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十七歲

《那年,十七歲》是黃星逸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年,十七歲
  • 作者:黃星逸
  • 文學體裁:散文
高考那年我十七歲,帶些懵懂迷茫但卻總有一股莫名衝勁兒的年齡。
我屬於按部就班乖乖長大的那類小孩,安分地生活、安分地長大。從小到大,我聽過無數的警告——幼稚園時,拼音聽寫只能考到七十分,你完蛋了;國小五年級,數學跌出九十分,你完蛋了;國中時,考不上重點中學,你完蛋了;高中時,老師家長親戚朋友說,高考考不好,上不了好大學,你完蛋了……
所以在出分那天看到低到可怕的成績時,一種打破規劃和期望的恐懼感在那一瞬間淹沒了我。我想,高考考砸了,我完蛋了。
那天我哭了一整晚,腦子裡是那句所有人的“你完蛋了”。在我矯情的青春期里,我把“高考失利,我完蛋了”這樣的字眼發在樹洞網站上,收穫了很多回復。
其中一條說:“高考結束,你現在是可以成為任何人的年紀,怎么可能因為高考失利就完蛋?”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起大人們總說:“什麼年齡就要做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情。”可其實世界上沒有哪件事情被年齡綁架,也沒有人會因為沒做某件事就被徹底毀掉。我身上沒有綁定時炸彈,不會因為十七歲這年沒上到好大學就被剪掉炸彈引線宣判人生爛掉。
那年,十七歲
那年,十七歲
我意識到,十七年的按部就班沒有換來更輕鬆、更愜意的生活,他們口中“不怎樣就會完蛋”的句式脅迫著我前行。在消極處世的取向下,大多數時間我們的內驅力都不是美好的祈願,而是吞沒一切的恐懼。
我很清晰地知道,我不快樂。因為在所有人都期盼一個階段結下一個完滿果實的環境下,我開始在意一言一行導向的終點,卻忽視來時路過的景色。
“萬事萬物只求結果,一錘定音。”這樣的理念逼迫我們不停地跑,為了終點,拚命地前行——所有人都在被裹挾著向前,焦慮變成恐懼,無法解釋也不能釋懷。
可是為什麼要這樣呢?小時候也是同樣一個我,可以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沒有“這個年齡必須做的事”,沒有對結果的糾結,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這個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達不到就會完蛋的事,只不過我們將自己困在了這場死局裡,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我們可以在任何年齡成為任何人,不必在意旁人言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