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陂塘·為多情和天也老

邁陂塘·為多情和天也老》是金末詞人李治的詞作。此詞詠嘆當時發生的一對青年男女因戀情受挫而投水,陂塘遂遍開並蒂蓮之事,以讚美人間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邁陂塘·為多情和天也老
  • 作者:李治
  • 創作年代:金
  • 作品體裁:詞
  • 詞牌名:邁陂塘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邁陂塘
大名有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者。後三日,二屍相攜出水濱。是歲陂荷俱並蒂。
為多情、和天也老,不應情遽如許。請君試聽雙蕖怨,方見此情真處。誰點注,香瀲灩、銀塘對抹胭脂露。藕絲幾縷。絆玉骨春心,金沙曉淚⑴,漠漠瑞紅吐。
連理樹,一樣驪山懷古。古今朝暮雲雨⑵。六郎夫婦三生夢⑶,幽恨從來艱阻。須念取,共鴛鴦翡翠,照影長相聚。秋風不住。悵寂寞芳魂,輕煙北渚,涼月又南浦。

作品注釋

⑴金沙:是指金沙羅,一種開花似酴醾、紅艷奪目的樹木,這裡借喻荷花。
⑵朝暮雲雨:是用宋玉高唐賦》記楚懷王晝寢夢巫山神女的典故。
⑶六郎夫婦:是用唐代武則天寵臣張昌宗(排行第六,人稱六郎)夫婦不能經常相守的典故。

作品鑑賞

一對青年男女因戀情受挫而投水,陂塘遂遍開並蒂蓮,這樁發生在1201—1208年中河北大閥朽重立名的奇事,曾在當時文壇引起過很大反響。先是有元好問以《摸魚兒》(即《邁陂塘》)詞詠其事嘆其情,接著作者又用同調和之,使詞壇因此多了兩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與元好問的原作相比,李治此詞毫不遜色。
與以往同類作享棗悼品如漢代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多以敘事為主不同,這首詞和元好問的原作都由“是歲陂荷俱並蒂”的奇聞入手,並由此揭出其為精誠所感的原因,從而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這方面,李治甚至比元好問走得更遠。他在詞的一開始,便單刀直入地突出一個“情”字腳匪:首先是“多情”,謂使天也能與之共老,其深廣久長足以感天動地;然後是“情遽如許”,為抗拒命運堅定決絕,不容半點猶豫遲疑。雖然“不應”兩字透出責怪和憐惜,但貫穿三句始終的卻是由衷的讚嘆。所以下面兩句略作停頓,在結構中宛如小說的“謂予不信,請聽慢慢道來”。其中的“雙蕖怨”既切“荷俱並蒂”實景,又巧用調名(《邁陂塘》又稱《雙蕖怨》),語意雙關,妙在善於映帶。如按文理,以下一般當述男女赴水事由經過,可作者仍避實就虛,以果寓因,從銀塘雙荷的形貌落筆,寫出其藉絲相連、紅香滴淚、春心共守的動人情景。這一段文字為並蒂荷圖貌留影,意象艷美淒絕,不禁讓人由物及人、因景思情,頓生無限感慨。而前文所言“此情真處”,也通過物化的奇異纏綿,得到了不言而喻的生動體現。
換頭以“連理樹,一樣驪山懷古”承接,遂將時事傳聞與古代故實聯通,而同樣緊扣生死不渝的男女情愛。連理樹和並蒂蓮在古往今來的詩詞作品中一直是夫婦恩愛、長相廝守的象徵,因此引來貼切,順理成章。同時,連理樹此前早已有著許多美麗的相關傳說,它能使人聯想起戰國韓憑夫婦、漢代焦仲卿與劉蘭芝、唐代李隆基和楊玉環等軼事。雖然詞中僅用“驪山”點出李楊情事,但實際所含“懷古”的騙牛芝內容卻要比字面所及廣泛豐富得多。正是借了這一番轉切開拓,詞意就由所寫大名男女之情擴展放大到了古往今來人間無數相戀男女的共同之情,從而大大加深了抒情的意義和力度。然而世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這種深藏於男女相戀雙方內心的真情儘管銘心刻骨,卻很少能有完美的結局。“朝暮雲雨” “六郎夫婦”都在為“幽恨從來艱阻”提供例子,並以此應合詞序所言“私情不遂”的難以避免。最後作為對殉情男女亡靈的安慰,作者構想並蒂蓮還能與出雙入對的鴛鴦和翠鳥長守共伴,取得一點生前無法實現的精神寄託。但秋風不斷,使寂寞的芳魂在淒迷清涼的煙月中充滿了離別的愁苦和幽怨,無法排遣又沒有窮盡。詞作在一片悽惋高華的境界中收結,給人留下了人生長恨、千古同悲的深深嘆息。
此詞之所以深受後人稱道,以為“堪與《雁丘》(指元好問《摸魚兒》詞)作並傳”(張宗橚詞林紀事》引《樂府紀聞》),首先得力於大名民間所傳之事的奇特,但更重要的是由於詞人表現技巧的完美。全詞用抒情取代記事,寫景生動艷麗,懷古融貫古今,行文收放自如,用辭華美清新,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而讚美人間真情,又是其葉茂閥盛勸紋、花美、果豐的根植所在。

作者簡介

李治(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欒城(今屬河北)人。金末進士,辟知鈞州(今河南禹縣一帶)。1232年(哀宗開阿堡嚷興元年),蒙古軍來攻,城潰,乃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間。忽必習影霉烈在藩邸,聞其賢,遣使召至,問天下當如何治之,頗嘉納其言。晚家元氏,學徒益眾。忽必烈即位,復聘之,欲處以清要之職。辭以老病,懇請還山。1265年(至元二年),再以學士召,就職期月,復辭去。卒於家。學優才贍,為人所稱。有《敬齋文集》、《敬齋古今黈》等。存詞五首,附見於元好問《遺山樂府》。
此詞之所以深受後人稱道,以為“堪與《雁丘》(指元好問《摸魚兒》詞)作並傳”(張宗橚詞林紀事》引《樂府紀聞》),首先得力於大名民間所傳之事的奇特,但更重要的是由於詞人表現技巧的完美。全詞用抒情取代記事,寫景生動艷麗,懷古融貫古今,行文收放自如,用辭華美清新,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而讚美人間真情,又是其葉茂、花美、果豐的根植所在。

作者簡介

李治(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欒城(今屬河北)人。金末進士,辟知鈞州(今河南禹縣一帶)。1232年(哀宗開興元年),蒙古軍來攻,城潰,乃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間。忽必烈在藩邸,聞其賢,遣使召至,問天下當如何治之,頗嘉納其言。晚家元氏,學徒益眾。忽必烈即位,復聘之,欲處以清要之職。辭以老病,懇請還山。1265年(至元二年),再以學士召,就職期月,復辭去。卒於家。學優才贍,為人所稱。有《敬齋文集》、《敬齋古今黈》等。存詞五首,附見於元好問《遺山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