
從防災演習說起
悼史量才先生
大資本家的榮譽
海縮失敗的原因
主義與動作
圖書審查
製造國貨報紙
假造文憑
實行的人材
娼妓問題
要人的談話
民主和獨裁
教育難
薩爾普選有感
對外與對內
政制問題的討論
哲學在今日之任務
比爾蘇斯基與波蘭
汪院長辭職問題
洋人與租界
中國為什麼沉默
幸當局安人心
因禍得福
和平之限度
馴良的百姓
我的外交
舊劇革命
主動的外交
和議不屈
《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 蔣夫人西安回憶錄》讀後感(存目)
安置戰時婦女和兒童
中國新文人統一的力量
自由譚九則
自由譚十二則
自由譚八則
自由譚八則
自由譚十則
自由譚十一則
自由譚十四則
關於游擊隊的論辯
萬百曉的中國人
趕快寫定我們的戰史
反戰
出版事業在中國
政治文章與老百姓
理論與實施
緊急徵兵(存目)
競選總統
編後小言

序言

李輝
無緣見到邵洵美先生。潦倒落寞的他,在承受了牢獄折磨和“文革”震懾的一連串磨難後,於一九六八年告別了這個世界。十年後,當我一九七七年有幸參加高考走進復旦大學時,上海哪裡還能見到他的身影?最初的文學教科書里,也難尋他的名字。讀他的作品,是在後來;知道他的故事,主要藉助於他的同時代人的回憶。不同的人,不同的講述,一個人的命運,潑墨而成一片五色斑斕:美妙、飄逸、傳奇、委屈、感傷、悲涼……
我所交往過的文化老人中,唐瑜、馬國亮、黃苗子、丁聰等先生,都與邵洵美熟悉。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他們與邵洵美相交往,一起活躍在上海文化圈。年齡上邵洵美比他們大不了多少,文壇輩分卻算得上他們的前輩,編輯文藝刊物,則是既合作,又競爭。丁聰先生曾對我這樣說過:“當時上海有兩個畫報系統,良友出版公司屬於廣東幫,有《良友畫報》等好幾個刊物。時代圖書公司屬於上海幫,有張光宇、魯少飛、葉淺予,以漫畫家為主,邵洵美做老闆,刊物有《上海漫畫》、《時代漫畫》、林語堂的《論語》等。”
丁聰、黃苗子雖在“良友系”工作,卻與“時代系”的關係也頗為密切。譬如黃苗子先生,談到邵洵美,他總是懷著感激與敬重。一九二九年,他在香港還是中學生,向葉淺予主編的《上海漫畫》投稿並獲採用。這對他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兩年之後,他與父母不辭而別,隻身來到上海,隨後成為文化圈的一員。在他的記憶中,邵洵美爽快而慷慨,既有才識,又有財力,引進世界上最新印刷機,用上好紙張,裝點出上海期刊出版的一片美麗亮色。
丁聰不止一次在聚會中興致勃勃地回憶一件往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邵洵美擁有中國最好的一套彩色印刷設備,時代變遷,他已不再可能拓展業務,遂決定出讓設備。丁聰時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他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與邵洵美洽談轉讓事宜。丁聰印象中,走進新時代的邵洵美,早已沒有了以往的瀟灑和飄逸,曾被魯迅諷刺和批評過的他,似乎預感到自己遲早將被新時代拋棄的結局,顯得落寞,甚或有些焦慮。他已經不再可能從事出版,這套設備沒有了用武之地。他與丁聰沒有討價還價,以不高的甚至相對低的價格,讓丁聰把這套設備運回北京,交由《人民畫報》使用。丁聰說,之後,他再也沒有見到過邵洵美。
知道邵洵美後來的行狀,是讀了恩師賈植芳的回憶文章《我的難友邵洵美》。“他身材高大,一張白潤的臉上,一隻長長的大鼻子尤其引人注目。他穿了一件古銅色又寬又長的中式絲綢舊棉襖,敞著領口,鬚髮蓬亂,頗有些落拓不羈而又泰然自若的神氣。”這是賈先生一九五。年第一次見到邵洵美時留下的印象。這一年,也是邵洵美把最好的印刷設備忍痛割愛之際。落拓不羈,泰然自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與丁聰記憶有所差異的另一種狀態。
狀態雖有不同,一個文人的大起大落乃至命運的不可預測性,留給後人的感觸總有相近相似之處。黃永玉先生雖沒有見過邵洵美,卻對其人生旅程的輝煌與悲愴有一種透徹的感悟,為此,幾年前他還特地寫過一首短詩——《像文化那樣憂傷——獻給邵洵美先生》:
下雨的石板路上
誰踩碎一隻蝴蝶?
再也撿拾不起的斑斕……
生命的殘渣緊咬我的心。
告訴我, 那狠心的腳走在哪裡了?
不敢想
另一隻在家等它的蝴蝶……
在詩中,黃永玉以一個藝術家的體驗,將邵洵美由盛及衰的文化使命,濃縮為一個悽美的辭彙——“憂傷”。
在描述邵洵美的文章中,最感人、最具有歷史衝擊力的,莫過於賈先生的《我的難友邵洵美》。讀過不止一遍,每一次讀之,心中都有無限感慨滿溢而出。
邵洵美在獄中閒談時對賈先生的兩個叮囑,尤令人難忘。賈先生寫到,五十年代末他與邵洵美在獄中同囚一室,邵洵美怕自己來日無多,希望賈先生日後如有機會,一定替他說明兩件事:一,一九三三年蕭伯納來上海訪問時,由他出面宴請並花費四十六塊銀元,出席者有魯迅、林語堂、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但在公開報導中,他的名字未被提及。二,他的文章均由自己親自執筆,而非魯迅所批評的是請人捉刀代筆。
兩件事情均與魯迅相關。由此可見,在邵洵美心中,三十年代初期他與魯迅之間發生的隔閡、爭論,一直是無法釋然的一個心結。哪怕窮困潦倒,身處逆境,耿耿於懷的仍是這兩件陳年往事,而此時,魯迅已去世二十多年。
可以理解他的這一心理糾結。儘管與魯迅有過爭論,他卻並非像後來人們想像的那樣,與魯迅“老死不相往來”。相反,當時的文壇,文人之間一方面可以在刊物上公開而平等地互相爭論、批評乃至諷刺挖苦,現實生活中卻又並不一定都是仇人。邵洵美要澄清的第一件事,還原出當年上海一個真實的文化氛圍。
在我看來,第二點誤會的澄清,對於邵洵美本人更為重要。
邵洵美這樣對賈先生說:
“還有一件,我的文章,是寫得不好,但實實在在是我自己寫的,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說我是‘捐班’,是花錢僱人寫的,這真是天大誤會。我敬佩魯迅先生,但對他輕信流言又感到遺憾!這點也拜託你代為說明一下才好……”
一個寫作者,難道還有比澄清自己不是“捐班”更重要、更緊迫的事情嗎?
該為邵洵美慶幸。幸好他在獄中遇到了文學同行賈植芳,而賈植芳先生歷來又以坦誠、正直、豪爽而著稱——可以相信,正是在幾個月的接觸中,邵洵美感到賈先生是可信之人,才會與之懇談,予以拜託。許多年後,賈先生寫出了這些,他沒有辜負邵洵美的委託。模糊的歷史場景,扭曲變形的人與事,由此變得清晰而恢復常態。
這些日子,翻閱邵洵美這本《時代講話》(“邵洵美作品系列”時評卷)的校樣,我不時想到賈先生轉述的邵洵美的第二個委託。這是從未聽到過的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聲音,卻依稀可以讓人聽出委屈、無奈與可憐。好在,這種感覺隨著閱讀的延伸漸漸淡去。因為,一本《時代講話》,將邵洵美當年不為人知的另外一個寫作領域——時論——的成果,集中呈現在我們面前。
……
時隔六十多年,邵洵美在“時代講話”中發出的這一聲音,聽起來,似乎還是那么清晰、有力。讀這番話,不由讓人頓生感慨。時至今日,抗戰史的“寫定”遠沒有完成,但是,今人的諸多努力,如史學家楊天石、袁偉時、楊奎松等人孜孜不倦於歷史梳理,如新聞人崔永元等同仁以“我的抗戰”系列致力於匯集抗戰倖存者的口述實錄,如作家張正隆等以紀實文學打撈抗戰傳奇……無不是在履行著各自的歷史使命,在朝著“寫定”的目標前行。不妨說,今人所做的這些,其實都與邵洵美一九四五年發出的呼籲遙相呼應。
具有歷史感的人,彼此的心永遠相通。
當年撰寫時論的邵洵美,預想過他與今天的人們,還能有這樣一種歷史銜接嗎?
完稿於二○一一年四月十日,北京

名人推薦

時論寫作不僅重在銳氣,也需要一定的敏感與預見,而預感與預見,則有賴於廣博學識和敏於思考。所謂一葉知秋,應是對時論家能否出色的一個考驗。本書呈現出來的邵洵美,恰好證明了他具有這一能力。
——李輝(作家、評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