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軼皓,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任職教師,專業方向為蒙古史(元史)、蒙古征服之後的伊朗史(伊利汗國史)、中亞史、古代中國和印度、西亞的海上交通史;13-15世紀伊斯蘭世界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史;5、12-14世紀的思想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軼皓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歷史系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蒙元史
- 任職院校:復旦大學歷史系
個人經歷,學歷情況,博士後研究經歷,研究方向,學術成果,博士論文,研究項目,發表論文,會議論文,翻譯,
個人經歷
學歷情況
2005-2008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蒙元史方向)碩士
2008-2011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蒙元史方向)博士
博士後研究經歷
2011年10月-2023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波斯語系)。
研究方向
1、蒙古史(元史);
2、蒙古征服之後的伊朗史(伊利汗國史)、中亞史;
3、古代中國和印度、西亞的海上交通史;
4、13-15世紀伊斯蘭世界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史;
5、12-14世紀的思想史。
學術成果
博士論文
題目:《蒙古帝國的權力結構(13~14世紀)——漢文、波斯文史料的對讀與研究》
內容簡介:此博士論文聚焦於構成蒙古帝國權力核心的主體——黃金家族、以及與其有依附關係的婚姻、貴族集團上,分別從草原-定居社會分封制度的演化、婚姻集團的構成以及二元官僚制的形成等三個層面,來考察蒙古帝國權力體系的構成與變化;並進而討論黃金家族內部政治權力的分配,以及探討這種分配模式與其後在各定居社會中所推行的制度之間的某種內在關聯性。
關於論文的研究方法:在儘可能全面蒐集已出版的波斯文蒙古史料,和一部分已有譯本的阿拉伯語蒙古史料,在摘譯、注釋的基礎上,通過對漢文與非漢文史料的對讀、比較,嘗試充分發掘雙方記載的優長之處,並對其進行綜合性地分析和探究。
研究項目
對撰寫於14世紀的波斯文蒙古世系《五族譜》(Shua’b-i Panjgāna)進行整理和注釋。整理工作包括:
1、對《五族譜》手稿的釋讀和翻譯,以及在此基礎上將其與現存數種《史集》抄本進行對勘和比較。
2、對《五族譜》中所載蒙古世系與此後中亞地區出現的數種成吉思汗家族世系進行對比研究,以此為基礎探討成吉思汗家族的合法性觀念在中亞地區的流傳與演變。
發表論文
1、(合撰)《萬松行秀與金元佛教》,《法音》,2004年第4期。
3、《蘇學與早期全真教關係初探》,史孝進編《道學精粹(上海道教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選)》(上、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4、《〈海都與中亞蒙古國家[窩闊台汗國]的興起〉評述》,新疆社會科學院,《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
5、《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學》,台北:《新史學》,2009年,20卷4期。
6、《蒙古帝國史全景下的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史研究〉述評》,新疆社會科學院,《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
7、《元憲宗朝前後四兀魯思之分封及其動向:大蒙古國政治背景下的山西地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1年,第八十二本第1分。
8、《窩闊台后妃譜系新證:兼辨脫列哥那非太宗“六皇后”》,蒼銘主編,《首屆中國民族史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9、《第五屆北京大學“伊朗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綜述》,新疆社會科學院,《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
10、《輿圖原自海西來:〈桃里寺文獻集珍〉所載世界地圖考》,新疆社會科學院,《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11、《彭曉燕:〈歐亞歷史中的哈剌契丹〉述評》,《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蒙古草原傳統之移入及其轉型:基於對諸蒙古汗國制度比較的一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外關係研究室編《絲瓷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3、《哈剌和林成立史考》,《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4、《關於14世紀波斯文史料中稱伊利汗為“賽因·額氈”的幾則補充》,《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JUNG 䑸Zūng“cönk” GEMİ ÜZERİNE-13.-15. YÜZYILLARDAKİ BATI YAZMALARINDA GÖRÜLEN “JUNG” TERİMİ ÜZERİNE”, tr. by Zemire Gulcali,Ankara Üniversitesi Dil ve Tarih-Coğrafya Fakültesi Türkoloji Dergisi, 19, 22012,135-147.
16、《合失生母小考》,《中國史研究》,北京:2012,第三期。
17、“Mongolian or Turkish? Note on a Political Term used in Mongol Court”,Uluslararası Türk-İran Dil ve Edebiyat İlişkileri Sempozyumu, Istanbul: 2012.
18、《讀拉施特〈史集·中國史〉札記》,《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四輯),(待刊)。
19、《見諸波斯史料的一場元代宮廷政變:以〈瓦薩甫史〉、〈完者都史〉為中心的考察》,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五輯),(待刊)。
21、《十四世紀初斡兒答兀魯思的汗位繼承危機:相關波斯語、阿拉伯語史料的對比與研究》,《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22.《伊利汗國的成立:異密-部族-集團》,《元史與邊疆民族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4期。
23.《中國和伊朗: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綜述》,《西域研究》,烏魯木齊:2015年第2期。
會議論文
1、《窩闊台后妃譜系新證――基於漢文、波斯文獻的考察,兼辨脫列哥那非太宗“六皇后”》,歷史上的中國新疆與中亞”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8月18-25日,新疆社會科學院。
2、《見諸波斯史料的一場元代宮廷政變:以〈瓦薩甫史〉、〈完者都史〉為中心的考察》,第五屆《伊朗學在中國》會議論文:2010年11月9-10日,北京大學。
3、“Tracking the Influences of Naṣir al-Dīn al-Ṭūsī: a Study on the World Map in Safīna-yi Tabrīz”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sir al-Din al-Tusi, Baku: Azerbaij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June 13th -16th.
4、《蒙古草原傳統之移入及其轉型:基於對諸蒙古汗國制度比較的一個考察》,《新疆通史》編委會主辦的“元明時期的新疆”學術研討會,2011年7月19-20日。
5、“Türk Dili mi Moğol Dili mi?Moğol Döneminde Kullanılan Siyasi Terimlere Dair”
İstanbul Üniversitesi Edebiyat Fakültesi,Uluslararası Türk-İran Dil ve Edebiyat İlişkileri Sempozyumu, 2012, May 15th-17th.
6、《玉與“玉河”:從物質文化的角度看波斯·中國文化交流中的一些特點》,“中國與伊朗關係的歷史與現實”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2013年10月15~17日。
7、《察合台兀魯思和伊利汗國的東南部邊境》,“波斯語文獻與蒙元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11月1日~3日。
8、《十四世紀初斡兒答兀魯思的汗位繼承危機:相關波斯語、阿拉伯語史料的對比與研究》,“多語種民族志文獻與中國民族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2013年11月23~24日。
9、“Background and Aftermath of Fakhr al-Dīn Ṭībī’s Voyage: A Resurve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lkhanate and Yuan at beginning of 14th Centur”,New Approaches on the Il-Khans, Mongolia, Ulanbataar Univ., 2014.5.21-24.
10. “Border‐making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Ilkhanate and Chaghadaid Realm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Mongol Khanates”,Mo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 Mongol Eurasia, Jerusalem: Israel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IAS),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2014, 9.29-7.1.
10、“Introduction of Shuʿab-i Panjgāna”, Sino-Iranica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4, 11.8-9.
翻譯
1、《察合台汗國的外交與遣使慣例初探》(作者:M. Biran),《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
2、《觀念與實踐的差異:以黑山派與白山派為例》(作者:I. Togan),《西域文史》,2014年,第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