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家庵村,濱北辦事處下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家庵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濱北辦事處以西7.5公里
- 人口數量:230口人
邊家庵村,濱北辦事處下轄村。
邊家庵村,濱北辦事處下轄村。邊家庵村位於濱北辦事處以西7.5公里,現有村民73戶,230口人,村兩委成員5人,黨員10人,村民代表6人,育齡婦女41人,低保戶10戶。耕地面積350畝,以糧棉種植、畜牧養殖、外出務工為主。...
叩家庵村原屬胡家庵公社、鄉管轄,1996年合鄉並鎮歸屬院頭鎮管轄。宋代建村說:宋朝宰相寇準的一個遠方侄子,進京尋叔,路過此地,看到這裡環境好,搭了一庵住下來,取名寇家庵。後人覺得寇字難寫,就改為叩家庵。明朝建村說:該村建於明萬曆年間,因村中的尼姑庵系寇氏所建而稱寇家庵。後訛傳為叩家庵。...
數年來,先後投資80餘萬元硬化了村內全部道路,投資10萬元修建幼稚園一所,投資15萬元改造學校設施,投資100萬元建設安全飲水工程一處,投資30萬元建設了節水灌溉工程,投資10萬元建設了緱陽體育活動廣場。歷史變遷 夾溝鎮分新老兩鎮。老鎮位於夾溝鄉東部,依東河而立。東河岸有庵稱北俺,1976年前後改為學校,稱夾...
雷神庵村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岩汪湖鎮 簡介 雷神庵村受岩汪湖鄉管轄,邊上有方嘴村,高羊村,民風淳樸,物華天寶,水美,打牌成風 村內企業 家具廠,絲織廠,機車配件廠 主要農產品 韭菜花,萵苣,西葫蘆,蔥,辣椒,芹菜梗 村內資源 鋅,石墨 村里單位 雷神庵村中學,雷神庵村黨支部,雷神庵村廣播...
皇甫應全(1614—1667),字五石,號補庵,桐廬縣至德鄉厚倫里(今瑤琳鎮皇甫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鄉試中舉亞魁,竭力事親,鄉邑讚譽有加。後仕河南衛輝府延津縣知縣。延津縣河道水患多,百姓貧窮。應全在政三載,勤政親為,修立民約,築堤疏河,捐俸啟教,減賦役,平冤獄。辛勞積疾,卒於官。
1988年,村投資5萬元,引進第一家私營企業新藝鐵絲網廠,廠房占地70平方米,職工12人,年產值10萬元,上交利稅7000元。1992年更名為鐵絲製品廠,1995年遷至現址。1992年後庵徵用本村土地110畝,建立第一個村級工業區,建設廠房1萬餘平方米。1994年,引進內資企業4個,分別是即墨後庵建築工程隊,有職工50人,固定...
該村有個體工商業戶20多家,麵粉加工企業1家。2004年,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100元。該村被市政府命授予“畜牧業養殖狀元村”等榮譽稱號。2019年12月31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 中央宣傳部 民政部 法務部關於公布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名單的通知》蟠龍庵村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廣東名村 經濟 1995年12月-總書記視察庵後村竹筍生產基地時,對庵後村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筍生產給予高度肯定,並指示庵後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揮名牌效應,擴大生產規模,多出口多創匯。目前,庵後村已成為粵東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大型麻竹筍生產基地,村內竹筍加工企業(公司)十多家,他們每年為國家創稅及解決...
“四山抱姚庵,三川攜錦繡。”走進風光旖旎的姚庵村,但見處處植被繁茂,香樟、紫薇、含笑、白玉蘭、紅花槐、野梨樹等隨處可見,一步一景,美如畫廊。在村北,磨石山、磨旗山、老婆頂、仙家山4座山依次排開,中間3條“川”字型丘陵並列靜臥,境內還有白鶴林山水相依,常年雲集白鶴2000多隻,高峰時達5000餘只,成為...
解放後,錢溝村成立了初級社、高級(全村分為三個高級社,社長有李克慶、郭家尤、會計郭慶義等),設立了以郭鳳樓為負責人的供銷合作社、李克敬為負責人的糧站。行政屬安豐區水泗鄉,區長郭有富,鄉長李克慶,水泗鄉政府設在錢溝村(郭守謙的四合院住宅)。1953年,全村集資籌建國小校,北極庵身處為校址,由郭步鑾...
下庵村有一名革命英雄人物,許面烈士。許面烈士家住下店社,解放戰爭時期,她擔任漳州游擊隊地下交通員,解放戰爭初期,她全身心投入於革命運動中,常與工作組的同志奔上鄰村宣傳演講,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打土匪,高土改,鬥爭惡霸地主,她不顧個人安危,經常早出晚歸。1950年4月20日晚,由於有人向土匪告密,被土匪...
水家村自宋已成聚居地。宋以來各朝代都有名人輩出,但因族譜不全,難以記。只知清乾隆時,出了個水嘉穀(府台),道光年代出了個水鴻飛進士(現鳳岙進士牆門)。水氏在明朝最為興旺。據傳水家上千戶,從東邊老庵到西邊新庵,因高大的馬頭牆大屋連線,行人雨天可不走濕路(尚有痕跡可見)。五間門面的水氏...
古色古香,聞名安溪五大佛門聖地-福壽堂(屬寶山村、珠洋村、留山村三社共有)建於虎形山頂,始建於宋朝光宗年間;峨山獅子殿(屬寶山村、珠洋村兩社共有),素有日出照獅喉之稱。二處庵殿,和有奇石配景,一分一合,獅石虎石合,獅虎朝陽,奇石呈瑞,為安溪獨特自然景觀。兩塊奇石,其一曰虎嘴石,臥於...
翠屏庵村發展 在翠屏庵村投資百萬元的冷庫場地、超薄玻璃生產項目已經完成了土地平整,建起了圍牆,廠房建設已經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個億,當年完成2600萬元。在該廠對面,新增的100畝土地,東邊藍翔技校要投資300萬建學校,西邊已經建起水泥製件廠,中間有幾家企業正在和村里洽談……翠屏庵村毗鄰萬全、張北兩縣,...
李家庵村隸屬雲南省楚雄州楚雄市鹿城鎮,地處鹿城鎮東南邊,距鹿城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楚雄市4公里。李家庵村東鄰蒼嶺鎮紅草村委會,南鄰下白廟村委會,西鄰萬家壩社區居委會,北鄰平山村委會。轄區國土面積15.2平方公里。有2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757戶,有鄉村人口7466人,其中...
沈家庵村 沈家庵村是山東濱州陽信縣金陽街道下轄村。金陽街道辦事處沈庵村位於陽信縣城西南部,東臨魯北大街,與正在建設的魯北大市場緊密相連,地理位置優越。該村總人口370人,100戶,因城市建設需要,土地基本都被徵用。
新庵村位徐家河庫區,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公里,總面積18平方公里。304省道從新庵村橫穿而過,耕地面積1360畝,其中水田925畝,旱地435畝,新庵村屬徐家河庫區,且山多、水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水泊梁山,民俗村旅遊業,千畝藍莓基地,紅沙豆生態農業園種植業,膏業公司生產加工先後...
明代懷襄和尚曾慕名來到諸葛山雲遊,留下詩作一首:“天峰結小樓,旭日隔林邱……”半山有庵,名半山庵,古有僧尼隱居於此,過了半山還有28個彎加72當台階。漫長的登山之路仿佛沒有盡頭,過了好幾個迂迴,才終於繞出漫漫竹林,路邊是一人高的灌木叢,沒有了竹林的遮蔽,視野陡然開闊起來。轉身俯視剛才走過的竹海...
《山東名鎮名村志》是王復進,董珂,徐建良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收錄了山東省著名鄉鎮和鄉村,記述了各鄉鎮鄉村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作品目錄 濟南市 歷下區 姚家鎮 姚家莊 義和莊 劉智遠莊 丁家莊 龍洞莊 牛旺莊 十里河 中井莊 林家莊 賢文莊 窯頭莊 市中區 十六里河鎮 天橋區 大橋鎮 馬店村 齊家...
畢家畈塔是位於赤壁市神山鎮畢家畈村景區。畢家畈塔位於赤壁市神山鎮畢家畈村,清代石塔。坐東朝西,六角五級樓閣式塔,通高約18米,全部由石塊壘砌而成。基座正方形,邊長5.2米,高約1.5米,四周邊沿處有一圈榫眼,每邊各四個,共十二個。塔身為正六邊形,六個塔角捲曲上翹。第一層西面設一拱形石門,在...
安陽市林州市合澗鎮肖街村北庵溝村 安陽市林州市臨淇鎮占元村 安陽市林州市臨淇鎮白泉村 安陽市林州市臨淇鎮黃落池村郜家莊村 安陽市林州市東姚鎮石大溝村 安陽市林州市東姚鎮齊家村 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白家莊村 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牛嶺山村馬刨泉村 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 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皇后村 安陽...
原蔡家堰村,村原有庵,以姓名堰,村襲堰名,民國時期屬鳳亭鄉九保,1950年為鳳亭鄉三村,1955年劃入肖東鄉,1966年更名東方紅大隊,1981年復 名蔡家堰後改稱村。原張馮村,以張家、馮家兩個自然村合名。民國時期屬鳳亭鄉,1956年屬肖東鄉,1961年為長豐公社東風大隊,1981年為張馮大隊,後改稱村。產業...
寧家莊村、下灘村、上灘村、平堰下村、郝家莊村、杜家莊村、唐旗寨村、萬軍寨村、楊家坡村、李家岩村、草堂營村、弋家莊村、後林村、上草村、下草村、大堰口村、葉寨村、劉家莊村、太平口村、黃柏太平村、管坪村、煤場村、紫峪村、邢家嶺村、三橋村、西寺村、八畝場村、家佛堂村44個行政村,141...
國強鄉泮池村頂城社,明正統三年(1438年),開基祖(名不詳)從雲霄西林遷入,繁衍泮池村下城、水口、腰坑、坑邊、嶺腰、雙頭墩、山仔坪、坑仔邊、後嶺、田中、庵山等社,分傳大溪鎮坪塘村頂樓社、坂仔鎮西坑村院前(舊樓)社、山格鎮高漈村望後社。又有雲霄西林一脈張賢,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從...
沿途寺庵、齋堂、商鋪鱗次櫛比,遊客絡繹不絕。到上世紀40年代後期,從湖濱到靈隱開通了公路,遊客改乘汽車前往靈隱寺,這條“上香古道”才漸漸沉寂。地理特點 茅家埠除節假日外,平時遊客不多。茅家埠“野趣”,但不失真實樸素,遊人漫步“鄉間小路”,“荒蘆”叢生,灘涂卵石雜陳,由硬木排支撐的棧道直通蘆盪深處...
清朝雍正時期福建金門總兵官 徐日升,字天章,號承庵;惠安人,居晉江。由行伍,為南澳千總;隨大軍克複海壇、金、廈,攻取澎湖、台灣,屢立戰功。議敘,功加左都督,仍帶余功二次。擢山東撫標右營游擊,署中軍篆;推升山西偏關參將、四川夔州副將。嗣以水務諳熟,應仍用之海疆;授江南金山參將,補閩安副將 ...
甘國寶,字繼趙,號和庵,乳名利位。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農曆已丑年五月十四日辰時出生於小梨洋村,自三歲起先後遷居際下村、古田縣松吉鄉長嶺村、福州市文儒坊。自小聰穎好學,能文善武,十四歲參加郡邑文童試名列前茅,十九歲參加郡邑武童試而入泮,二十一歲(清雍正七年)參加鄉試二甲八名武進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