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行村

邢行村 ,隸屬河南省滑縣王莊鎮,位於王莊鎮政府西北2公里,東與耿莊村相鄰,西與濬縣新鎮鎮搭界,南與董村相連,北與小鋪鄉中寺村接壤。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在清朝以前,該村叫大新莊,位於濬縣南45里,長虹坡下。此處地勢低洼,天降暴雨,這裡經常出現大水淹坡。後來,村民逐漸搬遷到太行大堤之上的高崗上居住,村民中邢姓人氏居多,故取名為邢家行。清乾隆年間,這裡的農曆二月初九火神廟會的規模的逐步擴大,參與盛會的人員增多,民眾習慣將邢家行簡稱為邢行,邢行村名由此而來。

行政區劃

曾屬直隸省大名府濬縣管轄,清雍正三年,轄歸河南衛輝府,1950年邢行村劃歸滑縣,歸屬滑縣十三區,1954年成立王莊鄉,歸王莊鄉(鎮)管轄至今。

自然資源

耕地2360畝

人口民族

全村1800餘人,共有邢、王、韓、陳、郭、吳、任、雷、張、高等姓氏,全部為漢族。

歷史文化

農曆二月初九,是邢行村的火神廟會。
據傳,該廟會起始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邢行村廟會的起源,充滿了神奇的神話色彩,如今,廟會的規模,以及參加過架的表演隊伍,都堪比道口古會。因此,在當地被譽為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邢行村的火神廟,原址位於小鋪鄉中寺集。清朝乾隆年間,這裡多年來旱澇頻繁,連年災荒,民眾生活拮据,溫飽都成了問題。中寺集的村民,生活貧困,每當廟會時,多家都待不起來客。
乾隆二十二年夏季,河南雨水頻繁,長虹坡里,一片汪洋似海,火神廟前,水波連天,廟寺岌岌可危。中寺會首總舵主召集全部分會會首,眾首匯聚,商討火神廟搬遷新址。經過磋商,廟的新址選擇,用一種神靈授意天意裁斷的方式:通過焚燃廟址神碼,灰跡隨風飄逸,飄落地,是火神廟新址,無論飄到周圍哪個村,都不能拒之。
一天中午,中寺集火神廟殿前,晴空萬里,秋陽高照,輕風徐緩,13位會首匯聚於中寺集火神廟殿前,一佇列肅穆齊立,一齊過頭叩首,雙膝跪拜,總會首持神香,雙手顫顫抖抖,寫下了“廟址神碼”,泣拜,叩首曰:此一處眼見淹坡,村民備受折磨,膝下老幼尚無可奉養,愧對火神,班人商議,決定為您搬遷新址,我等愚鈍,不可枉測神意,紙灰痕飄逸處,就是您的新家。
拜畢,燃“廟址神碼”,紙燃灰飄,縷縷煙香,裊裊升騰,東北風微弱無力,灰跡在空中飄旋三圈,又輕落回原處。眾會首再拜叩曰:“您飄至哪裡,我等追隨到哪裡”。這時,東北風驟起,神碼灰跡,朝西南方向飄去,眾人緊跟其後,一路仰首奔走,灰跡漂浮到邢家行村頭的高崗時,被一帶濃密的荊棘叢林擋住,眾人曰:“此乃天意,邢家行,就是火神廟新址了。”
邢家行村人見神碼飄落於此,火神落居,廟會待客,開支花銷,必會增加負擔,但神意不可違,於是,邢家行向中寺集廟會總會首提出:火神廟建在邢家行,邢家行村不負責廟會過架人員的食宿,廟會唱戲費用及廟寺的日常維護費均不承擔,邢家行只負責廟會過架人員喝水。
於是,中寺集在長虹坡購買了7畝土地,供給廟寺的日常開銷。廟會唱戲費用由十幾個過架村莊按人口分攤,過架人員的生活食宿自理。邢家行村,只負責過架的表演人員喝水,並且需要出示會首本,才提供茶水。
這一約定俗成,邢家行及周圍的許多村莊,一直墨守成規,沿襲至今。如今,邢行村的火神廟會,隨著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繁盛起來。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來自王莊鎮、小鋪鄉的13支會員隊伍,一大早就集中在邢行村的西頭了,隊伍排列綿延數里,彩旗飄飄,俊男俏女,盤頭化妝,著裝斑斕炫彩,各隊伍自備“農夫山泉”、“哇哈哈”、高檔火腿腸,並有專人負責發放。每支隊伍都打出數十條橫幅,各村的亮點和妖嬈,在火神會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廟會這天,上午10時許,演出正式開始,來自13個【包括邢行村的隊伍】村的表演大隊,依照順序,依次經過火神廟前,數百旌旗,隨風舞動,三響槍鑼鼓喧天,鳴鑼開道。彪形漢,威風凜凜,將軍肚,鐵馬步,一如沙場秋點兵;俏媳婦,手持水扇,婀娜多姿,輕盈舞步,一如“眾里尋他千百度”;小嬰童,背閣上,咧嘴歡笑,兩手袖,風吹擺,一如漫步彩雲間,又如“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邢行街,人山人海,唱戲聲、過架聲、禮炮聲、喝彩聲,聲聲炫彩;舞獅隊、背閣團、抬閣一大片;秧歌舞、蹦閣轎、跑竹馬、車馬揚天;劃旱船上演“爭渡,爭渡,入主蓮花深處”;武術隊演的是刀槍不入,吹火的、躥桌的、玩錘的,盡顯其能,各露神通。邢行街,人頭攢動,鑼鼓喧天,歡呼一片。
觀廟會,邢行歸來,眾人都嘆為觀止,“狂歡節”餘味三日不絕,臨走時還戀戀不捨,都說“明年,還得來看'狂歡節'。”

風景名勝

火神廟、菩薩廟、關爺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