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玉寺

邦玉寺

邦玉寺,在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東達居鄉通往縣城公路南側的山溝里,寺廟距鄉政府2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邦玉寺
  • 僧舍:113間
  • 主體建築:由殿堂、拉章、僧舍等組成
  •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歷史背景,寺廟構造,寺廟珍藏,喜饒扎巴泥塑像,蓮花生鍍金銅像,檀香木雕觀音菩薩像,寺廟往事,

歷史背景

邦玉寺歷史悠久,相傳在蓮花生大師經過此地時便認定為其道場之一。始建788年,由蓮花生大師的“佛母”康措益西措傑在此選址並主持修建。傳說建寺以前此地山麓坡地曾為當地的天葬場,與山溝對面的天葬場相對峙,康錯益西措傑認為這種態勢顯現了一種不詳的“凶煞之氣”,遂在此建寺以起到“鎮煞”的作用。初信寧瑪派,11世紀後改信噶舉派,在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在蒙古固始汗(1582~1654)扶持下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之後,該寺又隨之改信格魯派,沿襲至今。

寺廟構造

邦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由殿堂、拉章、僧舍等組成。其中殿堂主要有嘎巴爾拉康、措欽大殿及2座護法神殿。措欽大殿面積20柱,繪有大量壁畫;拉章共有7間,為寺中活佛的居室;圍饒殿室四周建有僧舍113間,1959年民主改革前有僧侶46人。

寺廟珍藏

邦玉寺在被毀之前珍藏有十分豐富的歷史、宗教文物,但在“文革”中已基本流失殆盡,現僅存舊唐卡數幅和鍍金佛像、木雕佛像、泥塑佛像數尊,其中尤以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菩薩最為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堪稱寺藏文物的精品。

喜饒扎巴泥塑像

喜饒扎巴(1014~1074)為11世紀西藏佛教寧瑪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8世紀印度僧人蓮花生在吐蕃時期影響還不太大,直到11世紀初喜饒扎巴等奉蓮花生大師為寧瑪派祖師之後,各地寺院才開始流行供奉教派重要人物肖像的習俗。因此,這尊泥塑造像高約30厘米,寬20厘米。頭戴紅色尖帽,內著小翻領僧衣,系帶、外披紅色袈裟;左手持缽平置於腿間,右手持金剛橛,雙目圓睜,眉心緊鎖,口唇微啟,作忿怒相,雙腿端坐於法台之上。

蓮花生鍍金銅像

像高14厘米,背光高20厘米,座寬10厘米。主尊頭戴蓮花高冠,結跏趺坐於蓮台;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平置蓮台;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平置當胸,掌心托舉寶塔,身披袈裟;身後有桃形背光一周,邊緣呈火焰狀,內飾有連珠紋一圈;背光上堆塑有釋迦牟尼佛及化佛小像數尊,皆足踏蓮台,有背光環繞。該銅像鑄造精緻,尤其是主尊背光上的“化佛”像刻鑿細膩精巧,紋飾華麗。

檀香木雕觀音菩薩像

像高45厘米,寬20厘米,系用紫色檀香木整雕而成。主像高約20厘米,頭戴飾有火焰寶珠的塔式高冠,有桃形頭光,耳佩大環、頸系項圈,戴臂釧;上體赤袒,跣足,右手結降魔印,左手施無畏印,坐於蓮台上;腰肢略向右折,頭微低垂,雙目微閉,神態安詳。主像上方正中為一尊釋迦牟尼佛小像,雙手結定印,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身邊環繞菩提樹枝與蓮珠紋飾,兩側各有一小猴攀於枝葉上,形態生動活潑。在主像兩側及蓮座下方均有卷草環繞,卷草中央又刻出供養女、護法神等小像,站、跪於蓮台上,呈忿忿怒或寂靜相。該像雕刻精細,刀法嫻熟洗鍊,人物造型生動,具有明顯的南亞雕塑風格。屬宋、元時期,即12至13世紀作品。

寺廟往事

“文革”期間寺廟遭到嚴重破壞,原建築與壁畫被毀。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之後,由當地民眾集資重修了措欽大殿,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