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遠方的家:邊疆行·新疆→甘肅》通過旅行者的視角,以記者的第一手見聞反映邊疆的發展變化,真實可信,走出了一條對外宣傳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CCTV遠方的家:邊疆行·新疆→甘肅》是一部大製作,把它變成文字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基本介紹
- 書名:邊疆行:新疆 甘肅
- 類型:娛樂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953439, 9787543953437
- 作者:CCTV《遠方的家》欄目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14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CCTV遠方的家:邊疆行·新疆-甘肅》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六十一西陲邊城烏恰
六十二獵鷹部落
六十三天山下的邊城
六十四沙漠邊的綠洲
六十五塔河邊的傳奇
六十六從庫車到拜城
六十七美麗的傳說
六十八天馬牧歌
六十九古城新姿
七十 世外靈壤
七十一神山聖水
七十二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七十三天賜和布克賽爾
七十四吉木乃奇遇記
七十五大美喀納斯
七十六金山銀水邊疆情
七十七尋找天山雪蓮
七十八絲路古城金奇台
七十九風情邊城哈密
八十 肅北掠影
六十二獵鷹部落
六十三天山下的邊城
六十四沙漠邊的綠洲
六十五塔河邊的傳奇
六十六從庫車到拜城
六十七美麗的傳說
六十八天馬牧歌
六十九古城新姿
七十 世外靈壤
七十一神山聖水
七十二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七十三天賜和布克賽爾
七十四吉木乃奇遇記
七十五大美喀納斯
七十六金山銀水邊疆情
七十七尋找天山雪蓮
七十八絲路古城金奇台
七十九風情邊城哈密
八十 肅北掠影
序言
100集特別節目《遠方的家·邊疆行》是一部大製作,把它變成文字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在這部圖書結集出版之時,我先要感謝觀眾對百集《邊疆行》的追隨,感謝讀者能夠翻開這本書,感謝為出版這部圖書傾注心力的諸位編輯。
《遠方的家》是CCTV-4於2010年12月1日改版時推出的一個新欄目,定位是日播45分鐘的大型旅遊節目。1D0集《邊疆行》2011年7月11日開播時,全國新聞戰線的“走轉改”活動還沒有開始實施。當時,中文國際頻道策劃推出《邊疆行》,只是希望用這個“接地氣”的節目來穩住新欄目的收視率,儘快提升《遠方的家》的影響力。2011年7月11日,1 00集《邊疆行》開播。在《邊疆行》播出一個多月後,《遠方的家》欄目收視率有了很大提升,觀眾也是好評如潮,中文國際頻道上下都意識到,《邊疆行》方向找對了。而正好在這個時候,中宣部等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彼時,《邊疆行》節目正處在第二批採訪拍攝高峰期,中文國際頻道迅速落實“走轉改”活動的各項要求,使一線編導、記者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化為一種自覺行動。如果說“走轉改”活動開展之前,做《邊疆行》只是為了解決欄目的生存問題,那么活動開展以後,《邊疆行》的採訪拍攝就更加有針對性,節目也更加貼近百姓,貼近觀眾。我們覺得,《邊疆行》作為起步最早、下基層走得最遠、歷時最長的“走轉改”實踐活動,真的是嘗到了甜頭,見到了效果。
第一,深入落實“走轉改”,使電視欄目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邊疆行》攝製組的足跡遍及中國陸路邊境九省區,節目描繪祖國邊疆的壯麗河山、記錄少數民族的風情民俗、書寫邊境線上的繁榮安定、歌頌邊防戰士的保家衛國,鏡頭始終對準普通邊疆民眾,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深入他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對於這樣的節目,觀眾愛看、想看。100集《邊疆行》平均收視率為0.24,較以往同時段節目上升50%,單期最高收視率達0.49,創同時段欄目收視新高。《邊疆行》在本台一套綜合頻道播出了10期精華版,收視率較同時段提升1 5%以上。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這個欄目開播時,曾經因為選題不集中、方向不明確、節目不好看而三次調整播出時間,但在播出《邊疆行》後,《遠方的家》在短時間內由一個生存堪憂的新辦欄目迅速成長為在觀眾心目中有影響力的品牌欄目。
第二,《邊疆行》走進基層,製作了大批反映祖國邊疆面貌發展變化的節目,海外華僑華人的反響異常熱烈。在海外收視數據上,《邊疆行》收視率基本保持在北美長城平台的前3位。美國的華人觀眾蔡宗瑾認真追蹤收看每一期節目,她不僅能認出《邊疆行》節目中的所有出鏡記者,還記錄下厚厚的一本收看日記,表示將來要以此為指引,遊歷祖國邊疆大好河山;法國觀眾陳鋒表示,《邊疆行》成為法國華人的熱議話題,每次聚會聊天必談《邊疆行》,祖國邊疆的秀美和發展變化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中國駐辛巴威大使忻順康在國外看到《邊疆行》後十分激動,委託回國的工作人員帶回節目光碟,並說要把節目主題歌《邊疆頌歌》作為大使館的館歌。還有海外華人觀眾通過微博留言說:“每天晚上看《邊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課。也許真是出了國,才發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是那樣美好。每次看著你們的節目,我都會深深地思念著遠方的家。”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就是海外華僑華人,《邊疆行》節目所傳遞出的發展、自強的精神深深地激發了他們的自豪感、歸屬感,凝聚了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第三,《邊疆行》堅持“走轉改”,節目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批“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觀眾。中文國際頻道的客群歷來呈現年齡偏大的特點。《邊疆行》播出後,有網友說,“這是央視最有誠意的節目”,這樣的評價來源於《邊疆行》清新樸實的節目風格。很多年輕觀眾是通過網路來收看《邊疆行》的,《遠方的家》在中國網路電視台的點擊率由2011年6月的日均19 743次猛增至2011年10月的370 484次,排名由全台的第83位迅速升至第6位,《邊疆行》官方微博的評論超過20 000條。在網路輿情日益占據重要地位的今天,《邊疆行》對年輕觀眾群體的影響是節目組始料未及的。《遠方的家》雖然是一檔旅遊節目,但是100集《邊疆行》已超越了單純旅遊節目的範疇,用了很多篇幅來表現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民眾“身邊的感動”。正是這樣情景交融、以情動人的節日引發了年輕觀眾對國家榮譽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
第四,《邊疆行》深入落實“走轉改”,真正成為一個“叫座又叫好”的節目。中宣部《新聞閱評》發表專欄文章對《邊疆行》的“走轉改”實踐給予高度評價。閱評人認為,《邊疆行》通過旅行者的視角,以記者的第一手見聞反映邊疆的發展變化,真實可信,走出了一條對外宣傳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廣電總局收聽收看專家評價說:這是一次深入基層、貼近民眾、打動人心的長距離採訪。觀眾可以通過出鏡記者真實生動的旅行體驗,切身感受到一個絢麗而難得一見的地理中國。這是欄目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結果,並說明中文國際頻道立足“三貼近”,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在增強電視傳播力方面又上了新台階。
第五。《邊疆行》的“走轉改”實踐培養和鍛鍊了隊伍,使大批“80後”年輕編導成長和成熟起來。在拍攝《邊疆行》之前,攝製組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到過這么偏遠、這么艱苦的地方。不到50人的團隊,在6個月的時間內要接力完成22 800公里的邊疆採訪,工作強度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採訪拍攝中,面對無數意料之外的困難和挑戰,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無論是嚴重的高原反應還是遭遇土石流、被困三天三夜,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圓滿地完成了拍攝任務。邊疆人民勤勞善良、樂觀奉獻、熱情質樸的品質深深感染了年輕記者,增強了他們作為電視人的使命感、光榮感和責任感。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節目,讓更多的人知道邊疆、了解邊疆、關注邊疆,進而走進邊疆,帶動邊疆的發展和變化。隨著《邊疆行》節目一集一集地播出,記者、編導們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地增強,無論是現場的組織語言、播報採訪,還是對話交流、觀察判斷、抓拍調度,以至於後期撰稿、剪輯包裝,都得到了扎紮實實的提高,大家的眼界、審美,思考問題的角度、深度,也比以前進步很多,這種增強與提高是綜合的、全方位的。更為重要的是,《邊疆行》使這批年輕的編導、記者全面認識了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這不僅讓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也對自己所承擔的崗位責任有了更直觀深入的理解。
總而言之,《邊疆行》作為“走轉改”的一個成功實踐,極大地提升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那么,“走轉改”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力量?我們思考,“走轉改”所倡導的其實就是真實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傳播具有跨越年齡、民族、宗教、意識形態與國界的力量,《邊疆行》從人文的角度去表現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和發展變化,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統領串起100集節目,從而形成了合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而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定位就是以新聞和文化為主的綜合頻道,宗旨是“傳承中華文明,服務全球華人”。《邊疆行》的節目實踐證明,不僅對內報導需要“走轉改”,國際傳播也同樣需要“走轉改”,因為“走轉改”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打好“文化牌”,讓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到自然而然、潤物無聲。
在《邊疆行》之後,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播出了它的姊妹篇《沿海行》,接下來,《北緯30度·中國行》等大型系列節目也將陸續推出。我們希望這一個個系列節目成為觀眾眼中的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心靈之旅,成為他們感受自己的家園、了解自己的同胞、認識自己的祖國的一個視窗。我們在一直行走的過程中被深深感動,能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廣大觀眾和讀者,這將是我們電視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
2012年5月於北京
《遠方的家》是CCTV-4於2010年12月1日改版時推出的一個新欄目,定位是日播45分鐘的大型旅遊節目。1D0集《邊疆行》2011年7月11日開播時,全國新聞戰線的“走轉改”活動還沒有開始實施。當時,中文國際頻道策劃推出《邊疆行》,只是希望用這個“接地氣”的節目來穩住新欄目的收視率,儘快提升《遠方的家》的影響力。2011年7月11日,1 00集《邊疆行》開播。在《邊疆行》播出一個多月後,《遠方的家》欄目收視率有了很大提升,觀眾也是好評如潮,中文國際頻道上下都意識到,《邊疆行》方向找對了。而正好在這個時候,中宣部等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彼時,《邊疆行》節目正處在第二批採訪拍攝高峰期,中文國際頻道迅速落實“走轉改”活動的各項要求,使一線編導、記者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化為一種自覺行動。如果說“走轉改”活動開展之前,做《邊疆行》只是為了解決欄目的生存問題,那么活動開展以後,《邊疆行》的採訪拍攝就更加有針對性,節目也更加貼近百姓,貼近觀眾。我們覺得,《邊疆行》作為起步最早、下基層走得最遠、歷時最長的“走轉改”實踐活動,真的是嘗到了甜頭,見到了效果。
第一,深入落實“走轉改”,使電視欄目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邊疆行》攝製組的足跡遍及中國陸路邊境九省區,節目描繪祖國邊疆的壯麗河山、記錄少數民族的風情民俗、書寫邊境線上的繁榮安定、歌頌邊防戰士的保家衛國,鏡頭始終對準普通邊疆民眾,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深入他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對於這樣的節目,觀眾愛看、想看。100集《邊疆行》平均收視率為0.24,較以往同時段節目上升50%,單期最高收視率達0.49,創同時段欄目收視新高。《邊疆行》在本台一套綜合頻道播出了10期精華版,收視率較同時段提升1 5%以上。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這個欄目開播時,曾經因為選題不集中、方向不明確、節目不好看而三次調整播出時間,但在播出《邊疆行》後,《遠方的家》在短時間內由一個生存堪憂的新辦欄目迅速成長為在觀眾心目中有影響力的品牌欄目。
第二,《邊疆行》走進基層,製作了大批反映祖國邊疆面貌發展變化的節目,海外華僑華人的反響異常熱烈。在海外收視數據上,《邊疆行》收視率基本保持在北美長城平台的前3位。美國的華人觀眾蔡宗瑾認真追蹤收看每一期節目,她不僅能認出《邊疆行》節目中的所有出鏡記者,還記錄下厚厚的一本收看日記,表示將來要以此為指引,遊歷祖國邊疆大好河山;法國觀眾陳鋒表示,《邊疆行》成為法國華人的熱議話題,每次聚會聊天必談《邊疆行》,祖國邊疆的秀美和發展變化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中國駐辛巴威大使忻順康在國外看到《邊疆行》後十分激動,委託回國的工作人員帶回節目光碟,並說要把節目主題歌《邊疆頌歌》作為大使館的館歌。還有海外華人觀眾通過微博留言說:“每天晚上看《邊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課。也許真是出了國,才發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是那樣美好。每次看著你們的節目,我都會深深地思念著遠方的家。”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就是海外華僑華人,《邊疆行》節目所傳遞出的發展、自強的精神深深地激發了他們的自豪感、歸屬感,凝聚了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第三,《邊疆行》堅持“走轉改”,節目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批“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觀眾。中文國際頻道的客群歷來呈現年齡偏大的特點。《邊疆行》播出後,有網友說,“這是央視最有誠意的節目”,這樣的評價來源於《邊疆行》清新樸實的節目風格。很多年輕觀眾是通過網路來收看《邊疆行》的,《遠方的家》在中國網路電視台的點擊率由2011年6月的日均19 743次猛增至2011年10月的370 484次,排名由全台的第83位迅速升至第6位,《邊疆行》官方微博的評論超過20 000條。在網路輿情日益占據重要地位的今天,《邊疆行》對年輕觀眾群體的影響是節目組始料未及的。《遠方的家》雖然是一檔旅遊節目,但是100集《邊疆行》已超越了單純旅遊節目的範疇,用了很多篇幅來表現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民眾“身邊的感動”。正是這樣情景交融、以情動人的節日引發了年輕觀眾對國家榮譽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
第四,《邊疆行》深入落實“走轉改”,真正成為一個“叫座又叫好”的節目。中宣部《新聞閱評》發表專欄文章對《邊疆行》的“走轉改”實踐給予高度評價。閱評人認為,《邊疆行》通過旅行者的視角,以記者的第一手見聞反映邊疆的發展變化,真實可信,走出了一條對外宣傳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廣電總局收聽收看專家評價說:這是一次深入基層、貼近民眾、打動人心的長距離採訪。觀眾可以通過出鏡記者真實生動的旅行體驗,切身感受到一個絢麗而難得一見的地理中國。這是欄目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的結果,並說明中文國際頻道立足“三貼近”,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在增強電視傳播力方面又上了新台階。
第五。《邊疆行》的“走轉改”實踐培養和鍛鍊了隊伍,使大批“80後”年輕編導成長和成熟起來。在拍攝《邊疆行》之前,攝製組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到過這么偏遠、這么艱苦的地方。不到50人的團隊,在6個月的時間內要接力完成22 800公里的邊疆採訪,工作強度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採訪拍攝中,面對無數意料之外的困難和挑戰,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無論是嚴重的高原反應還是遭遇土石流、被困三天三夜,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圓滿地完成了拍攝任務。邊疆人民勤勞善良、樂觀奉獻、熱情質樸的品質深深感染了年輕記者,增強了他們作為電視人的使命感、光榮感和責任感。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節目,讓更多的人知道邊疆、了解邊疆、關注邊疆,進而走進邊疆,帶動邊疆的發展和變化。隨著《邊疆行》節目一集一集地播出,記者、編導們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地增強,無論是現場的組織語言、播報採訪,還是對話交流、觀察判斷、抓拍調度,以至於後期撰稿、剪輯包裝,都得到了扎紮實實的提高,大家的眼界、審美,思考問題的角度、深度,也比以前進步很多,這種增強與提高是綜合的、全方位的。更為重要的是,《邊疆行》使這批年輕的編導、記者全面認識了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這不僅讓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也對自己所承擔的崗位責任有了更直觀深入的理解。
總而言之,《邊疆行》作為“走轉改”的一個成功實踐,極大地提升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那么,“走轉改”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力量?我們思考,“走轉改”所倡導的其實就是真實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傳播具有跨越年齡、民族、宗教、意識形態與國界的力量,《邊疆行》從人文的角度去表現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和發展變化,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統領串起100集節目,從而形成了合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而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定位就是以新聞和文化為主的綜合頻道,宗旨是“傳承中華文明,服務全球華人”。《邊疆行》的節目實踐證明,不僅對內報導需要“走轉改”,國際傳播也同樣需要“走轉改”,因為“走轉改”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打好“文化牌”,讓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到自然而然、潤物無聲。
在《邊疆行》之後,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播出了它的姊妹篇《沿海行》,接下來,《北緯30度·中國行》等大型系列節目也將陸續推出。我們希望這一個個系列節目成為觀眾眼中的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心靈之旅,成為他們感受自己的家園、了解自己的同胞、認識自己的祖國的一個視窗。我們在一直行走的過程中被深深感動,能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廣大觀眾和讀者,這將是我們電視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
2012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