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的制瓷業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發展起來的。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多次對定州等地進行掠奪。定州是定窯所在地。離定州不遠的邢窯一帶60多年之中發生戰禍28起,《資治通鑑》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遼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窯。遼金的瓷窯,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窯等7處之多,遼金的瓷業成就主要來自華北地區漢族工匠的創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金陶瓷器
- 外文名:Ceramics of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 器類:多為酒具、茶具、盛食具
- 特點:鮮明的民族風格與地域特點
基本信息,遼陶瓷器器類,陶瓷器造型,陶瓷裝飾技法,金代陶瓷器,陶瓷品種,器類,
基本信息
遼金陶瓷器
Ceramics of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遼、金時代的陶瓷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與地域特點。
遼陶瓷器器類
遼代陶瓷器 多為酒具、茶具、盛食具、貯藏器和日用雜器。大都為民窯產品,也有供遼皇室和契丹貴族使用的官窯製品。民窯產品粗朴,官窯產品精緻。已發現重要陶瓷窯址7處。其中民窯4處,為遼寧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遼陽江官屯窯、山西大同青海窯村窯;官窯 4處,為遼寧林東上京窯、內蒙古赤峰缸瓦窯和北京龍泉務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和北京地區的遼契丹貴族墓和漢人墓中均出土有遼窯燒制的白瓷和醬、黃、綠色釉及三彩陶器。傳世品中遼陶瓷以黃、綠單色和黃綠白三彩釉陶居多。
遼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黃、綠、黑、白單色和黃、綠、白三彩釉陶。民窯製品胎質粗糙,均施化妝土。白瓷釉白微黃,胎色白帶紅、黑色雜質點;黑釉瓷釉色純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黃官窯白瓷胎質細白,釉色純白或白中泛青,釉質瑩潤,佳者與定窯上品相類,有的於器底刻“官”或“新官”款。北京發現的遼應歷八年 (985)遼贈齊王趙德鈞墓和赤峰發現的應歷九年(986)遼駙馬墓出土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盤、碗是遼早期受定窯技藝影響的作品。北京遼重熙二十二年 (1053) 王澤墓、內蒙古昭盟遼壽昌五年(1099)尚墓和山西大同臥虎灣 2號遼墓都出土有精美的白瓷。黑釉瓷胎質細白,釉色黑中閃綠,積釉處如堆脂,光澤較強;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閃黃,有黑色雜質點;單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質細軟,作淡紅色,施化妝土。官窯三彩色釉嬌艷光潔,民窯三彩色釉鮮艷不足,釉層易剝落。白釉陶器釉質欠潤澤,白釉上點綠彩者頗為美觀。遼陽統和四年 (984)耶律延寧墓、法庫葉茂台遼墓、朝陽前窗戶村遼墓出土的黃、醬和綠色釉陶器及錦西大安五年(1089)蕭孝忠墓出土的黃釉與三彩釉陶器,具有遼彩釉陶器的典型風貌。
陶瓷器造型
陶瓷器造型分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兩類。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樣式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盆、罐、壺、瓶、瓮、缸,還有香爐、陶硯、棋子、磚瓦等;契丹形式則仿照契丹族習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雞冠壺,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樣式,整體由壺身、管狀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構成,壺體上做出仿皮革縫製的痕跡和皮條、皮扣等附屬檔案。後人常以皮製品痕跡的多少區別雞冠壺時代的早晚雞冠壺有五種樣式,即扁身單孔、扁身雙孔、扁身環梁、圓身環梁和矮身橫樑式。內蒙古赤峰應歷九年 (959)遼駙馬墓出土的白瓷綠釉雞冠壺扁身單孔,是雞冠壺的早期形式河北遷安遼開泰六年(1017)韓相墓出土的綠釉帶蓋雞冠壺,是稍晚的扁身雙孔樣式的典型器。遼寧1、2號遼墓出土的白瓷雞冠壺和綠釉雞冠壺,是遼晚期盛行的圓身環梁式雞冠壺的作品。鳳首瓶為鳳頭口、旋紋長頸(或做竹節式)、高體、豐肩、瘦胴、圈足。遼寧北票水泉遼墓出土的鳳首瓶、鳳嘴珠,是鳳首瓶的早期樣式。遼寧義縣二號遼墓出土的花口鳳首瓶,鳳首托起花口蓋,秀麗挺拔,最為常見。雞腿瓶為小口、豐底,器身細高,上豐下斂,形如雞腿,以弧棱形弦紋為飾,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貯藏器,產量很大,瓶體上常有刻劃符號。盤口穿帶壺,亦稱背壺,古代名為攜壺,是遊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漿等飲料的容器。壺式有扁體和圓體兩種,體兩側有溝槽和環系,可繫繩,便於騎馬攜帶。遼寧義縣清和門西村遼墓、法庫葉茂台七號遼墓和北票水泉遼墓出土的穿帶壺,展現了扁體或圓體壺式的特點。方碟仿木碟樣式,花邊敞口,四方形,淺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產品極少。三彩印花方碟頗多,遼晚期墓葬中時有出土,西弧山大安五年(1089)遼墓、建平和樂村大安六年(1090)遼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為代表作。海棠花式長盤系仿金屬製品式樣,淺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黃、綠、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樣式美觀,色彩嬌艷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燒造的魚壺、鴛鴦形壺,均形態生動,實用美觀。遼寧凌源縣出土的三彩鴛鴦壺,高19厘米,鴛鴦式壺體臥在荷葉式托上,嘴為流,背上貼五瓣花式口,與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連以曲柄,以黃、綠、白三彩釉遮體,羽紋清晰,色彩斑斕。還有依照印度神話中“摩羯魚”製作的獸首、魚身壺和燈,設計新巧,造型優美,寧城出土的三彩摩羯壺為代表作。遼代陶瓷造型實用性強,粗獷、質樸,富有民族特色。
陶瓷裝飾技法
遼代陶瓷受中原裝飾技法的影響,有刻劃、剔、印、彩繪和色釉裝飾,以簡樸豪放為特點。如取法於磁州窯的黑繪裝飾,多以散點式構圖展現簡潔的紋樣,有疏朗灑脫的美。建平五十家子遼墓出土的白釉黑花瓶,三組花蝶環列器體,筆致稚拙有力,頗具野趣。有的在器物表面塗畫彩或描金裝飾,別具一格。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陶瓷的一大特色,嬌艷的黃色或蔥翠的綠色給人以美感。裝飾題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藥居多,取材於自然界的飛禽、動物、魚蟲、花草、水波等紋樣也廣見於裝飾畫面,還有傳統紋樣中的龍、獸面、騎士、力士、火珠、流雲等。
金代陶瓷器
前期陶瓷多利用遼瓷舊窯燒造,工藝水平較低,製品多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較明顯。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是金前期日用陶瓷產地,品種有黑、白、醬釉和茶綠色釉等,胎質粗厚多雜質,釉質混濁不光潤。器類以碗、盤為主,帶三系、四系的瓶、壺、罐是地域特點突出的器物。裝飾簡單,僅見白地黑彩裝飾,刻、劃、印、雕、加彩等極少見。黑龍江雙城縣出土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葉紋,自由奔放。遼寧彰武縣出土的白釉黑花葫蘆形壺,貼在壺流上的坐式老人,新穎罕見,展現了金前期陶瓷器的特殊風貌。遷都燕京後的陶瓷生產,集中在大定年間或以後發展起來的河北曲陽定窯、磁縣觀台窯、河南禹縣鈞窯和陝西銅川耀州窯、山東淄博磁村窯等。
陶瓷品種
定窯以白瓷為主,刻、印花為飾。帶紋飾的細白瓷,以覆燒工藝裝燒,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創新的砂圈疊燒工藝燒制,形成器物內底一圈無釉的特點。1975年北京通縣大定十七年(1177)金墓和北京先農壇金墓出土的白釉刻花盤、碗、洗、壺等瓷器與1977年江蘇江浦縣慶元元年(1195)章氏墓出土的白釉印花鴛蓮紋碗,都是金代定窯的代表作。磁州窯品種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白釉劃花、白地黑花、紅綠彩瓷和色釉陶器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大定二年(1162)銘白地黑花鳥紋虎枕,河南新鄉博物館藏大定己亥(1179)綠釉刻蓮花紋枕,1972年河北獻縣出土的白釉黑花牡丹紋瓶,1976年河南濟源縣出土的三彩刻人物紋枕,磁縣彭城鎮出土的紅綠彩俑,均為不同品種的代表作。鈞窯主燒天藍色乳光釉瓷。遼寧遼陽金墓、山西侯馬金墓的出土物胎質細膩,色灰,釉面潤澤,有片紋、顯暈斑或小黑點,工藝不夠精細的鈞窯器物和山西大同明昌元年(1190)金墓出土的鈞釉小爐,初步揭示了金代鈞瓷的特徵。耀州窯主燒青瓷,兼有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質粗色淺灰,釉色薑黃或淡青,釉層薄,光潤不足。青瓷裝飾以印花居多,刻花趨少。1959年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金代層出土的青釉刻花碗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的青釉刻牡丹紋碗,刻線流暢,花紋灑脫,為代表器。淄博磁村窯主燒白瓷,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絞釉等次之。黑釉白線紋(俗稱為粉槓)是金瓷最有特色的品種之一。磁村窯出土的黑釉白線紋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線紋,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紅、綠諸彩,色彩鮮艷絢麗。有的器物底部墨書“泰和”、“正大”等字款。山西境內的渾源窯,安徽境內的蕭窯,宿州窯與泗州窯,分別燒制鈞窯、定窯、磁州窯風格的產品。
器類
以盤、碗、罐、瓶、壺為多,杯、洗、爐、盞托、瓷枕、玩具等次之。日用器物造型多襲宋式,時代特點鮮明的造型有雙系、三系、四系瓶,雙系罐和高體的長頸瓶雞腿瓶等。大官屯窯出土的瓷雷江官屯窯出土的黑釉桃形壺是罕見的特殊器物。裝飾趨簡,有刻、劃、印、剔花、筆繪、塑貼、加彩等。刻、劃花裝飾以定窯為最,在白釉蓋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鋸齒紋,腹體刻密集的凸凹線紋,有淺浮雕的效果,時代特點突出。筆繪裝飾以磁州窯係為代表,用筆簡練,線條明快,畫面生活氣息濃郁。大官屯窯出土的白釉黑花,磁縣觀台窯出土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器。裝飾構圖除宋代多用的帶狀纏枝式、單獨紋樣的均衡式和滿花式外,還善以開光樣式突出主題紋樣,耀州窯遺址金代層出土的青釉刻花臥牛碗,河南鶴壁市博物館藏的白地黑花嬰戲蓮紋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開光托出臥牛、嬰蓮和盆花主題紋飾等分線內的單獨紋樣構圖也很盛用,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的醬褐釉印花碗為典型之例。一花一葉的構圖,疏朗簡潔,畫面中的一枝荷蓮、一枝萱草、一尾游魚,均生意盎然。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的定窯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白釉黑繪的構圖,極近於國畫的章法,畫面上秋雁殘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畫的清幽意境,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裝飾題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魚、鴨、鴛鴦、鷺鷥、飛鳳和嬰戲紋也常見於畫面。畫面中的孩童多身著朵花衫褲,頭梳抓髻,一改宋時那種光頭、赤裸身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