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漢人

遼東漢人是指歷史上生活在遼東地區的漢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東漢人
  • 地區:遼東
歷代人物,燕秦漢郡縣時代,魏晉南北塢堡時代,宋遼金元世侯時代,明朝都司衛所時代,清民八旗馬匪時代,歷史考古,

歷代人物

燕秦漢郡縣時代

遼東障塞又稱遼東故塞,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秦開構建的遼東郡軍民鎮戎體系。燕國障塞是燕國點線式長城體系的一個特點,比如遼西郡著名的赤峰市境內狗澤的狗澤都、遼寧省境內水泉的陽安都、大凌河的白庚都、酉城都;遼東郡著名的遼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內遼河源頭的四平二龍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內鴨綠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長城遺蹟及真番障塞等。這些長城,還是以“點線式”障塞形制為主體,構成了歷史上中原王朝統轄東方漁獵諸族藩屬的大本營。秦漢承之。

魏晉南北塢堡時代

司馬懿遍屠東國士人將領並徒遼東民眾於遼東郡北豐等縣,後漢人分別歸降高句麗與鮮卑,此間所出漢人謀主名將昏官太多不談。有趣的是渤海高氏通過宗親血緣構建了環渤海的跨多國宗族網路,並逐漸崛起成山東豪族。

宋遼金元世侯時代

代表人物蒙東: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韓德讓等等(五代古籍及出土石刻記載甚多,只記奇才有名望之人);黑龍江:王伯龍;遼寧:韓慶和、韓常、高景山、郭藥師、王澮、李守賢、李彀、劉世英、劉亨安、石天應、石煥中、石佐中、石安琬、張鯨、張致、杜秀、田雄、張成。《金史·兵志》記:“熙宗皇統五年,又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侵移兵柄於國人。”僅存除常勝軍外,威勇軍、威烈軍、威捷軍、順德軍、韓常軍(其父韓慶和,給予以名命軍的宣傳)及八路民兵中的漢軍。由於金國種人對漢人防範壓迫甚重,反金歸蒙。對遼東漢人較友好,朝代更替後沒有被遼東漢人針對的朝代只有鮮卑後燕、高句麗、契丹、元朝以及在金朝鼎盛時期自願通婚融入文化的女真族。蒙金議和,隨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北方的農民紛紛起兵造反,而那些曾經巧取豪奪甚至逼良為娼的猛安謀克則更是眾矢之的。起義軍甚至是平民百姓見了他們“期必殺之而後已”,甚至“尋蹤捕影,不三二日屠戮盡淨,甚至掘墳墓,棄骸骨。”在當時只有懷德(今吉林四平附近)縣令因為平時有惠政才免於屠戮。

明朝都司衛所時代

劉益、劉顯、董遵、張良佐、房暠、楊賢、張革、焦偶、李茂、崔忽都、高家奴、洪保保、王哈剌不花

清民八旗馬匪時代

趙爾巽、張海天、韓登拳、高鵬振、王永江等人。

歷史考古

塔子城國小出土的《遼大安七年刻石》及雙城區、阿城區白城出土的兩枚“漢軍萬戶之印”證明,即使在遼金時期渤海內地也曾駐有漢軍萬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