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沁桉(學名:Eucalyptusbenthamii Maiden & Cambage)是桃金孃科、桉屬植物。樹高達4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莖。樹皮全部光滑或在樹幹基部有部分附著的褐色粗糙樹皮,光滑的樹皮呈藍灰色或白色,枝條帶狀。幼葉對生,多對無柄,卵形至心形,長3-9厘米,寬2-4厘米。成葉互生,葉柄長0.5-3.5厘米;刀披針形至鐮刀形,長8-23厘米,寬1.2-2.7厘米。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長0.4-0.8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朵,無梗或在花梗上至0.2厘米長。成熟花蕾倒卵形至卵圓形,長0.3-0.5厘米,寬0.2-0.4厘米。花白色。蒴果無梗或在花梗上至僅0.1厘米長,杯狀,鐘狀或倒圓錐形,長0.3-0.4厘米,寬0.4-0.6厘米。種子黑褐色,長1-1.8毫米,卵形或扁卵形,幾乎不具裂隙,背面光滑或有淺凹坑,種臍腹面。
1915年,約瑟夫·梅登(Joseph Maiden)和理察·亨德·坎巴奇(Richard Hind Cambage)首次正式描述了邊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i),這是從“科比蒂附近的尼泊爾河岸”採集的標本中發現的。該描述發表在《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學報》(Journal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約瑟夫·梅登和理察·亨德·坎巴奇沒有給出特定的種加詞benthamii的原因,但它被認為是為了紀念喬治·邊沁(George Bentham)。喬治·邊沁被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植物學家之一。儘管他從未訪問過澳大利亞,但他在1863-1878年間創作的巨著七卷本《澳大利亞植物志》被公認為對澳大利亞植物學的重大貢獻。這棵樹為該地區的原住民所熟知,他們將其稱為durrum-b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