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上海人民的一種民俗稱謂,代指工頭。
基本介紹
拿摩溫,來歷,註解,其他涵義,
拿摩溫
上海是一個特別區域,一切行政習慣,都與世界各地不同。這特區之所以能存在於世間,就根據那幾條洋涇浜章程,所以“洋涇浜”三字,是與上海歷史最有關係的地名。
來歷
因為上海是一個特別區,所以樣樣東西都帶幾分特別色彩。言語是人類溝通的工具,除非是啞巴,人生不可以一日無此君。而特區之所以形成,就為了華洋雜處的原故,既然雜處,就不能不通言語。但是中國話,洋人不懂,洋人說話,中國人不懂。華洋之間,欲交換意見,不能不特備一種特別言語,專在特區通行。而那時既無英語專修學校,又無留學生教授英文,只得用口授的方法,傳播了一種特別洋話,叫做“洋涇浜話”,表示這種言語是專在洋涇浜一帶應付洋人的。
“洋涇浜話”是從英語轉譯出來的,但是真正的英國人到了上海,也要從師學習幾個月“洋涇浜話”,才能與中國人通話。這洋涇浜話的特別也就可想見了。正像說笑話一樣:“你說的外國話,外國人都聽不懂。”
所以外國人把“洋涇浜話”叫做“鴿子英文”(Pigeon English)。
“那摩溫”是“洋涇浜話”之一,Number One的譯音,原意是“第一”。但在洋涇浜話文中,卻有許多別解,例如:“洋行里的那摩溫”,意味洋行首席,用以代表大班。又如:“寡老照會那摩溫”,是說女子的面孔好看。“格黨麻子那摩溫”,是說此人真不錯。
註解
“拿摩溫”三字,樣樣加得上去,已變成一切讚美的總形容詞了,如果要將這字編入字典,便有兩種註解:
(一) 首席。
(二) 蓋世無雙。
在華英初階尚未輸入上海以前,上海人學英語,有一種洋涇浜歌訣,念背甚是流利,待我順便背幾句出來,以博閱者一笑。
來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銅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鹹魚沙”(So and so),真嶄實貨“佛立谷”,靴叫“蒲脫”鞋叫“靴”,洋行買辦“江擺度”,小火輪叫“司汀巴”,“翹梯翹梯”請吃茶,“雪堂雪堂”請儂坐,烘山芋叫“撲鐵禿”,東洋車子“力克靴”,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帳王八“蛋風爐”,“那摩溫”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殺老夫”,“麥克麥克”鈔票多,“畢的生司”當票多,紅頭阿三“開潑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爺要“發茶”娘“賣茶”,丈人阿伯“發音落”……
註:洋涇浜歌訣,須帶甬音,始能合韻。
其他涵義
上海方言中,將蝌蚪,即青蛙和蟾蜍的幼體叫做“拿摩溫”。又,因為五線譜中的音符樣子與蝌蚪相似,又將五線譜音符稱為“拿摩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