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邊界報社起源於1998年的未名湖雜誌社,2005年更為現名,經過十幾年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以宣傳為主、出版為輔,注重思想,激情高效的社團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界報社
- 前身:未名湖雜誌社
- 特點:以宣傳為主、出版為輔
- 屬性:社團組織
- 起源時間:1998年
邊界概況,社團結構,社團活動,例會制度,換屆制度,歷史溯源,發展規劃,
邊界概況
社團結構
邊界報社採用主編負責制,由四個主要部門構成。邊界有一名主編,兩名副主編,在統籌部門規劃與對外交流以及報紙出版方面三人各有側重。四個部門分工明確,互有合作。新聞部負責校內新聞事件的採訪與寫作,對團委近期的活動進行宣傳,新聞稿要求在新聞發生後的兩小時內交稿,因此它是報社最高效的部門;專題部聚焦國內外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通過實地調查走訪,討論思考與分析,集中體現報紙的思想性;文學部一方面提供一個學生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則通過組織文學沙龍等活動進行對外交流;活動部負責報紙的第三版,在組織邊界活動的同時挖掘學院特色,搜羅校園趣事、關注網路文化,力求新銳。
社團活動
邊界出版報紙為每學期兩到三期,依據學校學院的工作以及報社自身的思想進展而定。出報紙並不是我們單一工作,我們在每個月將會組織成員開展時事討論會。同時,每月社團會針對熱點進行校園內外的新聞採風,以提高成員的新聞敏感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例會制度
邊界的日常例會為兩周一次,主要內容是進行成員內部的溝通以及傳達團委下達的會議精神,部門內部也集中時間對報紙內容以及近期活動進行總結和規劃。
換屆制度
各部門部長副部長由新成員在大一上學期期末通過全體投票表決產生,任期一般為一年。主編和副主編由上一屆邊界幹事通過綜合各種因素選拔誕生,任期同樣為一年。
歷史溯源
理學院邊界報社是由1998年9月創辦的《未名湖》文學社演變而來,“未名湖時期”辦過特刊《心聲》,後更名為《邊界》文學社,為配合軍訓宣傳,還出版過軍訓特刊《號角》,最後於2005年10月更名為《邊界》報社,時至今日。
1998年9月,當時南京理工大學很少存在文學社,出於對文學的熱愛,理學院的翁靜、王雪珍、王義正、程靜君、楊記等同學自發創辦了《未名湖》文學社,後來又有陳亮同學加入。這也是邊界報社的最初源頭,當時經過大家與院領導學生會協商後,文學社正式成立,隸屬於理學院學生會,文學社主要負責發表理學院全院師生的文學作品,為廣大師生提供文學展示交流的平台,文章集體發表在文學小報上面,其中有生活感悟,有社會思考,還有日常小記……當時每學期出版兩期,其間還協助團委主辦了“聆聽家長心聲”的主題活動,由學院邀請家長致信,讓家長以來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希望,對老師的感謝,最後裝訂成雜誌在院內發行,名為《心聲》。
後來,隨著文學社的影響逐步擴大,漸漸成熟,為了更加貼近理學院的風格,文學社於2005年5月更名為《邊界》文學社,至於為何定名為《邊界》,還有待考證,也許這樣反而給後來的“邊界人”更多的想像空間,為充滿活力的邊界加入新的定義。2006級副主編孟秋宏曾將邊界解釋為“思想無邊,激情無界”,還有人聯想到了理學院數學系高數教材里的“數學極限”。《邊界》文學社以出版文學雜誌為主,內容豐富,其中包括古文絕句、現代詩歌、武俠連載、議論抒情、青春散文,到中後期還加入了學院活動報導。
《邊界》,從《未名湖》走來,像冉冉升起的朝陽,披著希望的霞光。她行走在紫霞湖畔,步履輕盈。她細心的傾聽著青年的《心聲》,為理學院吹響前進的《號角》。2005年5月,是《邊界》歷史性的一刻,因為從這一刻開始,《邊界》便由雜誌向報紙轉換。當時還未更名的《邊界》文學社在主編熊俊和其他幹事的努力下出了第一期報紙。現任校長王曉峰教授為報頭題字。如何將新聞和文學更和諧的聯繫在一起,如何將報紙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如何將《邊界》報紙成為理學院的一個標誌,這些都是邊界人一直思考的問題。隨後,經過王湛,閆佩佩,陳棟國等各屆主編的努力,報紙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2008年10月,丁躍昆當選為新一屆主編,陳鑫和趙月新擔任副主編,在他們的領導下,不僅新聞寫作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簡明新聞速覽也風風火火的發展了起來。各版的排版格式也更加生動起來,飄逸靈動起來,飄逸靈動成為這一時期《邊界》的風格。08級主編黃濤上任之後,致力於對外宣傳理院的工作,在理學院各大活動中《邊界》的身影都越來越多的出現,《邊界》在理學院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進一步擴大邊界的影響力,並努力尋求交流合作,成為了邊界09級的歷史重任,邊界09級在主編陳亮的帶領下,進一步鞏固提高邊界在學院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把邊界帶入學校社團聯的大家庭,並在進入之初就確定了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也把邊界的傳統報紙和網路資訊結合起來,自主開發了一套全媒體信息傳播平台,把邊界的發展帶向了一個更高的舞台。
《邊界》的歷史脈絡大致如上,也許只是一串平凡的名字,卻飽含動人的故事;也許只是幾行乾癟的日期,卻走過了十三年時光的階梯。前輩們留下的,除了那些泛黃的文字,還有他們無悔的青春以及我們無邊的遐想,《邊界》宛若一條懸空九天的星河,其中的每一顆都閃爍著神秘的光芒,讓我們駐足仰望。
發展規劃
邊界報社自2005年由一個文學雜誌社改版為報社以來,先後走過了五年的風雨征程。在這五年里,經過五代邊界人的齊心協力,加上理學院團委的大力支持,終於探索出了一條院級報社的成熟發展路線。時至今日,其日常活動,報紙出版等流程制度趨於完善,部門傳統更是薪火傳承。五年以來,邊界人一直以服務學院,服務社團,服務同學為己任,在三寸見方的黑白版面上,譜寫著學院師生一往無前,爭先創優的華章。
然而,近幾年來,網路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地位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網路資訊以其成本低廉,內容豐富,傳播迅速,平台開放深受廣大學生朋友的青睞。面對這種形勢,圍繞傳統報紙出版有沒有必要這個課題,社會上的資深媒體人和新聞傳播專家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2010年9月16日,校黨委宣傳部和新聞宣傳中心圍繞“數位化時代還需要校報嗎?”這個課題,邀請了省內外一大批資深新聞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眾多專家分別通過從歷史,現實,中國特色三個方面的詳細考察,一直認為,在新時期新階段校報不僅不應該消弱與取消。相反,應該順應數位化多媒體發展的趨勢,實行全媒體發展策略,結合學校發展與師生的實際需求,繼續發展校報。在討論中,專家們也一致表示,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應該大力構建數位化全媒體工作平台和格局。
面對當前形勢,結合學院領導及團委的具體要求,邊界報社成員經過討論決定,在第二個五年計畫的開局之年,在把現有報紙做好做大的同時,艱苦奮鬥,實現報社由傳統報紙平台向全媒體數位化平台的過渡與升級。
由於條件的限制,邊界的全媒體主要包括三項:報紙,網站,飛信。
一個成熟的社團應該是具有一定長遠規劃的組織。沒有規劃也是現如今高校諸多社團的通病。邊界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正逐步研究未來發展的方向,確保一屆屆後來者審時度勢,向著同一個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