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允盛

邱允盛

邱允盛,1964年從通州高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1970年畢業後到天津日報社。從一個理科大學畢業生,成長為天津日報的新聞業務骨幹。1983年擔任副總編,成為中國省級報紙中最年輕的報社老總,其後擔任社長,兼任總編輯。在他任職期間,天津日報在全國報紙中率先建起了28層智慧型化報業大樓,率先告別了鉛字,實行采編電腦化。天津市政府在全市進行居民問卷調查,在前十項民眾最滿意的工作中,天津日報的宣傳報導工作排名第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允盛
  • 畢業院校中國科技大學
  • 職業:總編輯
  • 代表作品:《有錢勿忘行善》
主要事跡,代表作品,

主要事跡

邱允盛是“文革”後期到天津日報的。陌生的工作雖然給邱允盛帶來極大的困難,但他是一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十分執著的人,不乾則已,乾就乾好,經過刻苦勤奮學習之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取得了初戰的勝利。至今令人難忘的是他采寫的報告文學《最幸福的人》,介紹一位平凡人物———公車售票員戴愛蘭的先進事跡。文章發表後,被許多讀者稱讚為“多年沒讀過的好文章”。接著,他采寫的報告文學《掛不上號的故事》,介紹了北馬路郵局黨支部從關心民眾生活入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進事跡,又令人耳目一新,引起業界強烈反響,全國三十多家兄弟報社來電來信祝賀,被認為是思想工作的新突破。此後,他乘勝前進,采寫了《有志者事竟成》,生動形象又深刻地反映了“破爛王”的事跡。從此,報告文學這支輕騎兵在《天津日報》版面上縱橫馳騁,邱允盛功不可沒。
20世紀80年代初期,邱允盛進入報社的領導層,後來擔任了主要領導人。他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和編委會同志一起領導著報社闊步前進;在生活作風上,廉潔奉公一塵不染。尤其可貴的是他不當新聞官,仍筆耕不輟。從報社到新聞工作者協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寫作,他又寫了大量的散文雜文隨筆、國外見聞等。

代表作品

他在《有錢勿忘行善》一文中提到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許多億萬富翁毫不吝嗇地拿出億萬財產捐助公益事業,而且形成社會風氣,九千三百多萬志願者投入募捐善款行列,從事扶貧濟貧、救濟災民等慈善事業。我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也出現了一批億萬富翁,其中不乏慨解義囊捐助公益事業的有遠見之士。遺憾的是,與西方相比則相形見絀,甚至與港澳台同胞也有很大差距。其原因何在?作者認為除了法律、政策鼓勵,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外,還有更深層次文化的原因。作者做了一段精闢的論述:自古以來,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講“慈善”,但講跟講不一樣。儒家講“仁愛”,佛家講“慈悲”,基督教講“博愛”,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講“至愛”。“仁”、“仁愛”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但儒家的“仁者愛人”,更多的又是施在“九族”、“十義”範圍內。雖然儒家也講“兼濟天下”,也為“天下之樂”,也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強調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但儒家思想的“仁愛”,更多的是強調臣愛君、子愛父、妻愛夫,更多的是在自“高曾祖……至玄曾”的宗族內去施愛。因此,一個人或事業有成,或宦途騰達,首先是光宗耀祖,再就是蔭及子孫,給兒子孫子多留點遺產。中國社會組織以家庭為單位,不是以個人為單位,個人只覺得對家庭有種種責任,而忘卻對社會的義務。這就是一些中國有錢人為什麼比較缺少慈善願望和熱情的重要原因。美國人不同。美國人90%以上信教,而且大多數信基督教。基督教是美國文化的極重要組成部分。基督教的人性論與原罪說休戚相關,原罪說又是人性惡的根據。這跟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正好相反……在他的《西方為什麼車讓人》一文中,可從倫理文化上找到答案:一是人本主義即人道主義精神,把人和人的價值置於首位,提倡將人的價值或尊嚴置於首位的觀念,作為萬事權衡的標準,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且貫徹於一切社會公共生活中。二是少官本位意識,多平等意識。三是公民意識,實際也就是權利意識。四是文明的歷史。西方人的總體文明素質普遍比較高。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在“人生況味”部分中,他指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物是千奇百怪,人也形形色色……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追求,每個人究竟怎樣工作,怎樣生活?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應該允許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是,人都是社會中人,不管哪一種活法,都應該有一基本準則。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做人應該有人的良心,應講做人的起碼的道德。當黨員就應有黨性,把黨章黨紀和黨的宗旨牢記於心,付之於行動。作為一個公民,就應該奉公守法,為社會發展,為人類進步盡公民之責。這樣,人才是人,黨員才是黨員,社會也才能成其為社會。這段精闢的論述,正是黨員、公民為人處事之根本。
在《我的父親》一文中他把一個標準的中國農民,善良、勤勞、節儉、疼愛兒女之情,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動得落淚。他寫到他考上大學以後,父親特別高興,快開學時卻變得沉默寡言。動身那天,父親用腳踏車送我到離家100里的輪船碼頭……他在文中寫了他父親如何默默無聞地熱愛勞動,對兒子如何寬厚仁慈,對鄉親如何吃虧讓人,對無依無靠的人如何熱心相助。“父親一輩子樂天知命,朴樸實實,平平常常。不過,以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就是千千萬萬這樣的平民百姓寫就的嗎?”短短的文字,平鋪直敘如實寫來,一個樸實厚道、大字不識的農民的苦辣酸甜盡在不言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