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喜德(公元1927年~2000年) 男,蒙古族,原名包烏雲達齎,1927年生於黑龍江省泰賚縣六區嘎爾洲屯。兩歲時過繼給姑父家,改姓邰。幼讀書,日本投降後,1945年10月參加了東北自治軍,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軍事教員、排長、副連長、團參謀長、軍分區作訓科長、副團長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邰喜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公元1927年
- 逝世日期:公元2000年
人物生平,浴血奮戰,戰鬥傳奇,抗戰事跡,1946年4月,1948年2月,1950年9月,戰功,
人物生平
1945年參加東北 人民自治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北民聯軍騎兵團參謀、內蒙古軍區騎兵團參謀長。1946年4月在解放齊齊哈爾攻占八里崗子截擊逃敵的戰鬥中,帶領兩名戰士犧牲。他邊戰鬥邊喊話,活捉敵少將一人、隊長三人,招降百餘人。繳獲汽車六輛、炮四門、機槍八挺。1947年在四平以北大注戰鬥中,率騎兵連衝擊。面對敵強大火力,一馬當先,連續砍殺五名機槍射手、兩名炮手,殲敵中十餘人,為後續部隊打通了前進通路,立特等功。1950年被內蒙古軍區授予一等英雄稱號。同年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後任內蒙古軍區分區科長、騎兵團副團長,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政協副主席。
浴血奮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特等戰鬥英雄、政協內蒙古赤峰市原副主席邰喜德,出自泰赤兀氏。邰喜德,又名奧雲達來,出身貧苦,少年時為人放馬,練就了一身好馬術,參軍後多次榮立戰功。1946年在解放齊齊哈爾的戰鬥中,邰喜德所在連奉命攻占八里崗子,年僅18歲的邰喜德帶兩名戰士組成突擊組沖向敵軍。他們先喊話,爭取了流動崗哨,十餘名敵軍放下武器,同時弄清了敵人當夜的口令。繼續突進中,與乘六輛卡車的國民黨軍遭遇。激戰中兩名戰友犧牲,邰喜德的子彈也打光。他臨危不懼,急中生智,利用敵人口令趁夜幕闖入敵陣,以僅剩的四枚手榴彈和一支空手槍,以敵制敵,虛實兼用,智擒國民黨軍少將一人,隊長三人,招降其所部一百餘官兵,繳獲汽車、大炮、機槍等許多作戰物資。1947年12月在四平以北同國民黨軍的戰鬥中,他奉命帶一個連乘馬衝擊。他一馬當先,一人殺死四十餘敵軍,繳五挺機槍和兩門迫擊炮,為後續部隊打通了前進道路。
1948年,東北民主聯軍領導機關給他記特等功,授予英雄獎章。1950年,中央軍委授予他騎兵英雄勳章;內蒙古軍區授予一等英雄稱號。邰喜德的傳奇經歷,在祖國各地廣為流傳,他的英雄事跡已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泰赤兀氏族,是蒙古最後一批氏族之一。氏族名稱姓氏始於原始社會後期,蔓延於整個奴隸帛時代。由於手頭資料有限,這裡只整理了其後期一部分。成吉思汗建成蒙古汗國,標誌著蒙古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時代。封建制是大汗專權,削弱諸侯勢力。為此,十進制的軍民組織制度出現了,首領由大汗任命,氏族名稱姓氏到此結束。
戰鬥傳奇
邰喜德以傳奇式的戰鬥英雄而聞名。他先後參加了齊齊哈爾、四平、遼西、遼瀋等大小戰鬥200餘次,乘馬衝鋒40餘次,兩次負傷,多次立功,躍馬橫刀,戰績顯赫。1946年在解放齊齊哈爾戰鬥中,他奉命帶兩名戰士攻占八里崗子,衝鋒中迫使10餘名國民黨士兵放下武器,又與6輛滿載國民黨部隊的汽車相遇,在接火中兩名戰士犧牲,他用僅有的4枚手榴彈,威逼敵人投降,英雄虎膽,敵人懾服,此戰擒敵少將1名、中隊長2名、招降士兵120名、繳獲汽車6輛、炮4門、機槍8挺。同年10月在榆樹台戰鬥中,他一個人繳獲迫擊炮1門、步槍、衝鋒鎗10支、輕機槍2挺。1947年12月在四平北大窪戰鬥中,他奉命帶領一個連衝擊敵陣,他高喊"活在馬上,死在馬上,馬刀見血,為黨立功"的口號,左衝右突,揮刀斬殺,一人斃敵4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8挺、迫擊炮2門,為後續部隊殺開一條血路。此戰,他立特等功1次,獲東北民主聯軍英雄獎章1枚,師團通令嘉獎。1948年在清河門、義縣戰鬥中又立大功1次。1950年8月內蒙古軍區授予他一等戰鬥英雄稱號。1950年9月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反右派”鬥爭中受到觸及,1957年轉業到地方。1987年5月任原赤峰市政協副主席,1989年離職休養。2000年2月病故,終年73歲。
抗戰事跡
1946年4月
在解放齊齊哈爾市的戰鬥中,他帶領2名戰士組成突擊組,巧妙近敵開展政治攻勢,首先爭取了10餘名國民黨士兵放下武器。1947年12月,在吉林四平以北大窪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9軍第271團戰鬥中,邰喜德奉命率騎兵第2連為部隊開通衝鋒道路,他沖入敵陣,連續斃傷40餘人,繳獲輕機槍3挺、重機槍2挺、60迫擊炮2門。
1948年2月
東北民主聯軍領導機關為他記特等功,並授予“英雄獎章”。1950年8月,內蒙古軍區授予他“一等英雄”稱號。
1950年9月
邰喜德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後轉業到地方工作。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的進程發生了重大轉折。我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東北,我軍繼秋季攻勢取得重大勝利後,緊接著向國民黨軍隊展開了強大
的冬季攻勢。12月,著名的四平戰役打響了。四平是當時遼北省政府所在地,扼中長、四洮、四梅鐵路的交點,是東北交通、工業及軍事重鎮。其東北部山巒重疊,西南郊河流縱橫,地勢險要,是長沈線的要衝,瀋陽的重要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國共雙方在此進行了幾次拉鋸戰,反覆爭奪,幾易其主。這次是雙方第四次在四平地區交戰,所以這次戰役又叫“四戰四平”。此戰對改變敵我雙方在東北的態勢,爭奪東北戰場的主動權至關重要。邰喜德這時已是團部的參謀了,所在的騎兵團奉命以北大窪地區向敵人展開迅猛攻擊,為主力部隊沖開一條通道。大窪地區是四平外圍的一片開闊地帶,沒有有利地形可依託,騎兵又沒有重武器,進攻前不能予敵以強大火力壓制。很顯然,要通過這塊完全暴露在敵人射界之下的地帶,猶如踏入死亡的深淵。騎兵使用的自製馬刀為鐵制,木刀室外包白牛皮,較日本三十二年式馬刀長,戰士們俗稱“八八刀”。解放戰爭中,內蒙古騎兵共編有5個師,其中一些部隊參加了遼瀋和平津戰役,特別是黑山阻擊戰。曾任騎兵第五師政委的席達告訴我,騎兵第二師蒙古族戰士邰喜德(後為赤峰市政協副主席)創造了一次戰鬥用馬刀手刃敵軍2 7名的戰績(一說為40餘名)被評為全國戰鬥英雄。解放戰爭和解放後,直至六十年代中期,騎兵大多沿用繳獲侵華日軍騎兵的三十二年式騎兵軍刀。此刀全長1.02米,刀身不鍍鉻(除木質部分外)、刀鞘均為鐵質,並烤藍,帶鞘全重1.42公斤。作為“堪用品”在部隊平叛和剿匪作戰中,頗受廣大官兵的歡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十二年式騎兵軍刀,被日軍稱為“甲”型軍刀,還有裝備日軍士官和憲兵的“三十二式乙型”軍刀,長0.92米,重為1.35公斤,同時為我騎兵所用。戰士們稱“甲”型為1號刀,稱“乙”型為2號刀。而身高膂力強的戰士喜歡用1號刀。
戰功
1950年,邰喜德被評為 第一屆全國英模代表,全國戰鬥英雄、也是騎兵英雄的代表。
邰喜德,身經200多次戰鬥,40次騎馬沖入敵陣,用馬刀劈死敵人60多人,曾單身騎馬在戰場上俘獲了國民黨官兵100多人,其中一名少將,立過特等功,並榮獲過“英雄獎章”。
在全國英模會上,他做了“活在馬上、死在馬上、馬刀見紅,為人民立功”的發言,引起了很大反響。當年的“畫馬專家”徐悲鴻特地前往他的住地,為這位騎馬英雄畫了像。
在騎兵2師師史上的《騎兵2師英模名錄》上我看到,像邰喜德、郝特老這樣的騎兵英雄還有內蒙古二等戰鬥英雄、勇敢獎章獲得者、功榮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