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魯迅深刻》是學者劉振凱寫的一篇讀書隨筆,發表於中國作家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還是魯迅深刻
- 作者:劉振凱
- 作品出處:中國作家網
- 文學體裁:散文
《還是魯迅深刻》是學者劉振凱寫的一篇讀書隨筆,發表於中國作家網。
《還是魯迅深刻》是學者劉振凱寫的一篇讀書隨筆,發表於中國作家網。1內容簡介作者多年來一讀再讀魯迅後不禁感慨:還是魯迅深刻。作品鑑賞還是魯迅深刻劉振凱多年來,一讀再讀魯迅後,有一個逐步深化的感受:還是魯迅深刻。應該說,魯迅...
《魯迅自傳》是魯迅創作的自傳。寫作背景是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拿來主義》是現代文學家魯迅通過嬉笑怒罵、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表現一種抨擊時政、挑戰強權的思想,一種論析文化、洞悉歷史的膽識的雜文。這篇文章,一是針對國民政府崇洋媚外,出賣民族文化遺產的投降主義,二是針對革命文藝陣線內部的...
《無常》是魯迅在1926年7月撰寫的文章,發表在半月刊《莽原》第一卷第十三期。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後收入文集《朝花夕拾》。《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
而況,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看事情太仔細,一仔細,即多疑慮”;“我的習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即使是在北伐軍捷報頻傳、滬寧克復之後,他“還是胡思亂想,象樣點的好意思總象斷線的風箏似的收不回來”,而要說...
《死火》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描寫了夢中的“我”所經歷的一個荒誕色彩很濃的故事,通過“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情節,表達了作者願意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犧牲精神。全文文辭簡奧,內涵深刻。作品原文 ...
然而,阿Q畢竟是阿Q,他還是能拿出與眾不同的解除痛苦的辦法來。阿Q忽然“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便心平氣和起來,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於是,又覺得“心滿意足得勝”了。魯迅用近乎漫畫的誇張的手法,將...
《端午節》是近現代作家、思想家魯迅於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此文所反映的是“五四”大潮退落以後,知識分子發生了分化的情形,文中作者運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發出了辛辣的諷刺,...
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可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我”“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
《魯迅-吶喊·彷徨》是2012年3月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內容介紹 《吶喊·彷徨》內容簡介:我快步走著,仿佛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衝出,但是不能夠。耳朵中有什麼掙扎著,久之,久之,終於掙扎出來了,隱約像是長嗥,像...
”無論是認識的深度,還是在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並與之戰鬥的堅定和徹底,在那個時代,魯迅都是第一人。《藥》的思想內涵豐富而深刻,它不僅滿懷深情地禮讚了民主主義的革命者秋瑾,而且通過“人血饅頭”這一生動的藝術細節,描寫了人民...
《自題小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第一句作者傾吐自己內心蓄積的愛國感情,第二句敘述自己愛憎的原因,第三句總括前兩句內容,並作了轉折,流露出感到“同胞未醒”的苦悶憂慮,尾句是為國獻身的誓言,表達了...
北京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瀰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著深沉而深刻的悲愴,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中國魯迅學會理事錢理群:《朝花夕拾》是魯迅在民間話語空間的...
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有可為,也因為魯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適逢魯迅逝世70周年,魯迅提出的改造國民性的主張至今仍深深地拷問著每一個國人的靈魂。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然而,接著轉寫父親...
但魯迅似乎是個例外,他不但有像《藥》和《阿Q正傳》那樣的小說,極其深刻地解剖大眾的靈魂,更有像《在酒樓上》、《孤獨者》和《傷逝》那樣的小說,同樣深刻地解剖自己的靈魂。無論是表達的方式,還是表達的內容,這兩類小說都是那樣...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
“看客心態”是中國傳統社會給中國人一筆巨大的“遺產”,是中國國民最普遍的心態之一,是魯迅對中國國民劣根性一次偉大的發現和深刻的概括,看客心態對國家、民族、社會乃至個人的危害十分惡劣,正因為看客心態是國民劣根性的淵源,所以它的...
但他最終還是回響時代“聲音”的呼喚,奮然而前行。過客這一形象,飽含著作者魯迅的戰鬥經歷,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韌性戰鬥精神。最後塑造了陪襯人物: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從過客同樣的路上走來,也曾與黑暗社會拼搏過,...
莫非那時的玻璃鏡當真壞到如此,還是因為他老先生又帶上了國粹眼鏡之故呢?我沒有見過古玻璃鏡。這一點終於猜不透。一九二五年二月九日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
《一面》是現代文學家阿累於1936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文章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作者與魯迅見面的全過程。全文分兩部分,第1部分是敘事。先寫作者與魯迅一面之交的起因;再寫內山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
許壽裳的思想不及魯迅深刻,文學成就也沒有魯迅高,但二人之間親如兄弟般的情誼,成為20世紀知識分子的一段佳話。魯迅孤寂的心靈,其實是需要親人以及朋友的安慰與支持的。魯迅病逝後,許壽裳對許廣平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許廣平對此...
魯迅在這首詩中,從教育的目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深刻揭露了反動教育為反革命政治服務的實質。它告訴人們:反動派不論用鋼刀還是軟刀,都是那么狠毒。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浙江...
高老夫子在魯迅這篇作品中不是單純的諷刺對象,而是像阿Q、孔乙己一樣,在他們可笑的行為背後,隱含著可憐的生存處境。因此,魯迅透過這一形象不僅諷刺了不學無術者和保守者,同時對微妙隱秘的心理進行了深刻揭示。魯迅對高老夫子因自卑...
最後,還是表示“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這段抓住影的生命是短暫的這一特徵來實寫,它象徵魯迅短暫的一生將被漫長的舊中國吞噬,似乎顯得很消沉、悲觀和失望,但是,其中又蘊含著憤懣至極的情緒。也是“予及汝皆亡”的誓言和決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