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故園詩

《還故園詩》是南朝詩人江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師。整首詩在感情的抒發方面起伏多變、深沉含蓄、意蘊豐富,很能體現江淹的風格特徵,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還故園詩
  • 創作年代:南朝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江淹
詩詞原文,注釋,作品鑑賞,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漢臣泣長沙,楚客悲辰陽。
古今雖不舉,茲理亦宜傷。
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
北地三變露,南檐再逢霜。
竊值寰海辟,仄見圭緯昌。
浮雲抱山川,遊子御故鄉。
遽發桃花渚,適宿春風場。
紅草涵電色,綠樹鑠①煙光。
高歌傃②關國,微嘆依笙簧。
請學碧靈草③,終歲自芬芳。

注釋

①鑠:爍。閃耀。
②傃(sù):向。
③靈草:一本作靈萆(pì辟)。

作品鑑賞

江淹於公元474年(宋元徽二年)被建平王劉景素貶為吳興令。公元476年(元徽四年)劉景素敗後,他才回到京師。這首《還故園》詩即作於從吳興返回途中。
詩名為還故園,卻是從謫居吳興寫起。首先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屈原和賈誼。賈誼是西漢人,曾向漢文帝提出過許多治理國家的建議,但因受人讒毀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在長沙數年中賈誼鬱郁不得志,故曰“漢臣泣長沙”。屈原的遭遇也是人們所熟悉的,楚懷王時他因主張抗秦而遭放逐,頃襄王時又被貶。他的《九章·涉江》中寫到自己在流放中曾經過辰陽(今湖南辰溪西)。“楚客悲辰陽”指屈原被逐後的悲傷。當然江淹並非在詠史,“古今雖不舉,茲理亦宜傷”,這就告訴讀者,他是在借古人來抒自己的情懷。屈原、賈誼都是因政治原因而被逐、被貶,他們的遭遇很能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鳴。江淹也是因為政治見解不同而遭貶黜的,詩中用屆原、賈誼的典故正體現了他謫居吳興時的心情。
吳興在今福建浦城,在當時還是個很偏僻的地方,遠離政治中心,生活條件也相對差些,加上江淹內心滿懷憂傷失意之情,故覺得吳興的生活難以忍受。“山中信寂寥,孤景(同影)吟空堂”,詩人身處偏僻的山中,形影相弔,嘆息空堂,伴隨著他的是孤獨寂寞之感。“北地三變露,南檐再逢霜”,露去霜來,在吳興已經度過了三個年頭。這三年中,他雖也縱情山水,醉心道書,還著文章自娛,但內心的鬱悶憂傷一刻也難以排遣。
“竊值寰海辟,仄見圭緯昌”,詩人用海內開闢、天象昌盛來形容當時的時局。時局的動盪變化同他個人的前途密切相關,江淹當初因反對劉景素密謀政變而被貶,劉景素敗後他得以回京,“竊值”二句簡煉地概括了當時的局勢,也是此詩的一個轉折,從下面開始真正寫到還故園了。但詩的前半部分決非多餘。對孤獨悲愁的謫居生活的描寫正是為後面寫還故園的心情作鋪墊。
“浮雲抱山川,遊子御故鄉”。就像無根的浮雲緊緊地環抱著山川,遊子的心中,深深地思戀故鄉,這種心情因長久的壓抑而愈益迫切。所以一旦踏上歸途,心中輕快愉悅真是不可名狀。(御,當讀作yà,通“迓”,相迎)“遽發桃花渚,適宿春風場”。一個“遽”字寫出了歸心似箭。這時,山川自然也變得從未有過的賞心悅目。出發的地方是嬌艷流溢的桃花林所環繞著的水洲;歇宿的地方,恰恰又是一個春風蕩漾、萬象呈新的美妙場所。“紅草涵電色,綠樹鑠煙光”。沿途所見,一草一木是那樣生氣勃勃:開著紅花的草,紅得耀眼如電,株株綠樹,閃爍著如煙的光芒。這四句,把春色寫得如一曲熱烈的交響樂章,充分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歡悅。“高歌傃關國,微嘆依笙簧”,向著故園進發,忽而高歌,忽而微嘆。高歌不難理解,“微嘆”,其原因也許是回顧三年的謫居生活,情不自禁感慨而嘆,也許是世道的變遷引起了無限惆悵,或者是對回京師後的前途感到擔憂。作者沒有明說,或許上述原因都有些,作者心情的複雜在“微嘆”一詞中可見一斑。
“請學碧靈草,終歲自芬芳”,人生多難,前途未卜,如能擺脫這些令人煩惱的事情,像不死之藥靈草那樣終歲芬芳該多好。詩以憂傷開端,以興奮,期待繼之,最後以平靜的、超塵脫俗的遐想結束,這反映了作者在劉宋末年動盪的局勢中,希望、期待與苦悶、擔憂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微妙的心理。
整首詩在感情的抒發方面起伏多變、深沉含蓄、意蘊豐富,很能體現江淹的風格特徵,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創作背景

江淹於公元474年(宋元徽二年)被建平王劉景素貶為吳興令。公元476年(元徽四年)劉景素敗後,他才回到京師。這首《還故園》詩即作於從吳興返回途中。

作者簡介

江淹(444~505),南朝文學家。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6歲能詩,13歲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20歲左右教宋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並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歷仕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坎坷的經歷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學大家。中年以後,官運亨通,仕途的高峰卻導致了他創作上的低潮,到齊武帝後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江淹既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又是南朝駢文大家,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其詩作成就雖不及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在齊梁諸家中尤為突出。明人輯有《江文通集匯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