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共生

這裡“邊緣”是一種極端意義上的博愛、共生、共存、依附、交融、共同受益,相互之間最大化的共贏,並不產生打擾的意識形態。邊緣共生與現實中一般意義上的婚姻概念關係產生一種強烈抵抗和藐視。邊緣共生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於此。它可以存在與任何物質和精神世界,包括任何生物、植物、有機物,甚至宗教、哲學、政治、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緣文化
  • 理論根據:文化多樣性
  • 科學依據:“共生”思想和“邊緣效應”
  • 自然科學根據:“邊緣效應”
  • 特點:弱勢、次要
概述,理論根據,共生世界,童話故事,現實意義,

概述

在一般認識上,邊緣文化即一種或多種非重點的、非主流片面的文化。在極權主義統治者的眼中,邊緣文化是一種對統治者有潛在威脅的力量,或者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或者以各種手段收買同化之。
邊緣文化總是弱勢的、次要的文化,人們熱衷於追逐主流文化,從不重視邊緣文化的研究。“共生”思想和“邊緣效應”理論是邊緣文化產生的科學依據,“文化多樣性”的思想是邊緣文化存在發展的理論根據。邊緣文化具有眾多的歷史根據和現實表現形態,並有其特殊的優勢。在共生語境中,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之間不斷發生雙向運動,二者不是敵對關係,而是共生的“夥伴關係”。

理論根據

“共生”思想和“邊緣效應”理論是邊緣文化產生的科學依據
“共生”(symbiosis)是1879年德國植物病理學家安東·豆·培里提出的,他在非常廣泛的意義上把“不同生物一起生活”稱之為“共生”。“多樣共生”既是生物之間的一種互利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共存關係。文化多樣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樣性基礎之上的。佛法提出了“緣起世間相依相存”和“眾生平等”的觀點,儒家提倡“和而不同”,墨家倡導“兼愛”,這些都含有“多樣共生”的思想,都把“和諧”作為“多樣共生”的主要特徵。當代日本學者偏重於“向異質開放”的共生和競爭中的共生。筆者以為,“和”與“異”是共生必不可缺的兩個方面,然而“和”是共生的主導方面,只有通過共生中的互動,才能減少和消除衝突。當然,事物之間還存在一種“非共生”的關係,是指二者非直接地生活在一起,但又與對方有一定的關係,例如中立關係、捕獵關係等。
“邊緣效應”(edge effect)是“邊緣文化”(marginal culture)產生的自然科學根據。1942年德國地理植物學家比查(Beechar)首先發現了邊緣效應,他指出:不同地貌單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帶或互動作用處,結構比較複雜,不同物種共生於此,種群密度非常大,一些物種特別活躍,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這種現象就是“邊緣效應”。後來的科學發展表明,邊緣效應是生態過渡帶的顯著特徵之一,邊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態系統內部生物多樣性的增加,系統的波動性導致系統的變動。引起邊緣效應的機理在於邊緣效應的加成效應、協和效應和集膚效應。邊緣效應對於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特殊價值是,邊緣地帶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邊緣效應顯著的生態過渡帶,恰好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人類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創造的誕生地。這說明生態過渡帶的邊緣效應是普遍客觀存在的現象,它對不僅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而且對於促進人類社會多樣性良性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
由上述“共生”思想和“邊緣效應”理論,可以概括得出邊緣文化的基本定義。“邊緣文化”首先是指在不同文化交往中,某種文化吸取其他文化成分後,派生出許多新的文化,在此意義上,邊緣文化是文化交流互動的產物,邊緣文化也就是“雜交文化”或“共生文化”。除此之外,“邊緣文化”還指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弱勢的、不發達的、少數的文化,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邊緣文化包含的這兩方面內涵,前者側重動態發展方面,強調文化流動中的變異;後者側重靜態原生意義,是從各種文化的力量不同、發達程度不一和數量大小等方面,相比較得出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差異和特性。

共生世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民族融合、人本位、低碳、可持續發展觀、也是一種共生的發展趨勢。

童話故事

1.《小王子》文化中的和諧世界。
2.阿Kent和小女巫的後現代版“和諧lolita式”邊緣共生關係。

現實意義

掌握和運用它,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決一些矛盾問題。
例如:理想與現實的衝撞、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愛情與婚姻的矛盾、患得患失的痛苦、興趣愛好與工作的牴觸、工作學習中的衝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