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村民歌

邱村民歌,是車水號子以水車為載體,是勞動人民在車水時為減輕勞動強度的一種發明創造。被列入安徽省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村民歌
  • 性質:非遺
  • 流行區域:安徽省廣德市
號子歷史,號子背景,號子內容,號子詞譜,薅秧詞譜,社會現狀,

號子歷史

傳說公元186年(東漢末年),管理宮女居舍的掖廷令畢嵐在宮中鋪設了給排水系統,發明製造了提水工具翻車。公元227-239年,三國魏人馬鈞改進翻車,改進後的翻車用手搖,始用於農業灌溉,稱拔車。
自唐以後,出現了功效更高的腳踏翻車(水車),又名龍骨車,普遍在河、渠沿岸使用。人力手搖和腳踏翻車,是一種古老的提灌工具。用龍骨車車水是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為了統一步伐,調節呼吸,釋放身體負重的壓力,他們在勞動中逐漸創造出了車水號子,當他們敲打起鑼鼓,吆喝起號子時,龍口的水花發生了歡快的和鳴,禾苗在微風中搖曳,到處呈現一派生機,領唱的和合唱的都一板一眼,音調合拍,和諧自然,富有韻律。
通過這花樣翻新的“唱”“和”音樂調節,也可減輕勞動者的疲勞,體現了音樂的魅力。

號子背景

邱村位於廣德市北部,地處無量溪下游,土地肥沃,水系發達,塘、堰、湖泊密布,發展農業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農耕歷史源遠流長。作為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章節,薅秧號子和車水號子深深鍥刻在歷史的印記里,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邱村民歌中的翹楚。
薅秧號子和車水號子是產生並套用於勞動的民間歌曲,在勞動過程中,為了統一步伐,調節呼吸,釋放身體負重的壓力,勞動者常常發出吆喝或呼號,這些吆喝、呼號聲逐漸被勞動人民美化,發展為歌曲的形式。
號子的內容大多是表達她們的愛憎與願望,自然而鮮活地再現了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風、凝聚向心的心理。

號子內容

車水有輪班車線水的,也有單班不車線水而喊六番號子的,每番五句,總計三十句詞,每句唱完敲39錘鑼,共敲1560錘,鑼歇判(息)大約1小時的時間。
敲打鑼鼓花樣很多,有打三件的(鑼、鼓、鈴)、打四件的(鑼、鼓、鈴、馬鑼)、打獨鑼的,打獨鑼只有車線水時才採用這樣方式。他們各具特色,各臻其妙。
以打三件為例,(當為鈴音,匡為鑼音)它們的打法是:噹噹當匡當匡當匡噹噹匡匡當匡當匡當匡噹噹當匡匡噹噹當匡噹噹匡當匡噹噹當匡當匡當。打完便唱第一句,然後又打39錘鑼,再唱第二句,以此類推,直到唱完五句為一番。歌詞有按時間編的,如“太陽落土窪地紅,鄧雞子打鼓要放工。秧雞子出來白了臉,野雞出來臉彤紅。再不放工天不容”。
也有唱古人的:“你不來來我又來,唱個劉備賣草鞋。張飛殺豬帶賣酒,關公他把豆腐店開。三人霸占一條街”。他們順手拈來,開口即唱,表現了勞動人民的以勞動創造文化的聰明才智。
與車水號子相對應的還有薅秧號子,它們是一對龍鳳胎。薅秧號子光唱不打鑼,但唱法多樣,婉轉悠揚,可稱天籟之音,現在會喊薅秧號子的人已很少了。

號子詞譜

邱村民歌
號子詞譜
車水號子詞譜:

薅秧詞譜

邱村民歌
薅秧詞譜
薅秧號子詞譜:

社會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技術進步,傳統的車水與薅秧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薅秧號子和車水號子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據了解,目前邱村鎮能夠完整演唱薅秧號子和車水號子的人基本上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且人數越來越少,薅秧號子和車水號子面臨失傳的危險。
保護即將逝去的原生態民間歌曲、加大對邱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在當前顯得尤為迫切,而對此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人與人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民間歌曲的傳承延續大多靠口傳身授,有的僅僅靠子承父業,往往因許多民間藝人年逾古稀或相繼去世而失傳。
而現存的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未給當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不少青少年對民族民間文化缺乏興趣,使得後繼人才缺乏。而資金的缺乏,使許多身懷絕技的民俗或民間藝人的技藝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全方位記錄。
因此,在加大對民間文化藝人及其技藝實施搶救、保護力度的基礎上,注重對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和推廣的平台,促進不同藝術形式、不同藝術隊伍間技藝交流和切磋,真正做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