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民族地區留守女童的社會歧視研究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以雲南省祿勸縣兩鄉的調查為例
外文題名
A research on so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left-behind girls in the border and national area : take the investigation of two towns in Luquan county
論文作者
曲凱音著
導師
張金鵬指導
學科專業
社會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兒童 女性 社會問題 民族地區
館藏號
D669.5
館藏目錄
2010\D669.5\1

內容簡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社會轉型也隨之加速。在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轉變中,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民工潮,拉開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序幕。農民工的流動一方面架起了城鄉之間的橋樑,另一方面,在大量農民工的背後,也隱藏著諸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就是與農民工問題相伴而生的。留守女童是留守兒章中的弱勢群體,邊疆民族地區的留守女童由於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留守生活狀態中也展現出不同於其他省份留守女童的特點。作為不平等對待行為的歧視,在留守女童身上有著具體而特殊的表現。
本文選取了雲南省打工大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的九龍和翠華兩鄉為調查地點,以留守女童的社會歧視為研究對象,結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從社會性別和兒童發展理論視角出發,對邊疆民族地區留守女童的社會歧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全文共分為六章:
第1章導論,從選題的緣起和意義談起,簡要說明了在農民工產生的同時,由於制度、政策和觀念、習俗等原因,一大批留守女童也相應的產生。妥善解決留守女童問題,既解除了農民工的後顧之憂,同時也涉及到農村未來的發展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本文擬從社會性別和兒童發展理論的視角來對留守女童的社會歧視進行研究。因此,相關的概念界定涉及到了兒童、留守兒童和社會歧視。以定性和定量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在詳細描述實證調查地點的基礎上,本章節還指出了論文的創新所在和所要突破的難題,這也為接下來各章節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第2章屬於總體論述部分。主要從巨觀上介紹了邊疆民族地區留守女童的狀況。對留守女童的基本狀況的描述涵蓋了留守女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心理狀況、安全狀況和社會化狀況。留守女童在留守的生活狀態下,從生活上到心理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有來自留守女童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在本研究中,對留守女童年齡的界定跨越了從出生到18歲。因此在描述留守女童的總體狀況時,就不能忽略對學齡前留守女童和輟學的留守女童的描述,而這兩類的留守女童除了具有與其他留守女童共性的同時,更多的是區別於學齡階段留守女童的個性。 本文把對留守女童的社會歧視作為研究對象,在第3章、第4章、第5章對此進行了詳實的論述。在此三章中,分別從留守女童的家庭結構、流動性和民族地域特徵上來論述社會歧視。社會歧視作為一種偏見和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最大的區別在於家庭結構上。從父母外出務工的情況可以把留守女童的家庭結構劃分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型和父母單方外出務工型。兩種類型家庭的留守女童所遭受的社會歧視不盡相同。在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的家庭里,社會歧視主要來自家庭的外部和內部。在前者中,社會歧視被細化為制度性歧視和非制度性歧視。與此相對應,來自父母與有血緣關係的監護人的歧視和來自留守女童兄弟姐妹的歧視以及來自無血緣關係的監護人的歧視是家庭內部歧視的主要表現形式。對於單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女童來講,家庭中還在事實上存在著親子關係,更接近於家庭的概念。而家庭又是家族的基本單位,因此,對父母單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女童的歧視的分析就集中在家族歧視上。家族內歧視的實質是父權制思想殘留的現代體現,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歧視;家族外部的歧視則更多的具有了經濟歧視的味道。 由於制度、政策的原因,或是由於留守女童家庭、父母以及個人的原因,一部分留守女童曾經有過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一起流動的經歷。在或長或短的流動生涯中,作為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她們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歧視。作為歧視的受動者,留守女童在流動生活中遭受的歧視主要表現為身份歧視和地域歧視。無論是來自身份上的歧視還是由於地域差別所受到的歧視,歸跟結底,都和經濟原因有著直接的關係。而造成城鄉間的經濟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戶籍制度的束縛,造成城鄉間二元社會結構;其二是城鄉間貧富差距的存在。作為歧視的施動者,曾經流動的留守女童把歧視的目光聚焦在一直留守的留守女童和非留守兒童身上,歧視的具體表現形式為語言歧視和經濟歧視。無論是語言歧視還是經濟歧視,從本質上講都是兒童的無意識或淺意識的思想反映,也是兒童自我意識的外在表現。 本文從民族地:域特徵上把留守女童分為少數民族留守女童和漢族留守女童。本研究所調查的少數民族留守女童的民族成分分別為彝族、苗族、哈尼族、壯族、傈僳族和傣族。雖然她們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間有較多的交流與融合,但仍保留著各自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等傳統。這六個少數民族的留守女童最明顯的共性就是民族歸屬感較強烈,對本民族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少數民族留守女童的歧視主要為由於民族經濟發展滯後而產生的經濟歧視和由於民族社會發育程度低所產生的文化歧視。 第6章是全文的理論總結和對策思考。在本章節中,提出了反歧視社會網路建立的框架。在反歧視社會網路的構建上,分別從制度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和留守女童個人層面進行了探討。除此之外,反歧視社會網路的建立還需要它的經濟和理論基礎。從經濟基礎上看,需要從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入手來促進反歧視社會網路的建立。從社會排斥的理論視角來建立反歧視的社會網路,其一是從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入手,制定針對留守女童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二是在反歧視的建設中,應該聯合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留守女童來著力構建反歧視的社會網路。建立反歧視的社會網路需要從社會排斥過度到社會融合,進而達到留守女在心裡上與周圍社會、人群的融合,最終建立牢固的反歧視社會網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