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片叢林》是2017年4月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維•羅森鮑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是一片叢林
- 作者:戴維•羅森鮑姆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1日
- 頁數:320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30484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叢林”一般用來形容險惡的環境,原始人類要想在險惡環境中生存,就必須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發揮出自己的技能。只有那些充分適應環境的“狠角”才能在爭鬥中活下來。戴維?羅森鮑姆是認知心理學家和著名教授,他利用“叢林”這一隱喻,來形象化地描述大腦中的競爭。他認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完全可以作為認知心理學中一個最基本的理論。這一全新的有趣觀點表明,在大腦這一“叢林”中,神經元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異常激烈,以至於只有能適應的才能夠生存。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由一系列毫無聯繫的現象和大量未解之謎所構成,《那是一片叢林》反其道而行之,它以一種令人神奇的方法,把認知現象置於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之下。
圖書目錄
第一章歡迎來到叢林
神經元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與自然界中的一樣,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樣可用來解釋大腦內部的運作機制,正是這些內部與外部的競爭與合作一起塑造了獨特的你,讓我們一起開啟這趟大腦叢林之旅。
第二章達爾文與“大老闆”
達爾文提出,所有物種的進化都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存在三種功能機制:複製、變異和選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的目標只是將達爾文理論當作一般模式,用來解釋一種認知理論,借其闡述心理功能。
第三章好鬥的神經元,友善的神經元
大腦局部統一,整體不同。局部來看,大腦的各個成分都很相似。通過顯微鏡觀察,各成分都在做著相同的事情,汲取營養、釋放能量等;整體來看,大腦的各成分在做著不同的事情,它們各自獨有其特徵,有的負責語言,有的負責視覺,等等。各個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競爭或合作。
第四章注意了!
在達爾文的理論中尋求對注意力的解釋。假設大腦中存在一種競選機制,而你以一種“競選”的視角去觀察,這些“競選”是怎樣運作的?哪些事情值得“投票”?腦中的“選民”群體怎樣將它們的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這種注意力是否存在?它又是如何運作的?注意力究竟是什麼?
第五章各就位,預備,出發!
想要在叢林中生存,你就需要行動敏捷,同時學會審慎而多謀的等待。本章將闡述反應時實驗數據與叢林法則之間的關係。為何反應時會大致隨著刺激-反應選項的每次翻倍而增加?這符合叢林法則嗎?
第六章留神了!
透過馬蹄蟹的圖像感受器看人類的感知覺,將叢林法則用於對感知和感知學習的研究。神經迴路的研究揭示了大腦運作的基礎,大腦的運作遵循一套神經邏輯體系,一套造就了心理與行為現象的競爭與合作的平衡機制。
第七章動起來!
你是怎樣在擁擠的捷運車廂里保持站立的?你是怎樣冒著寒風在十字路口等待綠燈點亮的?動作是怎樣被計畫和控制的?熟練動作遵循怎樣的流程?相關的動作穩定性又是怎樣確保的?這些與動作控制相關的流程是否兼容叢林法則?
第八章摸清門道!
我們普通人的記憶力是不完美的,有些東西我們能記住,有些東西我們記不住。偶爾出現的“記憶失靈”現象可以用大腦內部神經元“小意識”的相互競爭和合作來解釋。當神經元之間建立友好聯繫時,其所代表的記憶就會變得深刻起來,反之就會變弱。記憶得以留存,取決於承載它的神經元能否適應所處環境。
第九章啊哈!
人類解決問題的歷史,總是充斥著靈光一現、固著效應、框定效應等看似荒誕的現象,認知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搞清楚解決方案是如何誕生的。叢林法則為理解這一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具象化概念:認知“小意識”可以共同“體現”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如果這些“小意識”要組成正確的“架構”以得出解決方案,那么它們必須被激活到一個能夠得出以往達到的“悟性”層級的程度。
第十章向前,向前!
我希望自己能夠詳細闡釋叢林法則對於人類心理發展的影響,講清它與人類的創造性、愉悅感以及敏捷性之間的關係。“向前,向前”嘗試解決幾個之前未被解決的問題:概念與概念發展,情感、性和意識狀態的變化,社會認知以及語言等。
作者簡介
戴維 羅森鮑姆(David A.Rosenbaum)1977年從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其研究領域和興趣集中在與運動控制相關的問題上,主要包括運動控制、知覺運動合成、手部精細動作的計畫與控制等,他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均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