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27畝(其中:田826畝,地801畝),人均耕地 1.2 畝,主要種植糧食、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90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48 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50 畝;荒山荒地1305畝,其他面積546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2個、通電5個 、通電視5個、通電話5個、通路4個,無路燈。全村有268戶通自來水,有6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4.5%)。有33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2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0戶(分別占總數的75.21%和70.42%)。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村內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4 輛,機車26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戶。全村有2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 264.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58萬元, 占總收入的32.4%;畜牧業收入77.65萬元,占總收入的 29.3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66頭,肉牛23頭);漁業收入1.05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 17.92 萬元,占總收入的 6.8 %;第二、三產業收入 23.15 萬元,占總收入的8.8%;
工資性收入50.31萬元,占總收入的19%。農民人均純收入221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5戶,共有鄉村人口1448人,其中男性790人,女性689人。勞動力79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傈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324人,傈僳族12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48人,占人口總數的0.3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93 人,參合率75.7 %;享受低保9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0 公里。該村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4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3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136人,距離象達中學3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1人:其中小學生136人,中學生7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一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2人。黨員總數中男黨員 29 人、女黨員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0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2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5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設施差,醫療衛生設備差,交通道路建設沒有硬化,人畜飲水還存在一些困難,沒有特色產業。。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搞好糧食生產發展,鞏固好茶葉生產,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養殖業技術。。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龍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