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軍三路攻宋之戰,北宋與遼國之間的一次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遼軍三路攻宋之戰
- 參戰方:北宋、遼國
- 主要指揮官:遼景宗
- 發生時期:宋太平興國七年
遼軍三路攻宋之戰,北宋與遼國之間的一次戰役。
遼軍三路攻宋之戰,北宋與遼國之間的一次戰役。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982)四月,遼景宗派3萬騎兵分三路進攻北宋。東路軍由遼景宗親自率領,在滿城(今河北滿城)被宋軍打敗,遼太尉希達里被飛箭射死。五月,這支遼軍又在唐興...
岐溝關之戰是北宋與遼國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雍熙三年(契丹統和四年,986年)春,北宋三路攻遼。主力東路曹彬部求功心切,孤軍進至涿州(今河北涿)後,因糧草不繼,被迫撤回雄州(今河北雄縣東)。不久雖又裹糧再進,但部隊疲勞,戰鬥力下降。遼軍則以逸待勞,全力對付東路宋軍。總體介紹 遼軍先以偏師騷擾...
是年冬,遼景宗親率大軍進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獲勝。宋遂以南易水為障,設防禦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陝西府谷),皆被宋軍擊敗。後遼景宗病卒,聖宗耶律隆緒繼位,暫時無暇南顧;宋則致力於休兵養馬,廣積軍儲,以圖再舉。北伐失敗 參見:岐溝...
宋遼第二次幽州之戰是宋朝第二次主動進攻遼朝的戰爭,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宋朝開始由攻勢轉為守勢。使宋朝“積貧積弱”徹底暴露出來。起因 幽州之戰是北宋與遼國爭奪幽州的大戰。宋軍在高梁河戰役及瓦橋關之役失敗後,積極備戰,以圖再取幽州(今北京)。事件背景 ”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
遼宋對峙是10~11世紀間遼朝與宋朝兩個割據政權的對峙局面。以宋朝建立為標誌,以金滅遼之戰為終結。事件背景 五代後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後晉皇帝後,從石晉王朝攫取了幽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後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
遼乾亨元年七月,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趙光義料遼軍必將反攻,遂分兵屯守要衝之地,御遼南進。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鎮守關南(今河北高陽東,有很多大水塘);以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李漢瓊戍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候崔翰知定州,節制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並授陣圖予諸將。九月初三,...
宋夏議成。當年十月,遼夏二國開始大打出手。戰事經過 遼興宗本人怒氣沖沖,連出三路大軍,共十萬精兵,渡過黃河,直朝西夏國境內殺來。大軍一直前進四百里,未遇任何抵抗。最終,遼軍在賀蘭山北麓發現李元昊部隊,遼軍縱兵進擊昊部隊,把夏軍殺得大敗。李元昊與宋軍打慣了勝仗,初遇和自己實力差不多的遼軍,...
遼軍先後在唐興和遂城擊敗宋軍,之後駐紮在望都。接著東攻瀛州,被李延渥擊敗,遼軍死者三萬,傷者倍之。蕭撻凜 、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今屬河北)、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豐),生俘宋將王先知...
而在《遼史》中遼軍除了攻打遂城不克以外,基本上都是勝仗,並且之後又在遂城打敗了宋軍。對於在裴村之戰中戰敗的康保裔,《宋史》和《遼史》的記載也有差異,《宋史》記載康保裔在與遼軍的戰鬥中戰死,《遼史》則記載康保裔(《遼史》記為康昭裔)在戰敗後被遼軍擒獲,之後就投降了遼朝,還被遼朝封為昭順軍...
公元999年,鹹平二年冬,遼國蕭太后帥大軍犯邊進攻大宋。遂城守將楊延昭守住遂城,遼軍無法攻破便退軍。楊延昭以一直小部隊擋住遼國大軍,自此名揚天下。交戰經過 契丹入寇,魏能防守城西,與其他將領配合作戰,毫無懼色,大敗契丹軍隊,斬殺二萬餘人。契丹統軍鐵林率軍叫陣,魏能一箭射殺鐵林,擒其將領十五人,奪取...
此戰宋太宗吸收前戰教訓,並未直取幽州,而是兵分三路。幽雲十六州分山前七州與山後九州,宋軍原定以曹彬的東路軍為主力攻取涿州,以牽制耶律休哥所率遼軍主力,而西路的潘美與東路的田重進則負責攻略山後,待山後攻略完畢則由山後轉掠山前,最後匯合的宋朝三路大軍與遼軍在幽州城下進行主力決戰。曹彬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