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岸村

邱家岸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溫嶺縣中部平原水網地帶,南距縣城5公里。明清時屬十七都莞渭村,1935年屬莞渭鄉,1940年屬旗峰鄉,1950年為莞渭鄉第四村,1961年為邱家岸大隊,1992年撤銷莞渭鄉建制,屬橫峰鎮,轄邱家岸、王家2自然村。村委會駐邱家岸。古時為邱姓族居之地,村名即由此而來。明清以來,邱家岸、方家洋、前洋、後洋一帶,蔡姓為大族,俗稱莞渭蔡。1992年有286戶,934人,多蔡姓,少數王姓。有耕地425畝,其中水田38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邱家岸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台州市溫嶺縣中部平原水網地帶
  • 耕地:425畝
  • 水田:387畝
珍珠之村,銷售成果,工業發展,村莊狀況,溫嶺邱家岸村“一元房”,

珍珠之村

村四面環水,河網交織,自然環境適宜河蚌養殖。1958年,少數村民試養珍珠蚌,自產自銷,以為副業。
1966年,養蚌育珠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強令禁養,僅有個別村民仍暗中養殖。
1979年以後,養殖珍珠蚌重新興起,外貿部門開始收購珍珠出口。
1982年,村民蔡顯順從江蘇引進優質蚌種,養蚌育珠的經濟效益大為提高。
1985年,全村放養水面面積4000畝,97%的農戶從事養蚌,有的村民被請到鄰村以及較遠的鄉村指導養蚌育珠。當年,莞渭鄉以邱家岸村為龍頭,成立516個養蚌育珠聯合體,年產淡水珍珠2100公斤。全縣珍珠產值2000多萬元,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省1 4。
1986年初,國際市場珍珠滯銷,價格猛跌,外貿部門停止收購,大量珍珠積壓找不到銷路。村黨支書記蔡梅林、村委會主任蔡正華率一行人赴廣州調查市場行情,獲悉市場暢銷珍珠首飾的信息,果斷決定全村實行產業大轉移,由養蚌育珠轉為珍珠加工。是年4月,全村籌資10萬元,從廣州購入33台珍珠打孔機,招工100多名,建立莞渭珍珠首飾工藝廠。又以重金從廣州珍珠首飾廠請來6名技師,在邱家岸舉辦珍珠首飾加工技術培訓班,珍珠首飾加工技術很快在全村乃至全鄉推廣。
至年底,全村有珍珠首飾加工專業戶200戶,珍珠打孔機220台,形成村辦工廠,戶設工場的生產格局。在邱家岸村帶動下,莞渭鄉成立了59個珍珠首飾聯戶加工場,渭川鄉王府基村(現屬城關鎮)、琛山鄉莞渭童村(現屬溫嶠鎮)先後成為珍珠加工專業村。至1992年底,全縣有珍珠打孔機2000多台,直接從事珍珠加工人員近萬人,日加工能力4噸左右,成為浙江珍珠首飾加工的重要基地。

銷售成果

邱家岸村有一支200多人的珍珠供銷隊伍,從江蘇、諸暨等地販入珍珠,再將珍珠加工品銷往外地。他們在北京、青島、廣州、秦皇島等地設立信息聯絡點,聘請10餘名珍珠信息聯絡員,以隨時了解各地市場行情。有33個珍珠供銷專業戶,長年往返各地,從事珍珠供銷業務。
1987年,邱家岸利用村委會大院開辦珍珠工藝品貿易市場,開業兩年,生意興隆。由於場地小,加上水網地帶交通不便,市場拓展受到限制。
1989年11月,珍珠市場遷至距縣城2.5公里,緊靠溫(嶺)江(廈)公路的渭川鄉下蔡村(現屬城關鎮)。新市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有固定攤位300個,其中200多個是邱家岸人定點攤位。每逢農曆三、六、九日,全國各地客商、販運戶雲集於此,日上市千人以上,旺季達數千人。上市各檔珍珠工藝品3~5噸,品種有珍珠項鍊、珍珠領帶、珍珠耳環、珍珠戒指、珍珠手鍊、珍珠門帘,淡季每市銷售量1噸左右,旺季每市銷售量超過2噸,價值90~300萬元。珍珠市場吸引了波蘭匈牙利荷蘭德國美國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國內客戶主要來自烏魯木齊、黑河、秦皇島、大連、天津、北京青島普陀雲南海南等省市。
1993年初,邱家岸劃出3畝多地,重建珍珠首飾工藝品市場,有固定攤位480個,3月31日開市,逢農曆三、六、九日集市。為適應珍珠市場發展,橫(峰)邱(家岸)公路列入縣八五建設規劃。
以邱家岸人為骨幹,溫嶺珍珠供銷隊伍約500人,活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諸多旅遊城市、邊境貿易點、少數民族聚居區。北京紅橋農貿市場設有溫嶺珍珠首飾銷售攤點45處,人稱溫嶺珍珠項鍊街,初步形成珍珠首飾零售兼批發市場,月營業額達200萬元。最先在紅橋農貿市場設點銷售溫嶺珍珠首飾的蔡法明,曾應羅馬尼亞客商邀請,於1992年12月赴羅馬尼亞作商務考察。

工業發展

邱家岸人靠珍珠致富,珍珠產品是村辦企業的拳頭產品。村辦企業除珍珠首飾工藝廠外,還有木質鈕扣廠,創辦於1976年,產品90%以上出口,銷往美國、加拿大、羅馬尼亞、伊朗、伊拉克、日本及西歐各國。聯戶企業有莞渭皮革廠,創辦於1990年,產品由外貿部門轉銷國外;邱家岸紡織廠,創辦於1984年,所產過濾布主要銷往國內;邱家岸塑膠製品廠,創辦於1991年,生產的旅遊鞋、涼鞋、皮鞋,內銷為主,少量出口。村鼓勵村民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勤勞致富,村民向信用社申請貸款,村集體出具擔保。1992年村經濟總收入49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54.78萬元,占11%。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4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

村莊狀況

1949年前,邱家岸是窮村,村諺:莞渭蔡,稻稈當襪帶,系時萬難解時快。村居多破屋陋室,甚至以茅廠棚為家。
1949年後逐步過上溫飽日子。住房50年代木結構,60年代石板結構,70年代磚木結構,80年代磚混結構,90年代開始向小康型別墅式住宅發展。村制訂1992~2000年村莊建設規劃,計畫建211套小康型別墅式住宅。現已建成34套,全部鋁合金窗,外牆馬賽克貼面,內部寬敞明亮。每套格局為前庭院,後天井,內設花壇,房內有客廳、居室、廚房、儲藏室、衛生間、農具房、畜舍(或加工房),排水排污設施配套,糞池封閉。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規劃建村主幹道路二條,寬10米,長分別為350米和450米,現已建成一條。正在建設中的環村路寬6米,長1600米,路旁栽種柳樹、桃樹。村出資打深井,安裝自來水設施,村民100%喝上衛生自來水。農業生產已實現翻耕機械化,排灌、脫粒電氣化,育秧工廠化。從1982年開始,村實行以工補農,每畝農田貼農金20元。邱家岸村、前洋村合辦一所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村設獎學金,獎勵考上大學、中專的學生。

溫嶺邱家岸村“一元房”

9月3日下午,筆者從溫嶺市委辦獲悉,該市橫峰街道邱家岸村推出的“一元房”政策,解決了子女另立門戶後的老人居住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將被推薦參加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的角逐。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邱家岸村的幹部考慮到農村子女建起了新房,老人還依舊住在危舊房裡,沒有必須的衛生設施,一到刮颱風等惡劣天氣也不安全,更不利於村容改造。從2003年開始,村里投資建造了一期46套老人公寓。因為收費便宜,所以“搶”著住的老人特別多,一時間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2006年該村又新建了一幢54個套間的老人公寓,使全村老人的居住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該村規定,入住到老人公寓的對象一律為60歲以上的本村老人,公寓房實行租賃制,費用為每天1元錢,老人或其家屬在入住前只需向村委會交納1萬元的押金,住一天就從1萬元里扣1元錢。老人如果搬出,村委會會把剩下的錢全部退還給老人或其家屬。
為豐富居住在公寓裡的老人文化生活,村里還建起了老人活動室,安裝了健身路徑,老人們閒暇時可在一起喝茶、下棋、聊天,其樂融融,真正讓老人們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居、老有所養的目標。不少老人都說,住在這裡改善的不僅是環境,更重要的是心情舒暢,開心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